APP下载

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有效路径

2023-05-30杨彬蕴

江西教育C 2023年1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有效路径初中历史

杨彬蕴

摘   要:时间与空间相当于历史中的横向与纵向坐标,各种历史事件的演变与发展,最终成为历史中的一页篇章。持续性或阶段性的历史事件演变属于时间范畴,而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事件属于空间范畴,只有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和空间位置,才能了解历史事件的整体样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时空观念”的重要性,依托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关键词:“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   有效路径

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都是曾经存在于某个空间与时间的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一旦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将会变得难以理解。那么在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时,历史时间与空间就是关键因素。只有将历史事件代入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中进行探究,才能还原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历史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和“时空观念”。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很多教师都做得非常优秀,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历史“时空观念”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很多教师习惯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直述,课堂中充斥着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面对史实性问题时,过于简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得不到有效引导,也就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应引起历史教师的重视。教师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综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认知规律等,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历史情境,强化时空联系

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情境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客观与主观构建的时空,二是客体与主体共同参与的时空。历史情境的构建,需要以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为基础,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中,定位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电影片段或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被董卓把控的朝堂,汉朝廷式微,而董卓残暴,天下民不聊生,面临此情境,各地势力组成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但由于诸侯内部的不和谐,讨伐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式微的曹操与刘备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在此次讨伐过后,天下群雄割据,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讨伐,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在历史情境构建完成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三国中的某一角色,你会如何做呢?是帮助刘备复兴汉朝,还是帮助曹操推翻腐朽的汉朝建立新的朝代?又或者跟随孙权作为诸侯割据一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自行收集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如地图、农业收益、势力分布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可以切实代入历史角色,从历史中某一人物角色的身份分析历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二)从时间轴入手,明确阶段特征

时间概念在历史学习中极为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记忆年代或年份,而不将历史事件与发生的时间紧密连接,那么学生记忆的年代仅仅只是一个表达时间的节点而已。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一个点,而应是一段不停流动、变化的“线”,一个个时间点的串联就是一个历史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时间点所指的历史事件,还要清楚该事件的影响与时间点的特征。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时间点的横向联系,二是逻辑时间点的概念和阶段特征。这些都可以通过时间轴呈现出来,显示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和其他基本信息。

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画出一条“时间轴”,将该历史事件依照时间顺序标注在时间轴上,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该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通过时间轴,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三国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每一个时间点的关键事件和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此时间轴上加入一些课外元素,如“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等,在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之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历史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黄巾起义是乱世开端,而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根基,在此之后越发壮大,这也是曹操后来能够以一对二的关键之战。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但被蜀、吴以火攻挫败,自此三国鼎立局面打开。从“时间轴”入手,学生能厘清三国鼎立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简明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腐败、诸侯纷起与国家分裂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依托历史地图,获取空间信息

历史事件通常都与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忽略了空间概念,那么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存在缺陷。学生能牢记各种地名,却不知道每个地名表示的具体位置,以及各个山川、河流、城池之间的联系等。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即历史空间上的表现,空间概念的形成与历史地图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依托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时,要化抽象为形象。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这一章节讲述了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如果教师单纯地阐述大运河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未借助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运河的路线,以及涿郡、洛阳、余杭在地图上的位置,那么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图学习,从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大运河连接扬州、宿州、汴州、临清、河间等城市,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通。从历史地图中直观地进行历史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地理空间概念。

(四)绘制思维导图,将时空结构化、立体化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高效。一直以来,历史教师很少研究学生的记忆思维规律,学生在学习时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无序、松散的,没有形成良好的系统结构,所以在答题时经常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分析时政或解读历史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直观的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直观化、立体化、结构化的处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将我国近代化探索之路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良好的时空脉络,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憶,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钱丹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时空观的培养路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1(33):54-55.

[2]孙胜男.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J].教育界,2021(51):92-94.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潭东中学)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有效路径初中历史
镜头中的组诗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柳永词抒情本位中的时空观念浅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