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3-05-30王晶
王晶
[摘 要]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问题可以引领创新,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从知识的输入者发展为一个善于思考、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者。文章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串联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即“建立民主课堂,营造‘问’的氛围”“适切的示范、引导,让学生会‘问’”“适时传授技巧,让学生善‘问’”,从而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
[关键词] 提出问题;数学课堂;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能不能、会不会提出问题。事实上,解决问题展示的是数学操作上的技能,而提出新问题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问题可以引领创新,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从知识的输入者发展为一个善于思考、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者。那么,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一直行走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有的落实在整节课中,有的落实在部分环节中,这些散落在课堂之中的好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很好的示范。下面笔者拟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尝试串联起这些好的策略,为深入分析提供思路,希望可以给予同行更多的启示,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
一、建立民主课堂,营造“问”的氛围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勇气提出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比较胆小,怕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而沦为其他人的笑料;又或是因为思维不够开阔,不太会提出问题,想提的问题都是毫无创意的,所以根本无从问起;又或是因为害怕提问会影响老师的课堂预设,怕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而被批评。对此,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问”的和谐氛围,激起学生“问”的兴趣和勇气,让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大胆提问。
案例1 小数除法
师:看了图1中的信息,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大胆表达你的疑问,谁愿意第一个试一试?(出示图1)
生1:买4本书花去了多少钱?
师:真棒!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生2:1本《格林童话》多少钱?
师:非常好,一看就是爱提问的孩子!那买4本花去了多少钱?
生3:100-3=97(元)。
师:这个问题居然被你们轻松解决了,那现在知道1本多少钱了吗?愿意试一试吗?(学生跃跃欲试,很快写出了图2所示的算式)
师:1本多少钱?
生4:24元余1元。
师:(若有所思)1本《格林童话》24元余1元?(教师微笑着看着所有人)
生5:这个数似乎不够准确。
生6:那如果买1本该给售货员阿姨多少钱?
师:是啊,给多少呢?(每个人都陷入沉思,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师:这个问题問得真好!这也是本节课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既然生6提出来了,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
过于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容易让学生心里害怕,学生自然不敢轻易表达自身的想法,也不可能发散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容易引发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问题。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建立了民主课堂,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不停给予学生激励,才能让学生的提问真正发生,而且发生得有意义和有价值。这样的举动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前进,让学生问题不断,思考不止。
二、适切的示范、引导,让学生会“问”
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问”的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这只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想要让学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有科学性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适切示范。
1. 从教材资源出发合理引导
当前数学教材相较于课改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添置了不少图片与文字信息,并要求学生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都是鲜活的学习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很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案例2 以一道习题的教学为例
师:请观察图3,并根据其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1个足球比1个排球贵多少?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还可以怎么问呢?
生2:1个排球比1个足球便宜多少?
生3:1个足球与1个排球相差多少元?
生4:1个排球的价钱增加多少就和1个足球的价钱一样多?
生5:1个足球的价钱减少多少就和1个排球的价钱一样多?
师:哇,你们具有创意地从如此多的角度提出了相似的问题,给你们点赞!刚才,你们提出的都是加减法计算的问题,现在老师想要你们提出一个需要通过其他运算方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吗?
生6:买1个足球和1个排球一共多少钱?
生7:买4盒羽毛球需要多少钱?
生8:1个足球的价钱是1盒羽毛球的几倍?
……
师:非常好!现在谁能改变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提出一个新问题?或者添上一些条件,将问题变成一个几步计算的问题。(学生陷入思考)
生9:买1个橄榄球和1个排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10:交给营业员100元,想要买2个足球,可以找回多少钱?
生11:100元够买4个排球吗?
……
质疑的发生一定源于思考。以上案例中,学生可以提出如此丰富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切实体验利用不同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质。
2.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强烈的好奇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源泉,它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问题情境,顾名思义就是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具有价值取向的背景信息,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尽管问题情境创设之初是从教师的提问开始,但随着问题探究的深入,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这样说,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实则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而自然地提出问题。
案例3 确定起跑线
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200米赛跑的视频,请大家認真观看,重点观察跑道的结构、每个运动员的起点,然后根据你的所看所想提出问题,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有创意。(课件呈现视频)
生1:为什么要把200米赛道设计成弯道?
生2:为什么起跑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生3:两个相邻的起跑线的距离差是多少米?
生4:相邻跑道需要有多少米的距离差,才能让比赛最公平?
……
这里,正是因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极易围绕情境提出贴切的问题,并通过互动交流得出相邻起跑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发现知识的本质,真正意义上实现问中“思”,思中“疑”,疑中“悟”,最终在质疑、思辨和交流中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
3. 发挥好自身的示范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若时时能提出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也定能给予学生很好的示范,让他们从中逐步领悟“提出问题”的方法,掌握提问的门道。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问,提出有广度、有难度、有跨度、有梯度的问题为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有思考、有问题、有回应、有创新,让数学课堂因提问而精彩。
案例4 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学生深入思考,很快探究得出结论“360°”)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生1: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2:六边形呢?
生3: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感悟并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策略,让学生认识到提问不能仅仅从表面一掠而过,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由此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真正领悟质疑的真谛。以上案例中,教师层层深入地进行引导,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好示范,通过“轻描淡写”的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领悟到“结论可以推广开去,直至一般多边形”。这样一来,就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促进了探究的深入、知识的形成,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猜想和数学创新能力。
三、适时传授技巧,让学生善“问”
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开始为学生提不出好问题而烦恼。事实上,要让学生善问,就需要“授之以渔”,将提问的要领和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找到提问的入口,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不断积累提问的策略方法。当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问的角度和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一一指导学生去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在教学概念、法则、公式时,教师应教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来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完成对公式和法则的灵活运用。例如,在获得“百分数”的概念之后,教师通过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提问:“为什么百分数还可以叫百分比?”又如,在得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后,让学生提问:“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吗?为什么?”再如,在学会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提问:“为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用底乘以底边所对应的高呢?”……
在教学一些定理时,教师应教导学生进行假设性提问,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定理。例如,在学习完“商不变定律”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问一问:“假如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n倍(n不等于0),除数不变,商如何?”“假如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n倍(n不等于0),商如何?”“假如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n倍(n不等于0),除数缩小(或扩大)到原数的n倍(n不等于0),商如何?”……
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提问,让问题获解。例如,可以问一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条件与问题间有何内在联系?”“本题需要依据什么数量关系?”“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总之,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众多,无固定模式可言,关键在于教师要清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观察、操作、思考、反思的机会,鼓励、引导、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发扬学生的探索精神,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浅尝辄止”走向“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