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统整·多方协同:“双减”改革的区域探索

2023-05-30吴乐乐蔡其勇

中小学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五项管理家校协同作业设计

吴乐乐 蔡其勇

摘要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重庆市基于系统思维及原理,深度统整教科研、督导、考试、评价、群团等多方主体和资源协同推进,保障改革落地落实。一是聚焦作业设计、教学减负提质、课后延时服务等开展主题研究,强化专业支撑;二是通过加强督导、完善评价、跟进调研,强化责任机制;三是通过优化考试制度设计、命题实践、配套保障,强化素养导向;四是通过出台政策、深化研训、加强指导,聚焦家校协同,强化育人合力。

关键词 “双减”;“五项管理”;作业设计;专项督导;考试评价改革;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2-2384(2023)01-0045-04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质量标准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805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各主体各要素自身的价值需求、结构功能,还涉及教育系统外部各主体各要素的价值需求、利益关联,更涉及教育系统内外部之间信息、价值、观念的交流与转换。因此,落实“双减”不能仅仅依靠教育系统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重庆市基于系统思维和原理,深度统筹教科研、考试、评价、督导等教育职能部门以及学会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协同发力,推进“双减”改革落地落实。

系统突变性原理揭示,“双减”改革必然是一个打破过时、偏离的形态,吸纳科学、发展的元素,破立结合、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深化主题研究,提供专业支撑,确保改革实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市教科院”)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教委”)指导下,引领并协同全市基础教育教科研人员及时、系统、深入地学习“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并聚焦作业设计、教学指导、课后服务等难题开展研究,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1. 紧扣难点,率先开展作业设计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既是“双减”改革的亮点和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重庆市教科院统整市内外专家资源,率先研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并由重庆市教委印发。指导意见在“双减”改革导向下,从总体目标、具体要求、实施建议三个维度,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提供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并由区县教研机构跟进加强研究与指导,使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得到提升、作业质量获得一致认可。“重庆市分学科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与实施”还被教育部评为落实“双减”工作十大典型案例之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2. 狠抓落实,跟进教学减负提质研究

教学提质是重塑并强化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系统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体现的是国家、社会对课堂教学的期待。重庆市教科院紧扣教学减负提质目标,分小学、初中两个学段,研制出台《重庆市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从课程基本要求、课标变化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三个维度,全面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系统设计“双减”导向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意见,支撑教学减负提质。同时,重庆市教科院还引领全市教研系统将“双减”改革纳入核心教研工作,组织开展国家级、省际、市域“减负提质”“教学设计”等专题教研和特色教研220余次,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研发资源,强化课后延时服务供给

课后延时服务是对课堂教学育人的重要延伸,承担了以往校外培训的部分功能,是“双减”改革的又一重点和难点。重庆市教科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减负增效、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作用,积极协调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有线电视、重庆电信等部门,统筹区县教研机构和优质中小学校力量,遴选确定114所优质课程资源研发基地学校,打造“重庆云课堂”,实施“重庆云教研”,构建协同一体的优质课程资源服务模式;同时探索“互联网+教研”新样态,运用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力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为课后延时服务提供优质多样的课程资源。“重庆云课堂”“重庆云教研”为全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辐射农村偏远地区,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重庆云课堂网络教研平台”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首届高新视频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

重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以下简称“重庆市督导室”)把“双减”督导作为一号工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以下简称“重庆市评估院”)把“双减”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序开展专项督导、质量评价、综合调研等,助推“双减”落实落细。

1. 加强督导,压实“双减”主体责任

督导是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变革、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双减”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重庆市督导室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以“问题清单”为抓手,将区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情况作为督导评价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实施规划、工作协调机制、“双减”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等。同时,重庆市督导室聚焦提高学校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水平、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的查处力度、严格非学科类培训管理等主题,开展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的“双减”专项督导;针对社会关注度高、工作任务重、推进难度大的重点区县和重点领域,开展市级实地直接督导检查,并现场反馈督导意见,帮助相关部门剖析“病症”、找准“病根”、开出“药方”,确保“双减”深入落实。

2. 完善评价,强化“双减”育人导向

评价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重庆市评估院将“双减”纳入《重庆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强化评价的引领作用。一是纳入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将“五项管理”成效、“双减”满意度、“学业负担指数”等列入评价细则。二是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从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内部治理、教学规范实施等维度,引导学校优化教学方式,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三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常态评价机制,引导学校既关注横向育人的质量水平,更关注纵向发展的增值变化,弱化“唯排名”的博弈、排他性评价氛围,营造良好的“双减”育人环境。同时,重庆市评估院还牵头对全市中小学“双减”“五项管理”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监测,涉及41个区县的3800多所中小学以及66.8万余名学生及其教师、家长,并通过梳理“双减”成效与困难,直接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和教育教学改进。

3. 跟进调研,确保“双减”落细落实

“双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涉及对以往旧的教育系统要素、组织形态、运行状态、结构功能等进行调整改良,并融入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因此需要跟进常态化专题调研,努力将实践探索、研究反思、成果推广密切结合起来。为此,重庆市督导室下发《关于开展“双减”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把“双减”督导作为责任督学日常督导、调研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全市中小学责任督学助力“双减”的价值职能。责任督学每月至少到校一次,通过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面对面、点对点地调研学校推进“双减”工作情况,实现全市中小学校督导、调研常态化。同时,重庆市教科院分批组织学科教研员深入区县开展专项调研,依托各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综合调研,通过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座谈、访谈家长和学生,全面掌握“双减”改革现状及问题需求,并形成系列调研及决策报告供重庆市教委作决策参考,有效发挥了新型教育智库的作用。

考试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程度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双减”导向下的学生过程性评价及毕业、升学。重庆市教委指导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市教科院系统研究深化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强化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导向,为“双减”保驾护航。

1. 制度设计坚持育才与选才结合

考试制度设计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发展方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双减”改革具有重要的保障支撑作用。重庆市系统设计了中高考及学业质量测评等制度,高考实行“3+1+2”模式,中考实行“全科开考+多元测评”模式,实现了“育才”与“选才”、“达标性”与“选拔性”、“全面性”与“选择性”、“公信力”与“操作性”相结合,[1]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机会。新高考和新中考改革与“双减”改革内在关联、一脉相承、相互支撑,有效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双减”及考试制度改革的理念、方向还层层传导到中小学阶段性学业质量测评及相关考试评价中,引导区县、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助力“双减”取得实效。

2. 命题实践坚持减负与提质结合

命题理念及其信度、效度对考试评价及“双减”改革至关重要。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市教科院在高考选考科目和中考科目命题中突显核心素养导向,体现减负提质要求,释放服务“双减”信号。如2022年的中考命题中注重正确价值引领,融入我国最新的科技、社会、经济等领域发展成就,体现时代特征和制度优势;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等导向,突出学科育人核心价值,重视理性思维、关键能力、主干知识等考查;创新试题设计,减少死记硬背式的机械记忆内容,增强试题的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此外,区县自主命制的小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卷也吸纳并体现了考试评价和“双减”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引导学校、教师、家长摒弃传统的机械刷题、超前训练等应试做法,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努力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3. 配套保障坚持纠偏与服务结合

考试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硬骨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特点,需要健全有力的配套保障机制。一方面,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完善中高考成绩发布渠道,明确要求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公布和对外提供考生成绩,严禁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喜报”“升学率(或名校率)”等,对部分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分数采取暂时屏蔽等方式,有效杜绝高分炒作、状元宣传,营造良好的“双减”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教育考试院深化中高考数据分析研究,撰写试题分析報告,召开专题总结、研讨活动,依托报告导读、主题教研、培训交流等活动,宣传、解读、引导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方向及应对策略,增强教、学、评一致性,助力“双减”改革落实。

家校协同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以及“双减”改革的育人成效。重庆市教委和市妇联指导市教科院、市评估院、市教育学会,充分依托市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家校社共育评估监测中心等平台,有序开展相关政策研制、教研培训、专业指导等工作,强化家庭教育的价值定位,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凝聚“双减”改革的共识与合力。

1. 出台政策,重塑“双减”导向下的家校共育体系

配套政策的研制出台能为家校协同推进“双减”改革提供政策依据、法理遵循和技术支撑。为此,重庆市教科院研制了《重庆市高质量推进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22-2025)》;市评估院研制并印发了《重庆市加强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十条措施》,从“双减”改革的宣传解读、平台搭建、专题培训、任务清单、实践活动、课余生活、社区协同、机制健全、专题研究、典范引领等方面,为全市家校社协同推进“双减”提供行动路线和实施指南。重庆市评估院还率先研制发布“家校共育工作标准”,持续开展家校共育监测,强化学生为本、协同育人、科学规范、系统推进四大理念和原则,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2. 深化研训,锤炼“双减”改革中的家校共育队伍

重庆市聚焦“双减”改革中家校共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统领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突出问题解决、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等,引导并促进“双减”改革向纵深发展。针对“某些家长和学生对于学科类培训依然有强烈需求,一些家长对当地减负政策有负面评价等”[2]现象,重庆市深化专题研究和培训,努力从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实践行动等方面,提升家校共育队伍的实力。

重庆市教科院坚持重心下移,在开展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主题研讨、座谈调研的基础上,系统规划并有序推进“双减”改革导向下家庭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包括创建家校共育示范基地、遴选优秀典型案例、研发家校共育课程、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拓展家校共育实践平台、深化专项课题研究等;同时引导学校采取专家讲座、主题班会、家长课程、团队辅导等方式,对家长开展“双减”解读培训。重庆市评估院组织“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专项课题申报与研究,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标准’大家谈”“我和‘双减’同行”等研讨活动,汇集案例8000余个,相关经验在重庆市第三届家校共育工作年会上进行交流,发挥了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 加强指导,引领“双减”实践中的家校共育方向

专业引领是推进“双减”改革实践中家校共育的重要方式。重庆市教科院面向市内外组建市级家庭教育教研团队、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双减”实践中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等主题教研,并层层传导到中小学校及学生家庭,确保家校共育的正确方向;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指导学校建立学情诊断制度和家校沟通任务清单,引导家长科学规划孩子成长、合理安排学生课余生活,促使学校与家庭摒弃“唯分数”“唯排名”“唯名校”等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念,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优秀思想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由此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重庆市评估院组建宣讲团队,依托家长学校、家长网络课堂等平台,加强“双减”改革的政策宣讲、专业指导,增强教师、家长、社会对“双减”以及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相关精神的理解,形成育人合力。重庆市教育学会常态化组织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送教下乡、对口帮扶等活动,面向社会先后发布《家校合力落实“双减”,“点亮”学生精彩假期倡议书》《与孩子共同成长—致重庆市中小学生家长的倡议书》,引导全社会合力推进“双减”改革,创建良好教育生态,形成正向育人氛围。

(备注:本文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教育学会等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吴乐乐,徐辉.深化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8(5):111-115.

[2] 褚宏启.以多元共治推进“双减”工作[J].中小学管理,2022(4):61.

(编辑?王淑清)

猜你喜欢

五项管理家校协同作业设计
落实“五项管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中小学“五项管理”的管理之道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印发通知:确保中小学“五项管理”督导全覆盖
韶关市积极组织开展“五项管理”督导工作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