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生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5-30刘芳菲宋琴
刘芳菲 宋琴
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长期发展规划和未来成长方向提供教育指导,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教育活动。传统的、灌输式的生涯规划教育难以真正实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目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可尝试应用体验式的教育策略,营造体验式的教育氛围,利用环境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内心感悟,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好基础。基于此,本文从体验式教育模式特征入手,分析了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结合经验教训提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和社会实践体验等教学方式方法,建立起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以期为现代化的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一、体验式教育特征
(一)体验主体的亲历性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主张改变学生在传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中“只能听”的教学方式,倡导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让学生交谈、体验、亲身参与,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心理和实践两方面获得亲历性体验,保证生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二)体验情感的生成性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越发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知识性内容可通过背诵、练习的方式掌握,但情感类认知生成更加困难。体验式教学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体验中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其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并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让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三)体验内容互动特征
美国学者艾德加盖尔认为单纯的听、读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体验较为匮乏,教育价值和教育内容难以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而体验式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习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获得成长。
二、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明确教学步骤和操作要求,完善体验历程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可分为建立体验、明确体验、亲历体验、内化体验和升华体验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对应着学生思维能力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在不同阶段應以不同的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保证最终阶段实现教育目标。
体验建立阶段主要目标在于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明确体验阶段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在提问中明确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向,将情境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助力学生思考。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提问中一方面要注意问题应与情境密切相关,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在提问时应尽可能保证问题的趣味性、生活化和新颖化,巧妙设置问题,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和常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成长。亲历阶段,也可以称为探索和感受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尝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多种形式的内心体验。内化体验环节可归纳为总结环节,在经历了情感浸染、问题探索和自我反思后,由教师负责对本节课的职业生涯规划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保证总结归纳活动的适量和适度,避免用过度统一化的认知要求影响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是内化体验环节的主要目的。教师在总结中既要注意给予学生鼓励,也要积极指出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成长提供客观建议。体验升华阶段,前面阶段所述内容和过程以理论为主,教师可在这一阶段围绕问题设置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让所学知识真正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的成长发展指明方向。
(二)情境创设体验
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一个拟定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情感变化,为体验活动的展开打好基础。以小学四年级生涯规划教育为例,四年级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渴望与他人沟通,如何让学生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是这一时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为此教师可尝试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引入校园生活案例,结合案例说明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教师可尝试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学生相处的过程和方式记录下来,根据教学目标适当改编,将改编后的素材作为创设情境的主要参考材料。例如小明和小花是同桌,小花的脸上不慎染上了钢笔水,小明便说小花是丑八怪,最终导致小花哭了出来。教师可以此为案例创设情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部分学生演练情节,教师用摄录设备将情节记录下来,并在生涯规划课程中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内容,让学生快速进入特定情境,理解情境内涵,教师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说小明的行为对不对呢?哪里不对呢?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认识到小明行为中存在的错误,并引导学生思考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如何处理。让学生自主思考探寻所学知识内容的价值,内化知识,为学生今后的行动提供方向性指导,在情境中完成智育、美育和德育目标,让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三)角色扮演式体验
小学生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校园和家庭,同时扮演着学生、孩子两种角色。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教师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中,应尝试将角色扮演式活动融入教育框架,让角色扮演体验中的情境成为学生心理变化、思想发展、行为改变的关键指导。
以小学五年级《我的理想》《我想成为的自己》等课程为例,课程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成长目标,并尝试使用正确的方式完成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表演小品,小品以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学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老人诉说自己儿时的理想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希望小学生今后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为今后做好准备。故事体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老人为什么说自己度过了无趣的一生呢?”学生围绕情境开始讨论,认识到老人一直有想法、梦想,但一直未能着手尝试完成,因此在年老时抱有遗憾。教师结合学生答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从老人的故事中得到了哪些认识?大家现在考虑过以后自己要做什么吗?”从问题出发引出未来目标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确定自己当下和未来的目标。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结合具体目标进行指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暂时的目标或是长远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教师随机从学生中抽取目标进行演示,某学生提出想要学会骑自行车,教师可以此为例,指导学生规划学习计划,并尝试分步骤完成目标。首先,了解车子结构;其次,踩在车上尽可能保持身体平衡;再次,尝试在保持平衡的同时试着让身体与车座接触;最后,不断延长每次保持平衡的时间,完成学习自行车的目标。部分学生提出未来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教师可要求学生从阅读科学书籍入手,了解物体性质,积极学习科学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个人目标尝试列出实现目标所需的能力和努力实现的方式,并每日坚持按照要求完成目标,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四)小组合作探究式体验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要求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可尝试将小组合作体验式教学活动融入教育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提供的案例,并表达自身想法,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深化学生对生涯规划主题的认识,由教师进行总结,完成理论知识的内化,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小学生涯规划教育要求着重培养三年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克服自身缺点,发扬优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掉缺点,让学生自信成长。为此教师在课程中可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评价写在一张纸上,自己保存,随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评价小组中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在活动中说出对他人的评价意见,要求学生结合自评结果思考:为什么自评和他评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围绕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结合日常行为活动和他人的评价意见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提出对应的纠正错误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说明自身想法,畅所欲言,学习他人的积极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形象与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之间的差异,在共享中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评价自己,看待自己。各组就讨论情况进行整理,提出正确评价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的建设性意见,教师负责总结,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给出总结性意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正确的评价方式应用到生活中,在讨论、得出结论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在讨论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实践尝试中提升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将智育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
(五)实践强化体验
理論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样,在小学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应认识到实践对教育的积极作用,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开展实践活动,保证教育质量。实践环节的引入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校园实践,即在校园内部完成实践活动;第二,社会实践,即教师提前与社会环境沟通,争取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表演节目、烈士陵园敬献花环等;第三,家庭实践为主,通过家校联合,在家庭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多种资源、多种场景开展实践活动,营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为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助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育人,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完成德育、体育、劳育、美育、智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个人学习成长规划。
例如六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同时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也让学生在与教师和家长交流时容易出现矛盾。为此教师在授课中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中的初中生活,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将脑海中的学习环境展示出来,征得学校同意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初中学校进行学习参观,提前了解初中的校园环境,熟悉教室特征,鼓励学生到预设的展示教室中自由入座,翻看初中教材,感受初中的学习环境,在实地参观中让学生消除内心的迷茫和不安。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分发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材料中对初中学习生活的描述,引导学生围绕“小学学习生活与初中学习生活的差异性”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认识到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努力打好基础,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六)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活动是教师对教学成果的点评,是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师生都可以在评价活动中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后续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展开打好基础。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让形成性评价代替过程式评价,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例如在《人生目标规划》生涯规划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在教学评价中结合学生的表现反思教学过程,例如,情境是否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问题与情境的结合是否紧密,问题过渡是否流畅?学生讨论中是否存在离题、偏题情况,自己注意到后有无及时介入讨论活动?在总结中语言是否流畅,有无机械性说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否占用过多时间?能否将户外实践转移到室内环境中进行?在设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反思和评价过程,为后续生涯规划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展开打好基础。教师作为公正的评价者,点评学生应从几方面入手。第一,是否理解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对自身成长的作用,能否在实践中按照所学知识分步骤做好目标规划;第二,在讨论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是否得到成长,在学习中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形成了正确认知;第三,是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从知识吸收、过程投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成长情况,为高质量的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中应从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生涯规划对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未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新时代高素质社会人才。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