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2023-05-30顾秋露
顾秋露
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纵观以往,为了达成让学生尽可能有效掌握课堂中讲到的知识点这一目的,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采用题海战术,但相比其产生的正面影响,这样的方式或会导致学生成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做题机器。因此,教师应注重布置作业的“质”,以质为主、量为辅,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的设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合理布置习题,真正为学生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单课字词抄写与题本训练在作业体量中占了较大比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双减”背景下,明确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可见如何精简高效语文作业是当下教育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作业设计目标,合理安排作业内容
(一)明确大概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人文与文学素养并融,更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立足整体,统筹教学。作业作为教学延伸的一部分,应遵从整体思路,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书面成绩为设计目标,实现合理安排。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认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其中,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深入细化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提炼小学语文传统作业中的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形式中涉及的知识点,初步确定学科思想、学科原理和思维方法,结合实际,落实出针对性的作业;凝练提纲,灵活运用于各部分课程的加强与巩固。当然对于语文的学习,需要从课文的内容出发,具体而言这些内容有很多的类型。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的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突出小学语文作业的重点。
二、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一)设计情境型作业,提升感知能力
将教材内容提炼转化,应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之中,并在作业设计中进行体现,是有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创设一个基本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发散思维将任务群情境化、线索化,合并同类型习题,形成一个系统化作业模块,在大情境下对教材内容高度聚焦,精简数量,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养成整体思考的思维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军神》一课,介绍了刘伯承“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学生都被刘伯承将军的这一种无畏的精神所折服。那么,在这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刘伯承将军的认识,并谈一谈自己对于这一份无畏的牺牲精神的理解?这些就是本节课小学教师布置的作业,设计此种情境型的作业,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与理解刘伯承将军,而且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情境型作业,提升感知能力就成为“双减”背景下有效布置小学语文作业的一大创新。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升综合素养
现在除了配套作业本之外,作业主要分为“预习、抄词、听写、单元习作、周记、小练笔”。但是,从当前这些作业的结构来看,大部分作业以基本的知识点作为重点,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弱。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对其他各个学科的理解。“双减”背景下,作业量的减少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时间,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鼓励和带领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走入生活,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为例,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同学们读过《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然后,以这篇课文为例,让学生以自己的观后感出发,为其编写一段“小插曲”,或是为其中的某个动物形象写上一段,其中融合自己对这个形象的理解。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作业不再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任务,而是自身兴趣的延伸。
三、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注重作业层次设计
(一)总群体分层,避免扁平化
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故在具体学习中反映出学生个体差异。有些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很好地跟上课堂节奏,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效率也会更高,而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更需要时间的积累。面对这种情况,单一笼统的扁平化作业布置方式就不再适用,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与之相匹配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布置作业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水平等出发,划分不同的作业层级,同时可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层,两两配对完成作业。如学习了部编版《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了部编版《找春天》后,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春天的足迹,并且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画画,也可以写成文字,学生之间再互相交流,整个作业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的题目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而选做的题目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以及能力,选择性地完成选做题。在作业的设置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语文时的表现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表现,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以生活化的实例导入,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题目进行练习。而当前我们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需要熟练地应用语文思维,明确如何在语文学习之中把握重点,这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管理的重要条件。
(二)个体分层,提升学习效率
除了从学生群体入手,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兴趣可以让學生产生学习和完成作业的动力,因此,要想学生自主积极地完成语文作业,教师应该寓“乐”于学,创新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四、建立作业教学评价,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作业是学生学习、理解、消化、运用在课堂与课后所学知识的书面体现。在“双减”背景下,更需要教师在有限的作业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评价。单一的等级或分数制过于笼统,可以采用分类制度对学生作业进行精准的教师评价。如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反映的是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一部分对课本内容不够熟悉,或是想象力突出,细心严谨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分别在哪一方面,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对于评价结果,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运用到下一部分的作业设计中,使整个作业系统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
“双减”政策的颁布,在对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数量和形式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教育提出了新的可能。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作业设计可以从趣味性、层次性、目标性等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好的进步阶梯。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作业进行不断创新与优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在引导学生愉快学习的同时,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