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发现自我与身边的联系
2023-05-30
人类学家项飙说:“个人尊严和意义的出路在于重新建构‘附近的关系,重新连接。”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后,对城市断裂、社会关系、公共生活的重新关注,对“附近”正在消失的人和事的重新关注,是所有人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
2021年7月20日,在人类登月52周年纪念日那一天,20名中学生来到北京探月学院,试图通过创作艺术书的方式建立个人与周边的新连接。
北京探月学院给出的创作主题名为“着陆”,学习者必须关注自己所在的环境,从自身或周边寻找选题,发现自我与身边人、环境的联系。
下面是部分中学生的艺术书展示,跟随少年们独特的视角,我们可以一窥他们对个人、周围的洞察以及他们所“着陆”的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2021年7月20日,我的家乡郑州遭受罕见的特大暴雨,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数百人遇难。而彼时我正在远离家乡700千米的北京参加探月学院的夏令营,其间只能在特定时间使用手机,通过朋友圈了解家乡的受灾情况。
这些来自朋友圈的信息或许没有精练的语言或宏观的视角,但都是来自我身边人的最朴素的感受与故事,也许它们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微不足道,但它们是如此的真实和具体。我虽与他们相隔千里,却能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了解家鄉最真实的情况。
我共收集了150余条朋友圈信息,将它们做成卡片穿在一起并在水中浸泡,最终装进这个防洪沙袋里,形成了我的“洪灾信息流”。
在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媒体没有条件快速拍摄记录并写出稿子,但每个人此时的需求是很迫切的,朋友圈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聚集地,其中人们在洪灾中表现出的“慌乱—震惊—无奈—互助”的心理变化是异常复杂的。这样奇妙的现象使得我在此后的生活里更加关注社会事件,“洪灾信息流”也成为社会大事里的一个缩影。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行李箱中的物品也各不相同。我已经很习惯收拾行李了,但对这里很多的弟弟妹妹来说,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
在我采访的行李箱的主人中,有带黏土、玩偶、茶、书、桌游等东西的。我在采访的过程中听到很多有关这些小物品的故事。比如,带黏土的同学说,黏土是疫情期间因为无聊让外婆买来玩的,之后就变成了很重要的创作工具;带玩偶的同学说,她带来的玩偶是生日的时候朋友送的,之后就一直抱着它睡觉;带书的同学说,这一系列的图书是在他的朋友当中很受欢迎的。
最初听到要围绕“着陆”一词创作艺术书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场景就是——下飞机后去行李转盘取行李。“着陆”指的是飞机等飞行器从空中到达陆地,而我认为的“着陆”意味着短暂的休息和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阶段就像是飞机的每一段飞行。航班顺利落地,生活的一个阶段结束。无论圆满,还是遗憾,都要收拾行囊,重新出发。
距离做完这本艺术书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当时我觉得来自天南海北的少年会因为地区的不同,行李箱里装的物品肯定有差异。现在我似乎更记得它们的共同点,它们在主人的心里都很重要,是在空间有限的行李箱里必须装进去的东西。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各自带着对自己而言平凡又珍贵的物品,那些可能就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从2016年刚刚开通自己的微信账号到2021年做出这本《朋友圈的年龄》之间,一共只发过4条朋友圈信息,对朋友圈的设置和用法完全不了解,而且我几乎不刷朋友圈。直到2021年做这本书时,我才关注到有那么多人有着那么丰富多彩的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交平台,大家在这里记录生活,在评论区里加入讨论。朋友圈像是每个人的一张名片,呈现着每个人的爱好、生活习惯,甚至成长背景。我们能在这里快速了解朋友的喜好,拉近朋友间的关系。有时候还可以通过朋友圈认识一些新鲜或离自己遥远的事物。
创作这本书时,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发朋友圈的风格各不相同,但同龄人的朋友圈风格却有些相似,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相似的身份或经历所致。
当然,我也在做书的过程中意识到朋友圈负面的地方,不少人沉迷于在朋友圈营销自己,花大量时间P图,寻找修辞,甚至有些人会发私信要求别人点赞自己的朋友圈。这样的朋友圈,我想已经失去了交流、分享的意义。
如今,已经习惯发朋友圈的我也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我想在这里呈现一个怎样的自己呢?
刚拿起单反相机不久的我,常常困扰于一个问题:摄影到底能不能记录客观现实?这个作品的灵感源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他认为,摄影叙述的是我们缺席时的世界的样子。
在探月学院夏令营的2周,我分别拍摄了16间教室在有人与无人时的状态。就如同鲍德里亚的那幅题为“红沙发”的摄影作品一样,当人离开后,沙发保持着被人坐过的痕迹。人们离开教室后,教室保持着使用过的样子。有人与无人的教室照片一一对应,形成了对我们缺席时的世界的记录。
基于“着陆”,我创作了一本关于“永生之人”的日记,主人公叫林德伯格,他为何会永生已无从考究,但中间记录的东西也许是他漫长生命中的一瞬思考。林德伯格总让我想起《百年孤独》。“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是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林德伯格穿越了几百年岁月,如无根之木,悬停于世界之上,他是要努力在不断更新变幻的世界中平稳着陆,还是似流星般陨落在历史的缝隙里?这是他的故事,也是他的选择。在永恒的生命前,平常我们忽略的清风悄然掠过树梢,日落的最后一秒,与黎明撞破黑暗前熹微的光便成为孤独的协奏曲,伴随他漂泊悬浮,寻找前方着陆的锚点。
林德伯格先生在我手下度过了几百年历史,创作这本书时,我也在林德伯格先生的陪伴下熬了无数个夜。我们总说,人生苦短。苦源自生活,短来自时间。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伟大的生命和美好的爱可以见证和体验,但只要结局不尽如人意,我们立刻觉得这是悲剧。只要结局有一刻的救赎,一生的不公和痛苦都可以忽略不计。我并不追求美好的结局,走过光辉的路才是人生的意义。我们也是漂浮在世界之外的船,在成长的路途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着陆点。
(感谢“参考线Guideswork”公众号对本文的帮助)
整理:夏 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