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玉:乡村教育是必须耕种的土地
2023-05-29
文|本刊记者 田 薇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对冯飞玉来说,这块“必得由自己耕种的土地”便是深深扎根在她心里的“教育梦”。
冯飞玉是一名从一毕业就扎根在乡村的教育工作者,今年是她从教的第9 个年头。2014年,她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入沁县牛寺乡牛寺小学,后来先后被调动至沁县漳源镇羊庄小学、黎城县东阳关中心校长宁小学。事业心和责任感驱使她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执着地耕种着、收获着。
“艰难”的音乐教育梦想之旅
由于在大学就读的是音乐专业,冯飞玉带着音乐教育梦来到了沁县牛寺乡牛寺小学。理想和现实总是天差地远。这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总共不到40 个孩子,平时基本不上音乐课。“音乐教师”也大都是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的。当时的音乐课既不评估,也不表彰,既无关学校声誉,更无碍学校教学质量,往往不受重视。冯飞玉感到了“事与愿违”的艰难。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她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三年级音乐课《我是草原小牧民》登上了讲台。课前,她通过网络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结合实际情况,写了一份自己很满意的教案,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她组织小组表演,以检测全班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却不配合;当号召大家为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鼓掌时,全班哄堂大笑……冯飞玉的第一堂课以“失败”告终。
对于这样的情况,年轻的冯老师没有放弃。她坚定地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她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她利用多媒体,在音乐课上有意穿插播放《中国好声音》比赛的视频片段,活跃音乐课堂气氛;每节课都安排有“艺术小实践”环节,让学生轮流上台表演个人特长……这份执着和坚持让冯飞玉看到了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音乐课开始变得活跃而生动。
为了将音乐教学真正纳入到正规教育、素质教育的轨道中来,冯飞玉着手在全校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她牵头成立了音乐兴趣小组,开展“乐器进校园”活动,举办各种赛事和艺术节活动……“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营造出活泼的校园氛围,还能引发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科目的劲头,形成充满朝气的学习环境。”冯飞玉的音乐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教育行为。
教师的那份细心和爱心
参加工作伊始,冯飞玉就担任了三年级的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她都会进行详细调查。她常说,教师就应该是孩子的知心人。
当时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名叫小丞,有段时间,这个孩子每天都没精神,脸色发黄,而且总是感冒。这些小细节被冯飞玉捕捉到了,她及时打电话通知孩子在外打工的父亲。经过检查得知,孩子得了白血病。此后,冯飞玉隔三差五地跑到家里看望孩子,鼓励他积极与病魔作斗争。学习上落下的,冯老师就单独给他“开小灶”,每天晚上通过微信指导他写作业,耐心讲解他不懂的题目。生活上更是倍加照顾,不厌其烦督促他增减衣服,多喝水。那年,小丞家成为该村新增的贫困户,冯老师又一次冲锋在前,毅然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帮扶联系人,经常入户对这个家庭的生活情况、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冯飞玉说,当她看到小丞跟其他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的时候,心里总是暖暖的。这大概就是身为教师自有的那份责任感吧!
精进不休,只为教育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冯飞玉开始执教语文学科。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坚持翻阅《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等报刊书籍,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和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学生因材施教。农村孩子的普通话不标准,冯飞玉总是一句句教,耐心纠正错误发音。她擅长通过游戏、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通过周记,她更加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她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工作之余,冯飞玉常常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案例收集起来,并记录自己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将其积累为属于自己的信息资源,并在博客上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春华秋实,冯飞玉多次获得奖项和表彰。在长治市举办的“我的教育梦”征文中,她的作品获得二等奖;在黎城县2021年度作业设计大赛中,她提交的《法律保护我们成长》获优秀作业设计奖,还被评为“青年新秀教学能手”;2021年获得“学习强国”长治“学习之星”优秀学员称号;当选黎城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多次撰写教育改革方面的优秀提案及社情民意信息。
“我将用全部的爱在乡村教育这片土地上播种美、传递美、收获美。”自始至终,冯飞玉都在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