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女生压力和手机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2023-05-29刘小月陈莉
刘小月,陈莉
温州医科大学 精神医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和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在提供便捷的同时,手机成瘾的风险也在不断升高。手机成瘾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甚至导致自杀倾向,严重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稳定发展[1]。国内外研究[2-3]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成瘾率很高,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手机成瘾风险更高。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具有心理上的特殊性,依赖性强,对压力的感知更加敏感,情绪体验也更深刻[4]。且大一女生正处于青春晚期向青年早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身份、学习方式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改变和多重压力,会表现出各种情绪问题和较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很多刚步入大学的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5]。因此,本研究将大一女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手机成瘾的原因,为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合理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
压力是指人们感觉到威胁时,自我表现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和紧张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6]。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等,大学生易产生较大的压力负荷。根据“一般压力”理论[7],压力会引起问题行为,有研究[8]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压力有关,压力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核心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判断,是最基本的自我评判,主要涉及自尊、神经质、控制点和一般自我效能四个部分[9]。网络认知-行为模型表明,不当的自我认知,比如自我评价低、不自信是影响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10]。核心自我评价越低,人们越容易沉迷网络。实证研究[11]也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负向预测手机成瘾。此外,个体压力越高,越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和不良体验,对自我的评价也相对较低。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压力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自我控制是指人们为了长远目标,能够对外界诱惑自我抵抗,坚持自我的能力。研究[12]表明,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密切相关,自我控制水平越低,手机成瘾程度越严重。此外,压力显著预测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资源”理论认为,拥有巨大的能量资源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但是消耗能量资源的活动,可能会引起自我控制能力减弱[13]。较高的压力感会耗费人们的资源,进而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因此,我们提出假设3,压力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关于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9]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个体较少体验到压力和紧张感,也较少被恐惧、焦虑感等消极情绪所困扰;而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无聊,这大大影响了自我完成简单事情的能力,同时降低注意力,对自我的当前计划和安排也产生不良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受到影响。较低的核心自我评价降低了自我控制能力,导致个体消极应对生活和学习,而手机则是最佳应对方式。压力会使个体的自我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差,而较低的自我评价和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控能力,从而导致沉迷手机[8]。因此,我们提出假设4,核心自我评价对自我控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考查大一女生压力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在压力对手机成瘾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温州市4所本科高校(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商学院、温州理工学院)2022级的大一女生为研究对象,涉及医学、心理学、数学、英语等专业,通过问卷星施测,共发放问卷3 800份,回收问卷3 520份。在问卷发放时,告知以匿名形式,且数据资料保密。剔除资料不完整和规律性作答问卷(无效问卷)后得到3 373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82%。性别均为女性;年龄15~22(18.4±1.0)岁;生源地为城市1 657人(49.13%),农村1 716人(50.87%);独生子女1 075人(31.9%),非独生子女2 298人(68.1%)。
1.2 研究工具
1.2.1 压力:本研究采用TAOUK等[14]编译和修订的DASS-21 中文版(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DASS-21)。笔者选用其中的压力分量表,共有7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压力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值为0.86。
1.2.2 核心自我评价:本研究采用JUDGE等编制,杜建政等[15]翻译并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 CSES)。量表共10 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值为0.90。
1.2.3 自我控制:本研究采用谭树华等[16]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 SCS)。量表共19个条目,包含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5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值为0.91。
1.2.4 手机成瘾:本研究采用LEUNG[17]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该量表共1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测量手机成瘾的4个方面:逃避性、失控性、戒断性和低效性,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手机成瘾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值为0.91。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Hayes(2013)的PROCESS for SPSS宏程序(Model 6)进行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其中自变量为压力,因变量为手机成瘾,中介变量为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测主试由事先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18],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0个,其中第一个因子的解释变异量为30.73%,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Pearson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压力、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两两相关。压力与核心自我评价(r=-0.59,P<0.01)、自我控制(r=-0.49,P<0.01)、手机成瘾(r=-0.50,P<0.01)呈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r=0.64,P<0.01)呈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手机成瘾(r=-0.53,P<0.01),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r=-0.64,P<0.01)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n=3 373)
2.3 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对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压力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49,P<0.001,调整模型R2=0.25,ΔR2=0.25,F(1, 3 371)=1 102.60,P<0.001。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1。
使用Hayes(2013)提供的SPSS插件PROCESS的模型6,以压力为自变量,以手机成瘾为因变量,以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变量,路径系数结果见图1。整个回归方程显著,R2=0.46,F(3, 3 369)=971.37,P<0.001。用Bootstrap抽样的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核心自我评价为中介变量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6(95%CI=0.03~0.07),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对手机成瘾中起中介作用成立;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8(95%CI=0.06~0.09),自我控制在压力对手机成瘾中起中介作用成立;以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15(95%CI=0.13~0.16),所有间接效应合计为0.29(95%CI=0.26~0.31),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在压力对手机成瘾的正向效应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见表2。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4。
表2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图1 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在压力对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大一女生压力、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验证了研究假设1,即压力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表明大一女生压力水平越高,越容易手机成瘾,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也证实了“一般压力”理论。由此可见,压力对大一女生的影响较大,个体压力越大,手机成瘾风险越高,相反,压力较小时,手机成瘾风险降低。刚步入大学,大一女生面临着学习方式不同、人际交往困难、生活习惯改变等多重压力,心理上敏感脆弱,会通过网络上的情感支持缓解压力和孤独感,而手机的包容性和便捷性便成为其缓解压力的最佳选择。压力是大一女生手机成瘾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加强抗压能力培养。实证研究发现,通过艺术疗法(如音乐、心理剧、泥塑),青少年手机使用时长明显减少,不良情绪得到改善[19]。“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心理干预项目,采用积极心理学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疗法,帮助青少年减轻压力,降低手机成瘾。研究[20]发现,进行1个月的干预,青少年能主动限制手机使用,并且尝试与人交往。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如通过艺术疗法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结合CBT,矫正错误认知,减少现实互动中的压力和焦虑,进而降低手机成瘾。
其次,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在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第一,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换言之,在大一女生群体中,压力越高的个体,其核心自我评价越低,越容易手机成瘾,这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2。较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不良情绪体验和消极的自我评价,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知是成瘾发展的危险因素[6]。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采用合适的干预方法改善大一女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消除压力对自我认识产生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21]已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在手机成瘾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其对自我的不良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手机成瘾。第二,自我控制在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3。压力负向预测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也负向预测手机成瘾,这与以往研究[8]结果一致,也证实了“自我控制资源”理论。说明压力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越容易手机成瘾。反之,压力低,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手机成瘾。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大一女生自我控制能力,缓解其因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和失控,进而改善手机成瘾。实证研究发现,能力增强策略能够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控制能力[22],建立内在保护机制,例如可以采用抑制控制训练[23],帮助其提供自控力,降低手机成瘾。第三,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本研究的假设4得到证实。核心自我评价低的个体,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减弱。压力高,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低,较低的自我评价造成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沉迷手机。本研究结果也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抑制控制训练,艺术治疗等方式,降低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压力水平,培养其核心自我评价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控能力,避免沉迷手机,荒废学业,从而健康度过大学生活。
4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只采用问卷调查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未来可以结合实验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其次,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纵向研究深入讨论其中的因果关联;最后,本研究仅对手机成瘾进行了测量,未调查其手机使用情况,虽然不影响模型的构建,为了研究的完善,未来可以考虑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