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29马启彬林轩东王少奎年海郭梓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培养模式

马启彬 林轩东 王少奎 年海 郭梓亮

摘要 “丁颖创新班”是华南农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与分流、通识教育、专业必修和选修、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教育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农学丁颖创新班”为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成效、问题与不足、改进策略与建议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农业高校新农科建设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培养模式;拔尖创新;农学;丁颖班;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6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1

Abstract “Dingying innovation class” is a training mode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t makes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links of enrollment and diversion,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required and elective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Taking “Dingying innovation class in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mode, education results,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so as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perio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raining mode;Top innovation;Agronomy;Dingying clas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4100- K16245)。

作者简介 马启彬(1968—),男,安徽六安人,教授,博士,从事本科生教学管理、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之后,全国综合性大学纷纷创办创新班和创新学院,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和“生命科学强化挑战班”、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旨在集各类资源对优秀本科生进行拔尖创新模式培养[1-2]。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创新型农科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华南农业大学自2008年起创办“丁颖创新班”(以下简称丁颖班),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4]。

1 丁颖班人才培养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为省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办学传统优良、办学特色鲜明,且形成了“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本科生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层次鲜明、形式多样的办学体系。在新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该校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且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丁颖班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的优势学科专业,培养政治思想素质好、学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华南农办〔2012〕50号)。

1.1 以丁颖精神为引领

丁颖院士是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即华南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在40多年的农业科学研究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农业科技思想,他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决定作用,提倡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强调农业科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坚持农业科学的开创性研究[5]。华南农业大学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以丁颖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著名农业教育家、科学家和其他学科的著名学者,他们表现出来的共同理想、精神信念、学术风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并被提炼成“建业自强、笃学明德、躬行践履、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引领学校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6]。

農学院伴随华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已经培养了包括丁颖、卢永根、黄耀祥、林鸿宣和刘耀光等院士在内的1万多名毕业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专业人才,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自“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开展水稻研究以来,卢永根院士和刘耀光院士相继在水稻种质资源利用和不育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围绕水稻科学研究,华南农业大学走出了“一门三院士”,“丁颖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农学丁颖班以“丁颖精神”为引领,旨在培养学农、爱农、献身农业、服务三农的拔尖创新人才。

1.2 丁颖班类型及其选拔方式

丁颖班自2009年开始招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本科新生组建农经丁颖班进行单独培养。2012年增至5个丁颖班,根据招生专业直接从高考考生中择优选拔。2019年全校已增至8个丁颖班,分4种类型,即农业经济管理类丁颖创新班(面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植物科学类丁颖创新班(面向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专业)、动物科学类丁颖创新班(面向动物医学专业)、工程类丁颖创新班(面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7]。目前,各类丁颖班直接通过高考招生择优录取,每个专业丁颖班控制在30人以内。

丁颖班实行动态分流机制,对于不符合拔尖创新培养条件的学生从丁颖班分流出去,空缺名额则在1~2年级从学制一致同年级同专业学生中择优选拔。选拔方案由培养学院根据丁颖班管理办法、学科专业特点及丁颖班培养目标自行决定,选拔结果报本科生院备案。丁颖班在第5学期(含第5学期)之后,不再选拔新的学生补充进入丁颖班学习。办学以来,丁颖班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探索并实践了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3 丁颖班人才培养方案

丁颖班实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特点,制定出适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先后于2009、2012、2015、2017和2020年分别制定并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丁颖班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160学分;工科类丁颖班为180学分。以农学丁颖班为例,从2015版培养方案开始,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设置,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独立开课。课程性质分为3类,即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毕业实习等)。在160学分中,选修课比例占31.9%,实践环节比例占30.0%。通过课程设置,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培养规格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视野;通过综合性实验、个性化实验和实习、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017和2020年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1.4 农学丁颖班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学丁颖班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4.1 组建优秀教师队伍。丁颖班原则上单独开班授课。对于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本科生院组织并协调各教学单位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校内外教师担任,同时组织教学名师和知名教授为丁颖班学生授课。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各教学单位组建由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教法方面大胆创新,在理论课教学中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将课堂讲授、课堂研讨、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在实验课教学中基本采用综合性实验,在实习课教学融校内外基地于一体,通过具体的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2 实施导师制。通常在一年级下学期为丁颖班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导师一般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专业发展、学习进程规划、科学研究规划、创新能力培养等。在导师的指导下,每位丁颖班学生选定1个研究课题,开展创新研究工作,并形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导师需指导学生申请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组织丁颖班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

1.4.3 优先开放重点实验室。为提高丁颖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该校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基础教学与训练中心、农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等各类教学实验平台优先对丁颖班开放,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优先对丁颖班开放,促进丁颖班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研究和实践创新工作。

1.4.4 校企合作开展协同培养。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丁颖班所在学院与校外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例如农学院与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拉多美班”,联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8]。农学院拥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即华南农业大学江门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校级和院级校外本科实践教学基地14个,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4.5 学校配套相关政策。为了促进丁颖班办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奖学金、国外访学、保研指标、校内图书馆资源和其他公共教学资源、优秀毕业生荣誉等方面予以倾斜政策。其中,丁颖班学生奖学金评定单列,一、二、三等奖的比例分别为5%、20%、25%;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选派丁颖班在校生到国外(境外)大学进行科研创新训练、交流学习或参加学科竞赛、学术会议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30%以上;丁颖班毕业生可按班级人数30%(需符合学校推免条件)的比例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

1.5 丁颖班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丁颖班建设和管理由学校根据学科基础进行规划,由本科生院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落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农学院实行“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四级联动机制,采用双班主任制对学生的学业、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在新生入学前由学院遴选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者学科带头人等担任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学业和学习做整体规划和指导;配备年轻教师在生活方面予以管理和指导。农学丁颖班实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严格执行学校有关丁颖班建设的规章制度,积极组配学院、校内和校外各类教学资源,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 丁颖班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育人模式

农学丁颖班坚持以“丁颖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并在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管理方式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多方资源,确保丁颖班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2012—2020年,学院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先后派出教师出国访学22人次,引进新教师30多人,组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教学团队30个,将最优教师资源配置到农学丁颖班教学,保障教学质量[9]。教学团队通常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组成,教师能够将学科前言知识和各自的科学研究通过实例进行教学,既可夯实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批判学习的精神,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开设3门全英文课程,通过农学大讲堂、假期出国访学等形式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实行导师制,学生可根据导师所在研究团队的科研方向,自主或与导师商定研究课题,实行一人一题,做好研究方案开展科研创新研究,与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写成研究论文发表或者毕业论文,深切实施科研创新能力培训。在导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至少凝练并主持一项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相关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或/和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个性化实验和实习,把学生的实践训练落到了实处。在培养时序上表现为前两年集中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后两年则侧重于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10]。

2.2 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提升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农学丁颖班是学院优秀学生的聚集体,学生大都具有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特质。在丁颖精神和卢永根院士精神的熏陶下,丁颖班学生的家国情怀愈来愈浓,普通班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也显著增强,通过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增强了丁颖班学生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升学率和升学质量显著提高。

2016年第一届农学丁颖班毕业,70%以上学生平均绩点在3.5以上,升学率高达85%。毕业生升学去向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和211高校,部分学生去国外知名高校深造。未升学同学在国内企事业优质单位就业,就业质量高。2012—2020年,农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由2015届的21.99%逐年递增至2020届的45.16%,在丁颖班的带动下,农学院本科生掀起了考研上名校的热潮。

在创新创业项目方面,以农学丁颖班为主体,2012—2020年度农学院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26项,省级41项,校级120余项,院级“金穗计划140余项”。通过学院推免实施细则,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并突出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含SCI研究论文30篇),其中2017级农学丁颖班黄琢理同学于2020年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篇(IF>5)。

在学科竞赛方面,2012—2020年度本科生参加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網+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丁颖杯”创业大赛、广东省本科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论文大赛等竞赛,获得国家奖项19项,省级31项,文体省级46项。农学丁颖班自2015年起每年均有获得国家奖至少1项。

3 丁颖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课程体系建设尚待加强和优化

优质公选课程总量不足,无法满足丁颖班学生个性发展对人文、生命科学、经济管理、工程等学科知识的需求。受学校开课条件限制,通常公选课低于30人不单独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低于15人不单独开课,致使丁颖班15人以下时很难单独开课,10人以下选课则需插班上课。丁颖班多以传统农科优势学科为基础创办,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与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之间专业壁垒分明,致使每个丁颖班的数理化基础偏弱、工程和信息类基础偏薄、经济管理和人文基础偏少。专业大类之间课程依托的交叉学科基础薄弱,课程所授知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满足度偏低。缺乏单独给丁颖班开设的外教课程,公共选修课的全英文课程偏少;年轻教师外语水平相对较好,承担着全英文开出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但是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7]。

3.2 配套资源和资金相对不足

丁颖班办学以学分制形式实施,受传统办学模式影响,拔尖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优质师资相对不足,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共享、国内重点高校和同类高校教学资源互通有限。教师整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国家级、省部级获奖作品偏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导师科研经费支撑为主,缺乏创新培养的专门科研经费。在实践教学方面,校内公共教学平台及相关学院的仪器设备相对陈旧,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教学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更少。植物科学大类专业户外实践和实习场所如校农场、增城基地的整治管理和建设滞后,缺乏现代农业专门人才培养所需的大型智慧温网室、连片土地、先进的教学机械等,实践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因此,学校资金投入短缺,导致丁颖班学生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对外学术交流、出国访学交流等环节的培养受限,学生访学交流的时间短、名额少、频次少,创新能力提升动力不足[7]。

3.3 管理需加强和完善

学校没有成立丁颖学院,本科生院没有在一、二年级进行统一管理,学院很难有效调动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夯实基础。自招生之日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由学院承担,学校、学院的资源配置差别较大,责权利不清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受资金支持等多因素限制,导师制的执行不彻底,导师的责权利也不清晰,没有将导师制与职称评审、年度奖励、聘期考核等直接挂钩,导师对学生学业规划和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评判依据。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主要依托导师科研经费的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否发表文章由导师决定,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进一步体现。学校对学生科研成果产出没有明确规定,没有把创新能力的体现与毕业直接挂钩,因而导致丁颖班学生发表文章与否不受约束。

丁颖班学生以进一步升学为结果导向,由于没有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丁颖班学生毕业时多选择保研或考研去国内外名校,留在本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为30%以内,不利于校内连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受保研指标限制,多数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考研,影响了大四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实行动态分流机制,在大一、大二实行2次流出和进入调整,后续进入丁颖班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影响。此外,植物科学大类专业壁垒分明,未能实现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进入丁颖班[10]。因此,适当扩大丁颖班初选人数、减少分流频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有助于提升丁颖班管理水平和效能。

4 进一步完善丁颖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提供优质教育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丁颖班均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或/和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所在学院进行建设和执行人才培养,由于受条件所限,学院层面很难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学院层面,可集学院/学科内优质师资组建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在学校层面,本科生院可加强通识教育、学校公选课的教学团队建设,集全校资源组建专门为丁颖班服务的优质教学团队,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外教和外语水平高的教授组建团队,在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适当开设全英文课程,并以境外(国外)英文课程资源作为必要的补充。设置丁颖专家讲堂,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给全校丁颖班学生开课,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创新意识。组建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团队,将新农科、新工科和新文科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0]。因此,通过不同层面多措并举实施全程优质教育,夯实学生的学业基础、提升创新能力。

4.2 加强导师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

导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丁颖班导师主要由学院教授组成,且导师学生通常是一对一组配,这些导师因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丁颖班的学生普遍反映与导师的交流太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师制,通过制度明确导师权责,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考核办法,并将指导工作纳入导师岗位聘期考核指标,促使导师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利用丁颖科研专项基金和学科创新专项基金等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研究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素养。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全院范围内或跨学院组建3~5人的导师团队(每个团队至少2名教授),对应指导3~5名学生,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3 多措并举开拓更多的国内外交流机会

目前,很多高校把学生出国访学、学分互认和暑期交流作为拓展国际视野的硬性指标,在资源充足的高校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华南农业大学为省属农业高校,丁颖班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受语言和经济条件限制,很少有学生在学期间出国访学;一二年级的学业分流、大三阶段的创新研究、大四推免竞争和考研的压力,使得学生对出国访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兴趣不浓。因此,学校需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培養人才。加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结合学生适当分担一些费用,国内与国外(境外)高校访学、交流相结合,使每个丁颖班学生自大一起完成至少1次国内交流、1次以上国外(境外)交流或学习的经历。同时,学校可购买国外课程教学资源,或者每学期有计划地邀请国外(境外)专家来校讲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并与国外学生相互交流互动。通过参加国内知名高校的暑期夏令营、学生互换交流、或直接访学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内名校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因此,多措并举将有助于丁颖班学生全面参与国际、国内交流互动,汲取国内外学生先进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经验,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学习,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5 结语

2009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在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通过丁颖班建设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并在优秀学生选拔、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氛围营造、国际化合作、办学资源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成效显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涉及多方改革和探索,也是一项长期渐进式推进的任务。在新时期,一方面丁颖班人才培养模式可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应关注整体的育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充分挖掘并利用多方资源,不断优化和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科学培养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瑾,鲁燕舞,刘园园,等.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52-58.

[2] 傅志强,高志强.农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9,9(5):102-105.

[3] 陈晓阳.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7.

[4] 库夭梅,陈羽白,赵灶娇.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1):44-46.

[5] 李占华,盛邦跃.丁颖农业科技思想研究[J].中国农史,2014,33(3):44-50.

[6] 吕剑红,黄文勇.论丁颖精神的倡立与传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2):95-97.

[7] 袁子国,邝怡,张秀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丁颖班”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23):176-178.

[8] 郭燕锋,姜峰,陈晓阳.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105-110.

[9] 陈勇.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加强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22):69-70.

[10] 缪韩彬,吕建秋.创新方法课堂改革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7):72-73.

猜你喜欢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培养模式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华南农业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学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