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基础炼精华,分类积累强思维
2023-05-29陈志昌
陈志昌
作为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更是语文学科备考的重点,尤其是经历了不平凡的2022年之后,大家对2023年的高考作文会有更多的期待和猜想,自然也会给考生带来不少的压力。对于2023届高三学子来说,高考作文二轮复习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和一轮复习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备考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一、之于过去:全面梳理,打牢根基
都说“一轮重基础,二轮重梳理”,这个时候,考生应该要有一本个人的写作“一本通”(个人写作类的笔记本),在“一本通”里,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梳理,如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正反”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通俗”),应用文体(书信体、演讲稿、发言稿、倡议书)的格式问题等,甚至还包括记叙文写作的相关技巧等,要做到全面梳理,一个不漏,只有打牢写作根基,二轮复习才会更有底气。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考生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进行梳理,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文字进行圈点勾画,以提炼关键词;或者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可以用剪贴加手写结合的方式进行整理。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笔者认为,以下信息的考生必备的,那就是自2016年广东恢复参加全国统考以来至2022年间7年的高考作文原题——
2016年,全国Ⅰ卷,看图写作“奖与罚”,文体不限
2017年,全国Ⅰ卷,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说明文
2018年,全国Ⅰ卷,写信给2035年的18岁青年,书信体
2019年,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演讲稿
2020年,全国Ⅰ卷,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历史故事引发的思考,发言稿
2021年,新高考Ⅰ卷,“强弱之变”引发的思考与感悟,偏向议论文
2022年,新高考Ⅰ卷,围棋“本手、妙手、俗手”的启示意义,偏向议论文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过去7年,广东地区考试的高考作文题,几乎把我们常见的几种文体或者作文的类型都考了一遍(连看图写作都有),非常具有代表性。考生不但要有这些题的真题、原题,还要在每个作文题后面附上至少一篇高质量的范文——相关的范文网上很多,但水平参差不齐,考生一定要注意甄别,多听听老师的意见,可以的话,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些范文进行二次的加工和升格,最后再打印下来剪贴到自己的“一本通”上,让其成为自己知识宝库的一部分。
二、之于现在:提取精华,分类积累
如果说一轮复习是广撒渔网,避免有漏网之鱼,那么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就要有针对性了,要善于提取精华,突出重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就作文题而言,这两年广东地区考生参加的新高考卷的作文题是要特别关注的。
与手法是相似的,读者的共鸣是强烈的,这无不证明文化可以分中西,而文化之共鸣不分你我,无视时空。而意大利女航天员则是在国际定间站中向地球喊话,纵然身处不同地域,仍能相知相通。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记得来点引用,换为“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国虽语言不同,但所思所想可以互通,这足以见得文化也可以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产生共鸣之音。
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上通古代圣贤,下接未来之担当,更是身处世界大开放、大交流的時代,如何更好地使文化与古今中外发出“共鸣最强音”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其在新时代的引领价值。
我们要不断对外交流,阅读世界名著,将祖国与世界相接相通之处化为自身所用,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文化跨越时间,亦能跨越空间,即使处于不同时空,我们仍能与对方发出“共鸣之声”。文化跨时空,奏共鸣之曲。
(显要位置,方式要多样,最后两段可升级为“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应深谙历史的潮流是迈向和谐共存,反对以邻为壑。面对个别的逆全球化行为,我们要共同发出反对的声音,并且坚持以文化为桥,放下偏见,心怀真诚,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容纳天地。2008年的歌声犹在耳畔。我们身体力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相信心灵的文化桥定能跨越时空,融化冷酷的坚冰,奏出共鸣的乐章。”)
责任编辑廖宇红2022年,新高考Ⅰ卷,围棋“本手、妙手、俗手”的启示意义,偏向议论文
2022年,新高考Ⅱ卷,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偏向议论文
2021年,新高考Ⅰ卷,“强弱之变”引发的思考与感悟,偏向议论文
2021年,新高考Ⅱ卷,根据“人”字的书写漫画写一篇文章,偏向议论文
仔细观察原题,我们不难发现,近两年的新高考卷作文题,在保留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又略有变化,似乎在回归传统。题目由典型的“材料+驱动任务”组成,而在具体的写作驱动任务上,“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等成了高频词句,这也成了很多地方一模作文题争相模仿的地方,这样的作文题,当然是写议论文最合适不过了。基于此,笔者认为考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素材积累,具体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锁定热门话题
我们知道,高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也是高考的核心要旨),现在的高考也不再回避热点了,因此,以下10个热门话题是必须要在个人的“一本通”上有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奋斗故事、科学态度、责任担当、文化传统、“五育”并举……
(二)搜集相关素材
锁定了热门话题以后,接下来就要进行有分类的素材积累了。素材从大的方面可分两类:一是名言警句,二是具体例子。名言警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但考生要注意筛选,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免增加备考负担,建议考生最好选择那些能打动自己的语句,用手写的方式摘录下来,以加强记忆;至于具体例子,既要选鲜活的,如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成就、伟大建设成就等,又要注意钩连教材(现在特别重视教考衔接),如课本中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就涉及到“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理想信念和奋斗故事”等多个话题,所以建议考生在进行具体例子的积累时,要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要善于提取精华。周末回家休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关注“人民日报评论”这个公众号,或者看一看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等,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的提升,一举两得。
(三)写点心得体会
在积累的同时,笔者建议在每一个具体的例子后面写一写个人的心得体会(类似读后感),字数不用太多,有100~200字就够了。这个心得体会,其实就是上面作文题目提到的“感悟与思考”“认识与思考”等,看看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主流的价值思想,要与时代同脉搏,避免出现重大的原则问题和方向性的错误。
三、之于未来:关注“三有”,训练思维
二轮备考从新学期开始延续到5月份,在这段时间里,考生除了积累相关素材,還有什么需要特别准备的呢?
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近日发布,蓝皮书除了讨论总结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以外,还对2023年的高考命题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其中“不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作为命题的典型特征被特别强调。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考生们可以多关注一下各地的二模试题,对于“有价值、有思维、有情境”这“三有”的作文题要特别留意。
所谓“有价值”是指涉及的内容要在上面提到的10个热门话题里面的,或与之相近的;“有思维”则体现在作文驱动任务上,能提出引发考生深入思考的问题的;“有情境”是指作文题目要创设具体的写作情境,或读书分享会,或全校大会,或主题班会等,是考生熟悉的并且有话可说的情境。遇到这种作文题目,考生可以按照以下的格式进行写作的审题和构思训练,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写作思维。
(一)我的作文题目是:(要求题目观点明确)。
(二)我的中心论点是:(要求尽量用三两句话表达清楚)。
(三)我的论证思路是(含论证手法和例子):
1.首先,提出问题,
2.接着,分析问题,
3.最后,解决问题,
如针对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的作文题,我们可以做类似以下的审题训练:
(一)我的作文题目是:《既要“本”“妙”齐飞,也要避免俗手》
(二)我的中心论点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但同时也要避免俗手。
(三)我的论证思路是:
1.首先,通过解读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2.接着,论证本手(基础)的重要性,可引用课本《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名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例子:中国女排(正例)和中国男足(反例)。论证手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论证。
3.最后,提出在做好本手的基础上,也要尝试下妙手(创造),但同时要避免急功近利,下成了俗手。例子:中国空间站很多创新的科技(正例);“伤仲永”的故事(反例)。
这样的训练,既训练了审题能力,又训练了写作思维,考生若能坚持下去,相信收获会不少。
最后,笔者的建议就是,在二轮复习备考中,尽量多积累素材,多写小心得(素材读后感),多做审题和思维训练,少写大作文(一个月写一次完整的大作文即可),逐步完善自己的“一本通”。到六月份高考的时候,带着这本“一本通”上考场,要有“所考皆所积,所记皆有考”的信心,作文高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