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乡村儿童融入城市学校的适应性调查*

2023-05-28吴琼段星汝张甜源上官田雨吴涛

智库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被访者儿童环境

吴琼 段星汝 张甜源 上官田雨 吴涛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成为必然走势。近年来,乡村儿童融入城市学习,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占比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随的是乡村儿童的适应问题,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同伴家庭等都影响着儿童的学校适应。通过调查,了解乡村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面临哪些适应性问题及其心理需求,对提高学校、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促进相关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乡村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所面临的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问题及其相应的心理需求,探讨家庭和学校对乡村儿童尽快适应城市学校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提高乡村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的生活、学习质量。

(二)调查方法

本项目主要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项目成员对在城市学校上学的乡村儿童的家庭生活、教育监管、心理发展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尤其对尚处在适应期的儿童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问引导被试,以保证访谈过程的客观性。受访者则尽可能精准描述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还原事件的过程及其背景。同时访谈者持续追问受访者为何会有如此的体验和行为,是怎样一个心路历程,并做好记录。

二、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要求和便于访谈交流的原则,从大量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中进行抽样调查,并从中选出7 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其基本特征分别描述如表1。

表1 重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三、调查结果

(一)乡村儿童转入城市学校后普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1.语言沟通不适应

乡村儿童初入城市,语言是第一印象。长期在乡村生活,语言表现能力和与人的交流沟通能力自然不如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在乡村儿童生活的环境当中,大约80%的儿童接受的语言都是方言或者家乡话,缺乏对普通话的认识,日常交流以家乡话为主,没有说普通户的意识,城市儿童恰恰相反主要以普通话为主。生活环境不同导致语言方面的大相径庭,不仅语言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沟通交流的内容也大不相同,也就是所谓“缺乏共同语言”。[1]例如被访者D 就谈到:入学第一天父母就离开自己,我独立寻找自己所在班级(也是学校要求),紧张茫然。面对一切是陌生的环境,入班后感觉自己有些格格不入,而且语言出现问题,开口以“俺”自称遭到新同学嘲笑,心里有些难受,导致自己不想再开口说话。有些拒绝去交新朋友,担心自己一开口、一不小心又说出家乡话再一次被嘲笑,像有口黄连在嘴中,有苦却说不出,怕受到打击。放学后住入学屋,父母也不在身边,陌生不适也不知道如何交流。

2.同伴交往不适应

当然同伴作用对于步入新环境的儿童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儿童可以通过同伴获得关于新环境的直接经验,帮助儿童快速适应新环境。在儿童离开原有环境初期,不同儿童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大部分儿童都会产生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的现象,因此,儿童情感的重心会发生偏移。被访者A 就有下面的陈述:当时心情比较忐忑,对所有新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焦虑,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同时又比较好奇,会有自卑感。因为刚开学时候身体不舒服,所以还有些许的焦躁。有很多同学比较乐于交朋友,都会过来打招呼,可是也有一些同学,感觉你是插班生,用异样的眼光看人,当时很焦虑,那个时候也不怎么和家长沟通交流。刚开始的时候不会主动去和同学交流,语言方面没有差异,都是说的方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融入新集体。

大部分儿童在新环境中都存在或大或小同伴之间交往不和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在群体地位中产生较低的自我知觉,产生负面情绪,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3.学习环境和管理方式不适应

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因素分为很多方面,包括人缘环境、物质环境等。在人缘方面,城市师资力量丰厚,乡村教师相对不足;城市的学生从小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与乡村大不相同,城市孩子从小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乡村儿童并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个体之间就产生了差异;乡村与城市在物质资源或环境上有着一定的差距,乡村资源相对较少,设施比较简陋。被访者F 说:有很多辅导材料,比如小状元之类的习题册,这是在之前的学校里面没有的。新学校的老师很严厉,但方法也更多样。

城乡对于教育的态度不同导致管理的方式不同,城市的学校管理方式比乡村更严格,强度更大,教育模式不断创新;而乡村往往传统教育的成分更多,外在压力小,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情况了解尚浅,管理相对较轻松。因此乡村儿童进入城市后对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属于普遍问题,通过被访者E 的陈述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到:不适应的地方,只能说是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氛围,大家都不适应,初中比小学作业多,学习进度快,增添了早晚自习,学习强度大,其实所有初一学生都不适应。以我个人来看,学校可以走校可以住校,由于县城学生离家远,所以要住校,在住宿方面会有一些不适应,初期会有一些想念家人,但很快能和舍友建立友谊。

被访者E 经过调整短时间内很快适应了,但也有调整不当,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产生排斥学习的心理,这方面是乡村儿童在适应新环境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4.个人存在自卑心理

农村儿童的自卑心理是由环境和观念造成的,到城市看到了丰富的资源,受到新观念的冲击,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猛然感觉原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同龄人之间的差异这么大,导致内心出现自卑的情绪。另外,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拥有的生活状态不同等,都会导致乡村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正如被访者A 所陈述的:性格内向,刚入学对每个人都不熟悉,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下课也不会离开位置,就一直坐在位置上,有同学过来聊天,说话声音也很小,很害羞,一直都很内敛。小学同学对我的初始印象就是一个傻大个,因为个子比较高,很老实,文静,很慢热,但是熟悉以后发现比较健谈。会有自卑感,感觉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厉害,懂得也比自己多,感觉自己的认知和其他同学的认知不在一个层面,所以很少和别人有眼神交流。走路的时候一直低着头,不自信,造成了驼背,情绪也一直不高涨,这样的走路方式被姐姐发现,之后就一直改正。

(二)乡村儿童适应城市学校的过程与方法各有差异

大部分同学对于新环境首先会有不适应,但经历一段时间后基本都能融入新环境,并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适应期的长短各有差异,如果有恰当的外界措施的介入,能够大大缩短儿童的适应期,促进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通过调查发现,下列措施能够有效缩短乡村儿童进入城市学校的适应期,促进其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1.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对于刚离开家处于缺乏安全感状态的儿童,大人的关心和帮助起到有效的作用,作为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中的任何关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大部分被访者都提及到老师的帮助和关心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如:被访者E:学习成绩,说实话不能说下降,只能说跟不上主体节奏,村小毕竟比不上城市小学的教育质量。有些村小教育基础是很薄弱的,导致刚开始学习跟不上,理科类(虽然现在不这么讲)掌握的更慢,新知识接纳不了;文科类还是比较好的,大概因为自己有文学细胞。但好在我的数学老师很注重末尾生,硬是把我的成绩又提上去了。

被访者G:老师会在学习方面悉心教导我,老师看出来我很内向不爱说话,有点胆怯,都会主动找我说话,包括会在生活方面照顾我,跟我一起交流沟通,可以改变我的情绪,让我变得更轻松快乐。

老师不仅要鼓励与关心每一位儿童,同时也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每一位儿童所面临的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老师的帮助是儿童在适应过程中可以抵挡困难的最有力武器。

2.同学的交往与沟通

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促使儿童共同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养成热情高尚的品质,并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在被访者D 的陈述中体现了同学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同学会帮我解难,会帮我摆脱困境。在我语言出错时朋友们不会很在意,有时也会善意提醒我,我的普通话也是越来越标准,大部分情绪都是这些新认识的朋友帮我排忧解难,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从上面的陈述可以发现,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内心的归属感,帮助儿童摆脱自卑心理,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交往过程中获得愉快、充实的精神生活。

3.家长的关心和体贴

儿童面对打击和挫折时,往往最需要家长来付出行动,关心和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帮助儿童渡过难关。感受到家长的关爱,能够让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内心充满力量。可以根据被访者A 的陈述了解家长对他的帮助。

被访者A:家长的关注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每个周末数学很好的家长都会辅导我的学习,做作业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答疑解惑,对于上课不理解的问题也会解决。让我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也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可见,儿童出现问题家长第一时间想方法解决,让儿童感受到了安全感,不会感到无助,使得儿童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凭借这份坚强的力量,勇于面对困难,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4.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心理调节是能够清晰判断自己的心理变化并进行调节的过程,这对于刚到陌生环境的乡村儿童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能力。[2]面对陌生的环境,个体之间会有所差异,虽然大部分儿童会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有少部分儿童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正如被采访者E 所说的:很开心,很期待,爸爸妈妈也多鼓励我要好好在新学校学习。新学校比乡镇初中规模要大,设施建设要齐全,师资配备要优良,学习环境也好,所以还是很开心的,觉得自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由衷的感谢家人、感谢学校。不可否认外部关怀的重要性,但最重要的还是内部因素——自我调节,面对城市竞争激烈的现象,通过自我调节才是儿童壮大和发展自我的根本途径。

(三)乡村儿童转入城市学校的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复杂的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适应过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通过被访者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到乡村儿童转入城市就读的心理历程,包括对个人成长的后期影响。应该说,从农村转入城市学校就读的经历,对大部分受访者来说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经历让他们更独立、更自主、更积极地去面对环境的变化。

被采访者D:在新环境里,交友方面我变得更主动更外向,不用担心语言是否有问题,在环境方面我也不会太在乎,反而自己渐渐成为一个主动帮助别人摆脱困境的人。面对新的环境甚至会有一种期待和兴奋,渴望新事物,在交流沟通方面也变得自信不畏惧了起来,这个特殊的经历算是让我有了一个跨越式的上升吧。但乡村儿童转入城市学校就读后,如果处理不好,适应期过长,往往导致儿童在新环境中有紧张感,不善交流,患得患失等,这些表现甚至长期地影响着儿童的后期成长。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上述调查发现,乡村儿童转入城市学校后存在不适应的现象较为普遍,因为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每一位进入城市学校的乡村儿童解决不适应问题的途径是不同的,有的家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主要借助学校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也有的主要通过同学的关心和体贴适应了新的环境,还有的同学主要通过自身对情绪的调节发挥了作用。为此,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乡村儿童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家长的关爱和帮助是乡村儿童尽快融入新学校生活的基础。在儿童成长期间,家庭始终是为儿童提供最直接支持的力量来源。因此,针对乡村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首先需要家庭层面的关心。儿童在面临陌生的环境下,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安慰和支持,这是儿童克服困难的解药。父母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和孩子沟通,通过交流沟通帮助孩子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其次,同伴的交流帮助是乡村儿童尽快融入新学校生活的关键。与同伴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会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积极的影响。乡村儿童需要建立自己的同伴支持,在学校环境中,健康的同伴关系远比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要,更有助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更能够助力乡村儿童适应新环境。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乡村儿童尽快融入新学校生活的根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接近,孩子们越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学校生活。教师要打破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传统思考方式,重点关注新转入的学生是否适应新环境,学习进度是否能跟上。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新的学校环境。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转入城市学校学习的乡村儿童比例越来越大,必然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适应性问题。城市生活环境、学习模式、教学质量等都与乡村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异,习惯了乡村学校生活的学生来到城市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不习惯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有效的对策,帮助乡村儿童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被访者儿童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