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05-27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思源实验学校周学忠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学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比单纯讲授课本知识更有意义,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非单纯用分数去判断成绩好坏、学习优劣。小学生处于思维意识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其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逻辑推理能力这些都为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索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以供教学参考。
正如苏霍姆林所说,“知识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而能力却永远伴随”。近年来,新教改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广泛共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正处于学习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且逐渐提升其数学学科素养。因此需要加强对该阶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其学科素养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高年级的普遍定义一般是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该阶段的学生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一)逐渐形成抽象思维
随着年级的提高,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教材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寻找一些规律。通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归纳及总结,从具体事例中找到一些变化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不像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数字、图形阶段。
(二)辩证思维模式初显
辩证思维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教学内容中刚开始出现,学生开始学习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而不再是单一方向定义事物的好坏。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教材内容的调整,学生们的认知开始向纵深延展,开始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并有意识地提问。提问意识的养成正是学生思维能力进步的重要表现。然而要想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有效引导,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归纳、发问、总结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同时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思索和探究创造学习情境。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一)思维能力关系着认知水平及个人发展
思维能力是一种用通过科学方法对具体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及拓展的一个逐渐深入的复杂过程。思维能力是我们认知世界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前提。事物变迁发展的因素众多,且过程复杂多变,我们需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而如果没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那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将只能停留在现象表面,难以看清事物真相、洞悉事物本质,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学高年级作为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必须重视和关注相关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设计,这也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学科特点利于开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特点。人教版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中抽象化的数学模型居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举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索能力,使其经过主动探究和思索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学习效率、学科素养。
三、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不同而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谈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时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课堂组织等教学过程去全面考虑。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创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之初做好功课,需要对学生能力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充分了解并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保持全局观,结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材内容,科学性阶段性地设置学习任务。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前提。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将趣味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和主动参与,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由于游戏素材较多,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尽量从生活中就地取材,降低学生参与难度,因为该阶段的小学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取材形象化、具体化更利于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教师可以举例中秋节马上到了,班主任给学生准备了红枣、蛋黄、鲜肉三种不同口味的粽子,目前班级一共40 人分成4 个小组,每组10 人。目前红枣粽子有25 个、蛋黄粽子30 个、肉粽35 个,那么问题是怎么样分配才能实现每人至少两个口味的粽子呢?于是学生会发现每个口味的粽子都不能完全分给所有人,怎么分配才能除尽?怎么组合才能实现人均至少两个口味呢?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余数的概念及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生活化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游戏选材应注重生活化,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开启思维模式,深入了解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维度深入思考
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已知问题习惯性接受,不存疑、不质疑,不敢发问、不会发问,并且对教师教授的内容完全认同,不会从其他角度去深入思考和发问。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以经典的路程问题为例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局限性,有M、N 两辆汽车,从A、B 两地同时相向出发,两车经过3 个小时后在中间某处相遇。M 汽车的速度是60 千米/小时,N 汽车的速度是50 千米/小时,请问A、B 两地相距多远?
解法一(较多学生选用):先分别计算出每辆汽车所走的路程而后求和。M 车走的路程:3×60 =180千米;N 车走的路程为:3×50 =150 千米;汇总求和得出结果为:180 +150 =330(千米)。
解法二:先计算出两辆车每小时走的全部路程,而后计算出两者3 小时总共走的路程。
两辆车每小时走的路程为:60 +50 =110(千米);3 小时两辆车共走的路程为110×3 =330(千米)。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方法外可还有其他方法呢?
解法三:利用方程式解决(较少学生选用),设A、B 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由于是同时相向出发,所以除以相遇所需时间便可以得出AB两车的速度之和。于是列出方程式如下:
解法四:同样采用列方程的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构建方程关系,这个角度几乎很少学生会想到。先算出M 车所走的全部路程,剩下路程也就是N 车所走的路程,再次设A、B 两地的距离为X。循此思路列出方程式:
数学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但并不代表一定是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海量练习熟悉掌握某个知识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厌学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真正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知识,从完全理解和掌握,到通过发散思维、逻辑推演做到高效输出。这样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逻辑运算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通过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在解答数学题目前,需要认真仔细读懂题目内容及要求,理清逻辑关系而后才能正确作答。可见阅读题目的过程也是思维检索和思路整理的过程,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小学数学题目中多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条理性及完整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细节作用。例如在学生学习百位数的乘法运算学习时,针对“158×6=?”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个位、十位、百位依次乘6 算出答案,依次顺序为:8×6+50×6+100×6=948,这个逻辑计算推导过程就充分借助了语言阅读和分解能力将计算逻辑进行有效分解。最终快速得出运算结果。
(四)教学实践生活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实际生活中应用频繁、广泛,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实际数学问题,因而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选材一定要贴近生活。同时,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沟通交流,通过意见互换和学习分享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创建学习小组,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组合,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完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将抽象思维具体化,比如小明拿着100 元去超市购物,收银结账时共计消费56.3 元,回到家以后爸爸让小明用剩余钱去楼下小超市买了盒售价25 元的香烟,但是回到家里后爸爸发现小超市找回了20 元假币,于是去找小超市老板理论,换回了20 元同时补了5 元零食,零食成本3 元,请问小明一共赚了几元钱?和老板的损失是否等同?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应用案例,涉及生活的众多领域。教师以生活细节进行举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低效学习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教学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通过实际解决问题又可以建立学习自信,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学科精神。
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的学习机会,同时应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不同难度的教学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逐渐培养逻辑思维的条理性、完整性,进而提升数学思维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需要经过大脑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总结归纳这些复杂过程才能得以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每次学习完某个知识点或者知识单元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尝试寻找不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通过设计难度适中、具有一定逻辑延展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进行知识点拓展和延伸、并不拘泥于已知答案,通过反复计算最终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学生通过类似题目练习思维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通过这种积极的尝试,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辩证思维的认知模式。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发问、小心求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机整体,密不可分,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计算能力。正是由于数学学科的这些自身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这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的关键。小学高年级数学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基于此,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