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碧道省级试点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2023-05-27苏锐江门市新会区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 苏锐 江门市新会区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1.万里碧道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碧道建设,一是通过达标加固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设施,构筑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二是以河道管理范围为主体,通过生态保护及修复手段,构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三是通过游径有机地串联起滨水的居民点、景区景点、文化资源和休闲设施,打造休闲漫道;四是通过碧道的延伸,系统引领水域周边的产业发展,高质量建设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1]。这便是碧道规划中“三道一带”的建设内涵。
1.1 “1+10”省级试点
2019年4月省河长办按照“因地制宜、分区建设、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启动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共11个(也就是“1+10”)碧道工程作为省级试点,总长度约180公里。试点碧道建设工作通过探索创新,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1.2 城央绿廊碧道
城央绿廊碧道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江门水道南侧,是在江门市中心城区建设的一条单侧、都市型碧道。城央绿廊碧道是江门市列入广东省万里碧道“1+10”试点项目,同时也是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江门市落实河长制、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品质提升与改造、西江潭江流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等4个重要工程的示范项目。
表1 江门水道生态流量计算表
城央绿廊碧道规划从江门船厂遗址公园开始,沿江门水道及西江边,一直延伸到江门港澳码头,总长约20公里。其中从江门船厂遗址公园至外海大桥段碧道被列入万里碧道省级试点,总长9公里。城央绿廊碧道于2018年9月启动建设,同年年底完成示范段4公里建设,2019年完成示范段剩余5公里建设,提前4个月全面完成了广东省下达的9公里试点建设任务。
2.工程任务
2.1 水资源保障任务
城央绿廊碧道所在的江门水道是西江、潭江之间的网河区河流,该区域水资源丰富,以降水补给为主。采用Tennant法计算江门水道的生态流量,目标值推荐在“极好”的分级之下取值,现状值推荐在“好”的分级之下取值,以枯水期生态流量作为最小生态流量结果,江门水道多年平均流量为66.6m3/s,生态流量目标值为11.17m3/s,现状值为5.58m3/s,生态状况为“好”以上的时段占全年的80%,基本满足水资源保障需要。
同时网河区与西江、潭江之间已建成北街水闸、睦洲水闸、三江口水闸、龙泉水闸、河口泵闸、大洞口水闸等多座水利控制性工程,通过进一步优化泵、闸联合调度运行管理,增强河道水环境容量,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动力条件,加强自净能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2.2 水安全提升任务
水安全提升建设工程主要在已有的干堤基础上进行,并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原堤身断面,争取提高原堤身利用率,减少回填工程量[2]。城央绿廊碧道所在堤防按50年一遇设计水位为3.03m;堤顶高程不低于设计水位+0.5m(即3.53m);设计防浪墙顶高程不低于设计水位+1.3m堤顶超高。该段堤防已完成达标加固,堤顶高程4.352m~4.590m,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此外,江门水道已划定管理范围,明确从堤脚起,向外延伸20m范围内为河道管理范围,进一步保障了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
碧道所在水系水文情况复杂,同时受暴雨、潮汐、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西江流域面积大,流域性暴雨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通过运用流域内北街水闸、河口泵闸、大洞口水闸等水利工程,同时选用三江口潮位站作为水情自动测报站点,做到气象和水文测报相结合,遵循预泄腾容、洪潮错峰、排洪在风暴增水后等原则合理调度,确保防洪、挡潮及排涝安全。
2.3 水环境改善任务
按照“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网疏浚贯通,推进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对碧道范围内纳入水污染防治目标的断面所在的控制单元,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制定达标方案,明确整治措施及达标时限,确保碧道水域水质达标。同时编制流域内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规划,划定禁设排污区、严格限设排污区和一般限设排污区,全力整治非法排水行为,封堵排污口,控制新增排污口,确保河道水质达到目标水质要求。
城央绿廊碧道所在河段已实现全面截污,再配合北街水闸等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确保碧道水质稳定达标。江门市河长制水质考核在江门水道共设置3个断面,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城央绿廊碧道所在河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此外,该河段已形成河道保洁常态化,实现了河面无1平方米以上漂浮物的目标。结合城央绿廊碧道项目的开展,同步促进防洪、治污、排涝、海绵等功能升级,比如通过建设植草沟、生态树池、湿地、雨水花园等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还清于水、还水于民、还绿于岸,打造理想水生活。
2.4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
城央绿廊碧道建设过程中,坚持维持河流岸线的自然状态,避免缩窄河道的行洪断面、或裁弯取直、或将河湖底部平整化,维持自然的深水、浅水等区域。同时在满足结构和防冲安全的基础上,实施岸线生态化改造和对河漫滩进行生态修复,维护岸边带生态多样性。此外通过优化泵、闸的联合调度和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为进一步提升城央绿廊生态活力,构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因地制宜对现状受人工干扰的河滩地进行修复,在西江外滩打造了一个具备生态修复功能的西江外滩湿地公园,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构建群落,结合维持岸坡稳定、改善生物栖息地和自然景观要求构建岸边带植物群落。目前,城央绿廊碧道河段来水量丰富,水质较好,水生生物种类多样,水生态得到有力保护。
2.5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任务
在城央绿廊建设中特别重视体验式地域特色生态空间的营造,促进“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地域文化资源以更具活力的形态展现,激发市民和游客对健康、活力、极具本土特色空间的向往和探索的兴趣,让碧道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活的好地方,促进人与环境健康发展[3]。
该碧道按全线无障碍,不间断理念,实现了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四道贯通”,打造高品质的慢行系统。串联重要生态、景观、文化等节点,展现城市新活力,沿线建设了江门船厂遗址公园、釜山公园、下沙水上人家公园、“玉如意”人行天桥、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西江外滩湿地公园、城市阳台、云道等节点项目。
3.建设成效
3.1 实现全线“四道贯通”
城央绿廊碧道全线实行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和绿化道“四道贯通”的建设理念,实现了碧道全线无障碍、连续不间断的建设目标,精心打造出高质量的城市慢行系统。
3.2 实现“以线串点”效果
将沿途已建成的釜山公园、体育公园、桃花园、白水带公园等景色、景观、生态和文化节点串联起来,并因地制宜,新建了江门船厂遗址公园、下沙水上人家公园、“玉如意”人行天桥、儿童公园、江海云道、城市阳台、西江外滩湿地公园等多个民生项目,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进一步展现出城市中心新的活力。
3.3 实现水生态的综合治理
结合城央绿廊碧道项目的开展,同步对沿线的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沿线的污染源、污染点进行了清理整顿,及根据实际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进一步提升了廊道的防洪、排涝、治污、海绵城市功能,实现了还清于水、还水于民、还绿于岸的目标,打造出理想的水生态环境。目前,城央绿廊碧道所在的江门水道,水质长期保持优良。
3.4 成为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通过碧道建设,河段的生态流量保障程度、防洪达标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能达到100%。城央绿廊碧道已经成为市民平时休闲活动打卡的网红点,是江门市区一张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以碧道省级试点为载体,江门市将进一步统筹治水、治城、治产,打造优质的生态滨水经济带。
4.经验亮点
城央绿廊碧道建设成效显著,沿岸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的效果明显。主要归结为四个“高”:
4.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城央绿廊碧道列入万里碧道省级试点建设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城央绿廊碧道建设作为江门市河长制工作继续“走在前列,树立标杆”的有力抓手,研究部署高质量推进省级碧道试点建设。
江海区政府作为城央绿廊碧道的实施单位,区委区政府将该项目定性为江海区的“一号工程”,成立了城央绿廊碧道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区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发改、规划、财政、住建、水利、国土等部门为成员,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城央绿廊碧道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一体联动,高效推进城央绿廊碧道建设。
4.2 对设计施工的高标准要求
项目启动初期,江门市组织相关单位到国内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优秀工程作品,学习借鉴先进的沿河景观绿道、海滩公园等建设工作经验和创新的管理思路理念。
城央绿廊碧道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技术力量强大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城央绿廊碧道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江门河南岸沿江20公里建设的整体概念方案以及试点段9公里的初步设计方案,经过多轮的方案研讨、修改完善,高标准、专项设计、统领策划城央绿廊碧道整体实施。同时根据年度建设计划,将9公里试点段按节点工程分项推进。
4.3 部门之间高效协同
碧道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建设工程,专业性强,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通力合作,按照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碧道建设与黑臭水体整治、水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等相关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利用各部门信息、资金支持等资源,统筹谋划和推进,实现一“道”多用。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各职能审批部门均优化项目审批程序,以最短时间高效率完成碧道各项节点工程建设的审批流程或提供专业意见,属地街道办加快征地拆迁,准时交地,使项目得以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开工建设。在市县两级政府大力推进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率推动了碧道项目建设。
碧道项目的建设主要以市政、水利、园林绿化工程为主,各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碧道项目现场管理工作小组,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解决问题。部门之间全程进行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和建设进度督导,确保碧道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不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
4.4 省级试点对岸高标准打造
江门水道贯通江门市主城区,是江门市人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江门市坚持自我加压,按照两岸一体、同步打造的原则,参照江门水道南岸省级碧道试点的标准,加快推进江门水道北岸五邑路桥至新宁铁路火车站旧址9.55公里碧道建设,打造隔江相望、相得益彰的省级都市型示范碧道,全面提升省级碧道试点品质。
5.结语
江门市城央绿廊碧道试点项目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了省级碧道试点建设总结评估。碧道工程改变了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碧道结合河道治理、水污染防治、乡村振兴、海绵城市等工作[4],不仅优化完善了河流的防洪体系,提升了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改善了河湖生态系统,还进一步提高了河湖的综合治理能力,营造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惬意的休憩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致力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如今,碧道延伸到哪里,人气就汇集到哪里,人水和谐的生态效应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