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23-05-27唐喆
唐喆
摘 要:近几年,中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人们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们精神文明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人文底蕴、责任担当以及健康生活等。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对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进行充分的了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使学生具备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与影响教学因素,以及小学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
關键词:小学科学 传统文化 现状 有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61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精神文明少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进去,促使学生科学素养教育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感悟科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并且通过阅读传统的典故,崇尚科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包括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科学教师不断地进行尝试与研究。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一部分文化知识,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利用,深度研究教材内容,找到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科学素养教育中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通过一些合适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
一、小学阶段科学教学的现状以其影响因素
1.教学资源匮乏
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之上,教师也要合理地利用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只是许多院校的科学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先进的教育技术,不足以给学生展示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凭借教师的描述与自己的想象进行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进度。设备的不完善,教学资源的匮乏,都使得小学科学教学不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影响科学教学的发展。
2.教学质量较差
从教师方面来说,科学教学的质量比较差,教师缺乏专业能力,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大,没有主动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学方式不够吸引人,学生自然就会失去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每一个小学班级的人数都不会太少,教师很难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班级整体的发展。
3.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就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完成科学教学工作。科学不属于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学科,所以安排的课程相对较少,许多的小学都会让其他的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兼职代课。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只能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展现出科学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知晓发明技术,树立科学思想
科学的核心是发现,我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谦逊和睿智的,同时也是非常勤劳和淳朴的,我国的发明和创造数不胜数。这些发明和创造,将人们的智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有效提升,促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例如,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指南针为人类辨别方向提供了技术手段,而造纸术对人类的科学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融入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引导学生认知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产生一个深切的感受。另外,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图文等教学手段,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开展课外调查,对我国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悟科学本质
我国的语言文化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成语和谚语蕴含了我国古老而又深厚的文化,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和谚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因此,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对这些语言文化中的科学原理进行慢慢品味,引导学生们感受语言文化中的科学奥秘,促使学生们的眼界可以得到有效开阔,引导学生们不断积累和沉淀相关文化知识,充分认识语言文化背后的科学机制。
例如,学生们在生活中会听到的一些谚语,如“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等,这些谚语,文字精炼,不仅有效地揭示了某种现象,揭露了事物的本质,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又如“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等等。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向身边的人了解这些谚语所蕴含的思想,并了解这些谚语的形成过程。学生们在了解和掌握这些谚语的来历和蕴含的科学道理后,就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效运用这些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并且这些谚语和成语都言简意赅,同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对这些诗句、成语以及谚语等进行有效品读,并且要学习这些语言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促使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对其进行有效运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相似的词句进行收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和理解,促使学生们可以在语言文化中感悟到科学的本质。
四、传承传统美德,提升实践能力
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将这种传统美德融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中来。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的内容,将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落实,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粮食”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浪费粮食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了解粮食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并且能够对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有效制止,将浪费粮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传播给身边人。在普及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强化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还将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介绍给身边的人,积极引导身边的人节约粮食,了解粮食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宣传了我国勤俭节约的美德,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科學教学中融入传统美德的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的意识,并有效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科学实验活动,广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与环境污染保护有关的课题和活动。例如水、空气、土壤、益虫和害虫、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我国珍稀动物和植物、保持水土、保护大自然等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去关注人类生活的环境、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调查自然的水域污染情况、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环境污染对动植物的影响等。学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并在实验中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实验过程,就能够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并逐渐养成的环保意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深刻得多。学生在一系列的科学探究实验过程中,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环保意识得到了培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的时候,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认识太阳》一课时,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故事给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后羿射日”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后羿的勇敢与正直,当天上出现十个太阳时,是后羿出来拯救世界,射下九个太阳。这虽然是神话故事,但也在说明一些科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太阳的特点。当教师在讲述火山与地震时,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张衡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第一台地震仪的产生过程,并且了解张衡对中国天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传统文化来表达科学现象,让学生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方便学生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
2.建立科学思想
科学的定义就是探索与发现,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发明,是科学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是充满勤劳与智慧的民族,古时候的人民就已经有了许多的发明,正是这些先辈的创造与发明,才有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些发明中,不光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还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讲解古代发明,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教师在进行《有趣的磁铁》和《指南针》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普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时候,指南针被称为司南,是最早的能辨认方向的工具,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从司南到指南针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充满智慧的古代人民,才有了现在的强大与富足的国家,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建立科学思想,帮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意识。
3.积极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悠久而丰富的。如果只是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讲解,效果不会太好。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就需要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在科学探索中了解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收集,把关于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述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学知识时,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在课堂上进行说明,就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进行资料收集,这样学生还保留着上课时的印象,再看到相关的文化资料时,就能加深记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合理设置作业难度,可以给学生制作一些表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调查信息填写进去。教师在设置表格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参考内容,方便学生收集查找,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升级作业难度,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完成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完成一般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还能学习到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进行传承和发扬,而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而要想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现和达成,就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人文底蕴,具备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堂中,并且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促使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既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又传承了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师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学苑教育》2021年第6期。
[2] 耿慧《浅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7期。
[3] 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人民教育》2017年第7期。
[5] 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