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文化,丰富心灵

2023-05-27熊叶勋

关键词:中学生初中语文素养

熊叶勋

摘 要: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了学生的发展,应当结合传统文化来开展教学活动。但纵观实际,由于受到一些问题的影响,使得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并不理想。故此,需要我们加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以便能够让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结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12

传统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传统美德,同时还有民族精神。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其思想文化水平。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就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结合中的问题及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初中語文传统文化的教育比重,推动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的进步。

一、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分析

1.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要想提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需要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放在教育的首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能够自觉地发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其中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育中,可丰富中学生的精神文明世界,提升其对历史的认同感与责任感。除此以外,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加大我国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而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2.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党与国家领导人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文化自觉,以便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教育界进行了改革,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有助于语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的延伸教学,同时也能够让中学生正确地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效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推动我国优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故此,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遵循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分析

1.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如讲解人教版《荷叶·母亲》这一课时,中学生可以透过作者细腻的描述,来理解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并为其感动,建立反哺的意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将课本所传达的精神与现实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课文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影响其思想、情感,陶冶其情操。

2.有助于中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推进文化强国的脚步刻不容缓,而要想有效落实这一计划,就需要加大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在初中阶段,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让中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与研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其对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其文化自信心,进而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

3.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等等。那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故事,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有效促进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未完善,对于一些文言语句、古诗词汇的掌握不系统,所以在他们学习文言文或古诗词时,常常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再加上他们对于名著知识点的学习掌控度不高,所以使得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而正因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使得当前传统文化教学效果较差。

(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素养不高

初中语文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发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虽然有不少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但因其引入的方式或程度不合理,影响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欠缺完整的文化体系,所以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材积累较为匮乏。而正因如此,就会出现部分教师在备课时传统文化知识讲解不到位,甚至忽视讲解课本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

三、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问题的成因

(一)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较为淡薄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比较丰富的,它对于中学生道德品质及其人格素养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但从实际来看,中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并不高,甚至比较薄弱。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点:

首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是以古诗词或者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但因为中学生对于文言文、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所以使得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其次,在中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课程较多,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比较多,相对来说课业压力是比较重的,且不少家庭为了孩子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课余时间还需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故此,中学生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去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便影响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使其逐渐放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

(二)受教研与升学的影响,影响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素养及教育方式将会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当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分析其缘由,一是教师教研压力的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备课、讲课等方式来锻炼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更具专业性,更具育人效果。但当前的教研活动不少为形式教研,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备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便减少了教师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时间。正因如此,使得很多教师在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方面缺乏系统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浅,故此便无法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二是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很多语文教师只是让学生背诵那些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材中出现的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从某种程度就减少了中学生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且相对来说,这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来说,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学校及相关部门可邀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来校进行文化讲座,使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除此以外,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并通过专项训练等方法来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水准,推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借助活动,提高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

当前很多中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文化知识,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文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乏味,不是背诵课文,就是在背诵文言文与古诗。当教师以这种形式进行授课时,学生的学习期待感与兴趣自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那么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融入度,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可借助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愚公移山》的视频,来帮助学生了解愚公这个人的传奇人生。然后再让其进行讨论,探讨愚公这个人具备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如有的学生说:“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有的学生说:“坚毅勇敢,永不放弃的精神。”当讨论结束后,教师可组织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绎愚公,继承坚毅不放弃精神”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愚公、智叟等人物,这样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坚毅、永不放弃的精神。

(三)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创新,转变教学模式,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搜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花木兰》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课程的学习中,而对于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向学生进行讲解。又如,在一些较为重要的节日,如元旦、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观看《元旦习俗》《端午节奇妙游》等民俗文化类视频,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节日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其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当然,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可以向学生播放《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添加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放松其心情,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看到、感受到我国优秀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热点,从而可进一步提升其鉴赏品位与审美能力。

(四)联合生活实际,品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们生活最为真实的写照,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及思想观念。那么要想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就应积极引导中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心去感悟生活。然后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在了解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认识到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屈原》这一课,屈原是一位英勇无畏、爱国爱民、忠贞不屈的文人士大夫。那么为了深化中学生对屈原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围绕实际生活,从“端午节”入手,通过举办“谈端午、识屈原”活动来开展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制调查表,拟好问题,如端午节是每年的几月几号?端午节的来源?屈原与端午节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对校内同学进行调查,同时可以借助访谈或网络的形式,搜集与整理关于屈原与端午节的资料。最后可以让学生总结,并让其谈谈他们自己对屈原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与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

(五)科学、合理地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人们养成正确思想与优秀人格的基础。 所以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更应抓住时机,为其营造一个温馨、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为了能够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与各年级语文教师协商组织“诗词大赛”“名典在线”“寓言故事会”等活动。活动开始前,各年级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这样通过活动,可以有效丰富中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能够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宝贵的文化财富。当然,不同地区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文特色,且很多内容都是从语文课文中接触不到的。那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领导与各年级的語文教师可以通过协商将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展示在校园文化栏中,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赛、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阅览角,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向其推荐文化类书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每天的空余时间,到阅览角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此在丰富其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现代学生有必要了解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初中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的同时,可以让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拥有“通古今、知礼义”的能力,从而真正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春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

[2] 周受玺《分析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渗透研究》,《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重庆分会场)论文集》。

[3] 李菜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三)》2017年。

猜你喜欢

中学生初中语文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