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背诵技巧探究

2023-05-27于春生

关键词:古诗文记忆文章

于春生

摘 要: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古诗文背诵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初中语文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古诗文的积累,背诵量也在加大,成为学习中的一道难关。其实,古诗文的背诵并非是死记硬背,它有自己的技巧和方法,但这些却往往被学习者所忽视。学生一门心思只是求记,纵使背过,也是不理解,最终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多年来,语文教育领域不断对古诗文的背诵技巧进行研究,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们确立了化被动为主动、化整为零、化远景为近景、化无序为有序四种背诵古文的方法。研究者发现这四种方法并非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支撑这一技巧运行下去的理论基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 古诗文 背诵技巧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11

初中阶段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背诵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背诵,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积累,提升文化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能够巩固学问,锻炼思维,增长能力。尽管背诵有着诸多好处,可仍有不少学生不愿意去背诵,认为它枯燥、乏味,看到文字便望而生畏。背诵,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大阻碍。然而,许多家长又认为,背诵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背不下来就是不努力的结果,只要肯用功,背誦又有什么难的?于是,学生不被理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加之学校并未十分重视对学生背诵技巧的指导,他们的记忆能力便日渐衰退,由于得不到适当的锻炼,最终只是用进废退。既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耽误了学生的发展。

科学证明,大多数人类的记忆力被开发不到1/10,在人类成年之后,大脑的记忆细胞便会开始死亡,大概平均一天10万个。也就是说,中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一时间段中,如果不督促他们去记忆、去背诵,那么记忆力就不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更别说提升了,这种损害是严重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会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成就。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自身先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然后运用各种方法教授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记忆,进行古诗文的背诵,提高文化欣赏水平。

一、化被动为主动——激励理论

教师要想使学生的背诵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激发他们对背诵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没有兴趣,自然也就没了探究的欲望,还何谈其他呢?此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首先要自己准确掌握科学的背诵技巧,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学习背诵的过程中,兴趣与动力是成正比的。教师的激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方法。

1.榜样的力量

古诗文的背诵本身是一件非常无聊的甚至可以说是枯燥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强迫学生进行背诵而不加以指导,最终结果不会理想。这时就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教师来树立榜样。首先,教师自身要熟悉学生进行背诵的古诗文,达到可以熟练背诵的地步。此外,教师在课堂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顺势将古诗文的片段引入课堂。通过文中的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后,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表明背诵并非苦差事,对个人的发展是有诸多好处的,从而消除学生们畏惧背诵的心理。

2.目标明确

教师要将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准确清楚地告知他们。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背诵中下定决心,并且有目标,有方向,进一步引导他们,给予自信和力量。同时,教师也不能一股脑将任务全部安排给学生,需要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和安排,分解任务,分层落实。在安排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谨记层层递进,避免贪多,任务过多过少都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的背诵兴趣和积极性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自然地形成规律,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终使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感。

3.明确需要

教师应该直接向学生阐明未来的古诗文背诵任务,进而告知以后的用处以及培养、成长的需要。当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用处时,就会蓄积力量,积极应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避免出现功利心,避免一切背诵只为应对未来的考验,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对古诗文进行欣赏。

4.竞赛比拼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安排古诗文背诵竞赛,通过限制时间、背诵数目、背诵速度等来营造充满激情又紧张的氛围。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充分激发斗志,活跃思维,积极记忆,提高背诵诗文的效率。通过比赛,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动力,为之后的学习搭桥铺路。有竞争才有动力。比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又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可谓双赢。

二、化整取为零存——“完型压强”理论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背诵,不只有短篇也有许多长篇。在背诵古诗文中,当遇到篇目较长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量在短时间内背诵文章,并在背诵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将文章背诵下来。通过讲解技巧和方法,古诗文的难度能够大大降低,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实现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立。学生有了规矩或者方法方式,在完成背诵任务时必然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完型压强”理论出自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完形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一种自主体和知觉活动组成的整体。完形心理学认为,具有简洁又规则的物体,是最好的并且可以充分引起人类愉悦心情的。这种欲完善外物而使心理暂时承受某种压力的紧张状态,称为完形压强。完形压强原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人类认为除自身之外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学习的动力。同理,当学生在背诵中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有缺陷的状态时,身体和大脑便会强迫自己去重复记忆,以达到完善的效果。身体内部产生的这种张力,促进完形,形成心理内部的平衡。

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在教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时,可以适当运用“空白”的艺术。在原本就不完美甚至是完美中制造缺陷,寻找“空白”或“不完美”。这些刺激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进行记忆,引起其探求和学习的欲望。学生自身的反应或者受到教师影响会产生内部的张力,这种力量不断促进他们积极进取,激发学习背诵的兴趣,最终适应这一背诵模式。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从心智到记忆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背诵诗文也不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了,甚至部分学生已经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例如,初中课本中的名篇《谏太宗十思书》是要求背誦的。通常许多学生是被最后的十思难住的,可以说是比较难背的了。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完形填空题型的模式,将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挖空,然后让学生填充,对他们进行锻炼。比如:文章中的“见可欲,则思……”,这样来进行挖空。教师应该准备两份试题,一份将一句话中的后半部分进行挖空,如上文例子。另一套题,对一句话前面部分进行挖空,“……,则思知足……”。学生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背了上文忘下文,而这种“挖空”测试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诊断并纠正这一问题。

三、化远景为近景——目标斜率理论

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组农民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并将他们安排在一块麦田中,分散在两边。其中,有所不同的是,一边的麦地不插旗子,另一边麦地要每隔三米插一面旗子。此后,两组人被安排从头并同时开始割麦子。在两边麦地相同的情况下,两组农民开始割麦子。然后,心理学家发现,插了旗子的那一组农民收割麦子要比另一组农民快些,而且收割的距离离旗子越近,收割得就越快。最后,心理学家总结这一现象,命名为“目标斜率理论”。通过这一实验,深受启发的一点是:当终点就在前方,希望近在咫尺时,成功越来越近,人的情绪就会越来越积极,并且变得更加紧张,动力也会随之产生,身体内部产生的张力加快了人类的速度。相反,人类距离目的地越远,希望便越渺茫,还何谈动力呢?没了内在的冲动,自然是办不成事的。

参考以上实验,教育工作者应定期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完成宏大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江海之所以宽广,是因为它不拒细流,伟大的目标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庞大的目标让人感到遥不可及,还没开始就想退缩,小目标却给人脚踏实地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分解大目标。教师应当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明晰、简易的小目标,使学生容易完成,进而获得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获得希望,较快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最后确立完善自我的意愿,那对于背诵古诗文的热情自然就会产生,从而更加努力。当学生完成那些小的目标,最终的目标也会近在眼前,当初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再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对目标进行分解,总想着一蹴而就,那前途一定是迷茫的、模糊的,看不到尽头,更别谈什么学习兴趣和梦想了。

在古诗文背诵中,学生就可以将文章分为多个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小段进行背诵,背完一部分再背下面一部分。不必按照文章原本的段落进行划分,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段。比如:在背诵《短歌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分为多个目标进行背诵,包括文章主旨、学习的作用等。与此同时,学生也要树立坚持、不断挑战自我的决心和毅力。长此以往,每个小目标被实现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效率也会越来越高。逐渐地,学生将会爱上背诵,并从中获得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轻松欢乐中品味文化。

四、化无序为有序——认知结构知识理论

学习者要想长久地学习并记住某一种意义,那他就必须要在自己的大脑储藏系统中找到与这一知识相关的、可以让其附着的一个结构。只有这样,学习的知识才可以长久地保存在学习者的大脑中,记忆才会深刻。这一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来的。人类大脑中用来进行认知的结构有许多,这里可以为知识提供大量的位置去容纳。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储备下来后,学习者就可以按照图式从文中寻找相应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将其与记忆相对应,填充留白。这样一来,学生在背诵文章时,一定比大脑一片空白的效率要高很多。

基于以上知识理论,教师可以采用“图式纲目法”帮助学生分析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教师可以仿照如下操作:首先,教师要讲解课文,使学生明白课文的意义和内容,接着可以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概括,最终设计出相关的图式。然后,教师要制作好PPT,并将其呈现给学生。图式内容大致就是:“辞官”(厌恶官场、反思自身、心意已决)、“归家”(晨曦美景、归心似箭)、“到家”(夫妻和睦、天伦之乐、眷恋家宅)、“景物”(庭院、散步、松柏)、“家乐”、“抒志”(志在田园、悠然闲趣)、“交友”、“抒情”。通过如此分段,挑出关键词,让学生看,他们自会主动填空,既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和解读。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熟练程度,但他们并非完全掌握,还是需要进一步训练的。此时,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组合,选出小组长,代为管理小组。在小组之内,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提问,取长补短,你问我答,互帮互助。学生们可以一人背上一句,另一人背下一句。以此模式,学生进行接龙,一组组轮流进行。这种方法化繁为简,将原本复杂、繁多、枯燥无味的古诗文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妙趣横生。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既贯彻了现如今的教育改革方针,又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实现教育的双赢。

人的努力决定了行为的结果,但阶段性的结果通常会影响到人的接下来的努力。如果结果优良,那人的努力自然会增加;如果结果恶劣,那努力也会减少,甚至放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需要努力以及优良的结果。如果一次次任务都以失败告终,那学生的自信心定然会受到影响,积极性会降低。如果结果有效,便会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效果,最终一定是有利于学生进步的。

教学中就是需要这一原理,使学生形成有效循环而非恶性循环。正确的努力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所以,“图式纲目法”既可以引领学生获得成就感,又可以一步步实现最终背诵目标,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我们曾经听到……随时可以应用,那时我们便会显得何等有学问啊!”自古以来,古诗文一直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是国宝。古诗词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应当将其记忆背诵下来,并且要将其运用在生活中,用古诗词去活化生活,去赞美生活。然而,要实现这一切,最重要、最便利的途径就是背诵。古诗文的背诵是中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要过的一关。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教育,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学功底,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过,社会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仅仅只是外部帮助,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重视以及努力。

以上文中讲解的四种方法,只是教师根据平时的讲课经验总结出来的,并非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以偏概全、抓住几种方法不做思考地进行运用,要有自己的创新和想法。古诗文的种类何止千万,方法自然因物而异、因人而异。所以古诗文的背诵是没有固定形式的,学生就是要在千变万化中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知识·智力·创造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 孙清武《中学古诗文背诵的战略意义与指导方略》,《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古诗文记忆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