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3-05-27张光业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张光业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什么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学生应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高度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学习,从习作教学到诵读经典,再到社会实践,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0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历史,更是灿若星河,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永恒的东方魅力,值得一代代青少年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语文学科在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意义在历次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而核心素养的内涵就包括文化自信,“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文中再次明确提出,在教材编排中,义务教育的不同的学段要设置数量充足、文质兼美、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和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文言文、散文等体裁多样、种类齐全的文章篇目,让学生从小就感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树立爱国思想,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象征和代表着中华文化、文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活着的化石,它反映了历史社会的变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一个普通汉字从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开始,从汉字笔画、结构到形、义的组词,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如“龙”字,在传统文化中意义非凡,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人们的心里享有神圣地位和崇高情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又被赋予了其他含义,如帝王之意,《广雅疏证补》:“龙,君也。”如吉祥之意,俗语曰“二月二,龙抬头”。对才德高深者称之为“卧龙”,如诸葛孔明等。汉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含义的丰富多彩,从侧面印证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使汉字教学更加有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进一步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首先要有教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思想,发掘识字教学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深入识字教学过程,寻根溯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和好奇,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语文课,就是一堂文化课,一堂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示范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一篇课文预习、识字教学、生字的书写、组词造句,到课文内容的讲解、段落大意的概括、中心思想的归纳、作者情感的表达、写作技巧领悟等,都是教師备课、教学时必须思考和做到的方面,有时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掌握不多,对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因此,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权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文本开展深层的理解和阐释,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的深度、难度、比重逐渐增加,这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对教师、学生提出的全新要求和更高标准,部编版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对于这样的安排,教师要充分认知和感悟,全面发掘、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智慧、哲理和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引领作用,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采取诵读、表演等教学手段,用讲故事、选取电影片段等方式,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让学生从心灵上悦纳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赋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思想上受到熏陶,精神上经受洗礼,才能使其进一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多方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语文学科不再单是学字、读文、解题,更重要的是凸显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这个“德”“人”,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才是育人的“根”和“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使命。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渗透、贯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扎根,行中开花,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中结果。

二、在习作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习作教学作出调整和改变,在内容、选材等方面有所侧重和突破,不再一味地像以前一样,如写人、记事、描物、抒情等,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抒发学生内心所谓的“情感”,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又在教师引导下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积累了写作素材,思想上有了准备和一定的觉悟,这些积极因素都为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教师应珍惜这个机会,加强写作方面的突破和训练,如书写人物时,可以选择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写事,可以写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如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抒情时,可以书写对祖国辉煌历史成就的赞美、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歌颂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取得的丰功伟绩等。这样,学生熟记于心的历史经典故事、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就可以“大显身手”,学生引经据典,思维活跃,让历史与现实、未来相联系,一篇习作从内容到结构、从立意到主旨、从词句到谋篇处处闪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这样文质兼美的作文,就是教师期待、学生渴望的好作文。因为这是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时代要求在学生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和贯彻,也是立德树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三、指导诵读,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学好语文的好方法,就是诵读。诵读,就是教师让学生用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方式,增加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开发和提高形象思维,使其视野得以开阔,智慧得以启迪,人生得以丰盈。让学生充分去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诵读中感悟内容,诵读中培养语感,诵读中掌握结构、技巧,诵读中思想受到熏陶,灵魂得到净化。自古以来,就是这个理,古代大儒学者,皆是吟读成诵的高手。读,不光是用口,研究表明,读的过程中,眼、耳、脑、身体的诸多组成器官和神经系统皆会参与、协调、配合。因此,诵读可以锻炼、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潜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晨读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因为学生经过一夜的睡眠,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易于背诵记忆,整个人也精力充沛。另外,早晨空气新鲜,神清气爽,诵读效果倍增。每天用20分钟,背诵几首古诗词、一篇古文,坚持一学期,对学生而言,收获颇丰。

坚持晨读除了识记相当数量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外,很多学生形成了“一天不读书,心里不踏实;二天不读书,心里闷得慌”的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大声朗读的习惯、风气,影响和带动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也加入晨读的行列中,而且声音一个比一个洪亮、悦耳,语气一个比一个自然、协调,情感一个比一个高涨、热烈,部分学生还配动作,别有一番韵味。在这样的环境里,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深度得到学习和推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是相互联系的。那些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受岁月的洗礼,大多具有音韵和谐、旋律优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对韵歌》,体现了“对仗”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述生活中事物和现象,别有一番新意,是一篇引领学生入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触摸优秀传统文化脉搏的典范,既传承了中华文明,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素养。

当下,很多家长对诵读经典反響热烈,不少青少年十分热衷,各类报刊、电台纷纷推出系列报道、节目,反响不错。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诵读的行列中去,这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另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如每周举办一次班级诵读经典主题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诵读经典比赛活动等,发现和培养擅长诵读的“苗子”,给予表彰奖励,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诵读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达到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优秀传统文化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只读课本,阅读量自然是上不去的,这一点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应列出必读书目:如《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广泛涉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去阅读、理解、鉴赏,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如读后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发挥奠基作用,为培育时代新人培根铸魂。

教师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让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经历,领略不同作者独有的情感和风格。教师不时传授、总结阅读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除了做好课堂笔记,学习积累课本上必记知识以外,还应每学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秀传统文化好词佳句、段落或文章,几年坚持下来,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就非常丰富了,经常翻阅,熟记于心,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生,成为学生助力成长的励志格言,全面发展的座右铭。

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1.利用传统节假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节假日较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如端午节,就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据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楚国衰落而悲恨交加,在五月五日投身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人们为了防止尸体被鱼类吞噬,就往河里投粽子,赛龙舟来惊吓鱼虾。后来,慢慢演变为今天吃粽子、佩戴香包、赛龙舟的习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鼓舞着国人不断探索向前,开启未来。又如中秋节,吃月饼、赏圆月、家人团圆。历史上留下许多赏月咏月的诗作名篇,如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代李商隐《嫦娥》、宋代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等;也有情节曲折感人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地探索,留下了对宇宙的思考。

2.利用文化资源,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如名胜古迹、博物馆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集中展示场所,它们无时无刻地向人们诉说历史,演绎文化,是我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如西安市的大唐不夜城唐文化街区,无论是建筑、街巷的样式,还是色彩、图案、砖雕等的选择,都仿照唐代,就连饭馆里的饭菜,也是唐代的美食和小吃,店铺里摆满唐装,街上有身着唐装的人在表演,有文化体验活动,还有唐玄奘、唐玄宗及市井人物的大型群雕,更有可听可见的唐诗吟诵。在夜色下,配以灯光,整个街区美轮美奂,活灵活现地把大唐巅峰时期的宏大盛世场景全面、立体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置身其中,仿佛自己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触是深刻的,印象是永恒的,比起单单依靠学习课本知识,效果要好得多,意义要深远得多,一次实地亲身实践,能真正让学生领略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必须依靠和运用的宝贵资源,也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这是割舍不断的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之所在,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唯有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理解、传承其精粹,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宁《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15期。

[2] 王庆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园》2022年第17期。

[3] 陈亚飞《如何在识字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建设》201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