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3-05-27孙洁
孙洁
摘 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一直处于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在新时代下,国内涌入了很多外来文化,这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很多小学生虽然知道我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但对于其背后的节日文化却了解甚少,这便是受到外来文化“侵蚀”的一种体现。对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传统节日文化,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08
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特质和风貌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传统文化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但如今很多小学生更加“偏爱”外来文化,从而忽略了悠久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绚烂的瑰宝,更是丰富的阅读教学资源库,再加上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积极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领略文化和阅读的魅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传统节日中更是拉近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人们在融入大自然后,进行踏青、登高、观赏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收获很多。传统节日充分体现着古代民众的精神生活,通过了解节日传说、民俗和娱乐活动等,可以挖掘出节日民俗的传统,同时也是人们互相交流、亲近大自然、表达感情的契机。
二、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和长久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古人的智慧。我国的民俗节日较多,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且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同,节日开展的方式也不同,民族之间传统节日的差异性,让中华文明更具有魅力。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对课内外阅读中的知识进行联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的延伸,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主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自觉学习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如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借助传统节日文化开展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积累文学基础,特别是在阅读古诗词时,因为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习惯不同,所以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会比较困难,而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其次,契合语文教学特点。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改革,教师需要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让学生树立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阅读教学中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并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和阅读教学的融合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三、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段的讲解中,很少挖掘文章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再加上教师对学生成绩予以极高的重视,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阅读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未能充分融合,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表现,很少主动进行阅读,更难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同时,一些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没有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时不契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这都是阻碍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原因。
另外,教师很少开展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也不够深入,导致大多数学生缺少足够的文化基础,并且很难充分理解文本内容,无法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未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这也直接阻碍着传统节日文化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还较少,教师需要立足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四、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一)以晨诵为依托,感悟传统节日文化
古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教师应利用好早晨的时间带领学生诵读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素材。晨诵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还可以增強他们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并理解和记忆传统节日文化。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晨诵中学习和了解文本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临近传统节日时与学生在晨诵中诵读相关的古诗词,如杜牧的《清明》对清明节进行了描写;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对腊八节进行了描写。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由来和习俗进行了解,从而推动其阅读素养的进步。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晨诵中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其中有句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便可以从“佳节”入手为学生介绍重阳节的知识,学生在了解了节日文化后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从而提升其阅读水平。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晨诵中进行知识的延伸,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如教师可以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对《除夕》进行诵读,并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让学生对南方福建地区过春节时的习俗进行了解;其次,让学生领悟闽南地区人民对除夕的感受;最后,让学生与《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阅读,感受南北地区在过节时的习俗差异。如此既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还实现了知识的延伸,从而有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传统节日文化以及传统风俗,作者在写作时也会适当融入,有些体现在文章背景中,有些体现在人物经历中,还有些体现在人物精神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如此学生既可以领悟传统节日文化,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郎織女(一)(二)》时,文章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他们从相遇相爱到迫不得已分开,最后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见一次面,也就是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需要将传统节日的内涵挖掘出来。第一,对牛郎和织女的关系进行定位,可以从他们相遇到在一起的过程发现他们十分相爱;第二,明确七夕节的传统风俗,可以通过文章后的拓展资料进行了解;第三,传统节日中的七夕节是庆祝什么的节日,可以通过《鹊桥仙》和《长恨歌》中的诗句了解到,七夕节逐渐演变为我国的情人节。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对织女织彩锦的描写进行阅读和理解,并延伸到七夕节的习俗活动——乞巧。站在这个角度,七夕节是女孩子对心灵手巧的一种追求。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关于七夕节的视频进行回忆。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领略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融入古诗词阅读,感受诗词的意境
1.挖掘古诗词教学内容
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时,需要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吸收传统节日文化营养后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内容,并拓展学习内容,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传统节日习俗等,丰富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基于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来融入传统文化思想。从诗人的经历入手,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感知诗人想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远在他乡的孤独与凄凉。虽然《静夜思》并不是在中秋夜所写,却将月光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贴近于中秋节花好月圆、家人团圆的情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李白远在他乡,将月光看作冬霜”的描写对思乡之情进行理解和学习。基于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故乡中自己思念的人或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更利于后续的学习。
2.丰富古诗词诵读形式
小学生缺乏充分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因此在阅读古诗词时很难凭借自身的理解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意境等,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丰富的诵读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意境,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轮流诵读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站在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绝句》时,教师可以先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播放包含鸟叫声、水流声等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诵读,并配合着背景音融入“春天来了”的情境中,想象小河边的垂柳、欢快的黄鹂鸟,对比冬雪与春色,对诗人内心的情感进行感受。再如《登鹳雀楼》,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诗人在创作的经历,了解其在社会的压迫下仍心怀抱负的广阔胸襟以及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比较汹涌、激昂的乐曲,让学生在学习时充满激情,在诵读时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四)基于节日文化,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借助其中蕴含的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开展阅读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全面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1.学习展示活动
以《北京的春节》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民俗进行了描写。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地区过春节时的习俗进行查阅和整理,了解人们的娱乐活动、传统习俗等,同时将自己以往过春节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并与《北京的春节》中描写的娱乐活动和习俗进行对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学习展示活动。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和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有的学生分享了收获压岁钱时的喜悦,有的学生分享了吃年夜饭时的热闹,还有的学生分享了放烟花时的喜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以往过春节时的感受,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不同风俗蕴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在参与此次活动后,不仅了解了各地的民风民情,以及春节中的礼仪、思想,还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开展。
2.读书节活动
教师可以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读书节”活动:第一个活动,“我是故事大王”,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如《团圆》《桃树兄弟》《外婆和大公鸡》等。这些故事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积累而来的。第二个活动,“中华传统故事课本剧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第三个活动,“传统节日游览会”,学生在不同传统节日的主题区进行游戏,如古诗句接龙、成语接龙等。
3.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分别设计主题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等进行了解,以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与学生共同朗诵相关的诗歌,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绘制手抄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节日文化和习俗;通过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记读书笔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针对高年级学生,以春节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春联进行鉴赏,并利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春联,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以重阳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和鉴赏围绕重阳节的古诗词,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应该被每一名小学生所牢记,他们也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可以让学生在领略文化魅力的同时理解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应聚焦传统节日文化,根据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并结合相应的阅读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婷婷《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3期。
[2] 管霞《小学古诗词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年第1期。
[3] 张晓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程资源开发探索——以达川区逸夫小学为例》,《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7期。
[4] 管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名师在线》2020年第19期。
[5] 张雪芬《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科技资讯》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