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1例

2023-05-26曹春育陈丽华郑小勇

皮肤病与性病 2023年2期
关键词:样型麻风病麻风

曹春育,陈丽华,郑小勇,李 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4 岁,因“左手麻木8 年,四肢皮疹7 月”就诊。患者8 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麻木感,无痒疼,未予重视,麻木感逐渐加剧,范围逐渐扩大,左手指活动逐渐受限,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及私立康复机构无好转,左手指逐渐弯曲不能伸直。7 月前患者左上肢、双小腿出现红斑,伴轻微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皮肤科考虑“体癣”,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皮损无好转,并逐渐扩大、增厚,右手腕及面部出现类似皮损,遂来我院门诊皮肤科就诊。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肝脾未及异常。左手爪形手,肌力减弱,关节挛缩(见图1),右上肢及双下肢关节正常,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皮肤科情况:双眉毛部分脱落,面部、左上肢、左肩部、前胸、右手腕、双小腿可见大小不一、不对称红色或暗红色斑片、斑块,皮损边缘部分清楚,部分皮损中央可见“免疫区”,左上肢、右手腕皮损表面脱屑(见图2—图7)。神经检查:双前臂、手足、小腿皮肤触、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左侧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粗大,质地中等。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涂片示:左眶上(1+)。分枝杆菌核酸测序(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麻风分枝杆菌。左上臂皮疹病理检查示: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部分表皮萎缩变平,“无浸润带”不明显,真皮浅深层血管、附属器、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未见泡沫细胞,抗酸染色阴性(见图7—图8)。

图1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患者临床体征 左手爪形手

图2—图6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患者临床皮损 双眉毛部分脱落,面部、左上肢、左肩部、前胸、右手腕、双小腿可见大小不一、不对称红色或暗红色斑片、斑块,皮损边缘部分清楚,部分皮损中央可见“免疫区”,左上肢、右手腕皮损表面脱屑

图7 (HE×100)—图8(HE×400)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图像 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部分表皮萎缩变平,“无浸润带”不明显,真皮浅深层血管、附属器、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未见泡沫细胞,抗酸染色阴性

诊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病

治疗:给予MDT-MB 方案(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联合治疗12 个月,皮损消退,目前在随访中。

2 讨论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具有各种皮肤临床症状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1],目前仍在世界上140 多个国家流行,尽管在2000 年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被宣布为“消灭”,但每年全世界仍报告了众多新病例,麻风病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2]。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细胞内病原体,其可以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各种各样的麻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3],麻风病诊断有时很有挑战性,在低流行区常被误诊,因为它可以模仿其他更流行的皮肤病比如“花斑癣”[4]。比如本例中患者的皮损表现有“免疫区”,类似体癣的临床表现,但如果接诊医生,仔细查体发现患者眉毛脱落及神经粗大表现及感觉障碍,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应想到麻风病可能。在新的麻风病例中,由麻风病引起的神经损伤常常导致不可逆的继发性手、脚和眼睛的损伤如爪形手、垂足、兔眼等,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这与延迟诊断密切相关,本例中患者起病时从左手的感觉异常到功能障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曾多次就诊,但未能诊断为麻风病。这与医务人员的早期诊断麻风病的能力与意识有很大关系,如该患者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畸残应可避免,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麻风早发现相关知识的培训。

总之,虽然在我国麻风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未被消灭,临床仍有新病例出现,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警惕和认识。

猜你喜欢

样型麻风病麻风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MxA在基底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间质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关系*
国际麻风节
肿瘤标志物p53、Ki67在不同分型腺性膀胱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分析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三角嵌铺粒子追踪算法的三维化扩展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小肠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