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3-05-26黄宗耀

天津教育·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整体文本文章

黄宗耀

将主题式单元教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习针对性。同时,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更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单元教学是指以整体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以多篇文章促进单元整体教学,将自读、默读、分析、写作等方面相互融合,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辅助的教学整体。主题式单元教学是指立足于课程目标,制定多种教学主题,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深入探究与组合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教材编排顺序为导向开展逐篇教学,默认以“篇”为单位,对每篇阅读文本的学习深度、广度、精度等方面做统一要求,缺乏明显重点。从课堂角度看,教师多以生字词学习开始,而后朗读文本、提出问题、分析文章、总结概括、理解核心思想的传统流程展开教学;从整体角度看,以往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整篇阅读文本作为教学单位,逐篇分析,而后探究单元主题思想,将具有整体教学意义的单元分裂成碎片化教学,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点较细碎,难以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主题式单元教学应运而生,高度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构建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独立掌握语文知识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形成语文思维模式,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确定单元主题,构建高效课堂

1.制定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导向,而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主题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靶心。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主题时,要深入探究文本教学内容,探究文本之间的联系,明确文本的主旨思想和蕴含的感情,可以将相似的文章作为主题式单元教学的单位。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增加文章篇数,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单元教学主题,通过趣味主题激发学生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同单元的《秋天的雨》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传统教学中,教师会依据文本排序逐一进行讲解,虽然便于学生理解,但知识点过于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记忆。而主题式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学习两篇课文,深入感受文章立意、写作结构、写作方法等。主题式单元教学的主题设计,是学生投入到课堂情境的基础,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主题,如“秋天的故事”“我眼中的秋天”“秋天的色彩”等。教师设计教学主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深入探究阅读文本之间的异同,充分发挥阅读主题的导向性。

2.确定模块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模块教学目标能够将主题式单元目标细化到学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单元主题的内涵,使学生对单元教学形成全面认知。为加强学生语文阅读文本学习深度,教师可以将整体目标划分为模块目标,以模块目标为学时导向,构建单元整体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秋天的雨》两篇课文都是以秋天为核心展开,对秋雨和秋天的梧桐叶进行描写,从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景象和特点。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将单元整体教学主题设计为“我眼中的秋天”,突出文本切入点的不同特点,而后可以将单元教学划分为两课时,即第一课时整体学习生字词,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第二课时深入分析秋天的特点以及文本间的异同,感受不同的描写方式呈现的情感,并设计对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最终回到整体,全面把握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二)把握内在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1.把握单元主题。

主题是教师开展主题式整体教学的导向和基础,对单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单元教学主题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教学内容,立足单元阅读主题,根据主题深入探究文本,明确文章蕴含的内涵和思想,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正确认知。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童话故事为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整体单元教学主题,如“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奇妙的一天”等,以童话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好奇心。以“他们的故事”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提出疑问,学生会产生“他们是谁?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认识吗?”等疑问,而后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疑问揭示主题,让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并提出问题,如“他们指的是人吗?具体指谁?你想经历他们的故事吗?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是怎样的?怎么解决的呢?”等,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实现“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探究。

2.读悟结合教学。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学生对教學内容的感悟及观点的形成也是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悟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同属一个单元,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展开描写,运用以景寄情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将单元教学主题设计为“我的美丽祖国”,突出三篇文章的核心主旨,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文本,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结合阅读文本与单元主题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并画出体现作者对祖国赞美和热爱的关键词句,感受字里行间的感情,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为了使学生形成对阅读内容的深刻感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语言描述妈妈的特点,将对妈妈的爱迁移到文本学习中,感受作者描写祖国河山时的心境与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完成深层次学习。

3.构建内在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开阔阅读视野,教材中涵盖多题材和多领域的文章。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题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内涵相似,但体裁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文章之间的前后联系,通过主题式单元教学构建文章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将已有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知学习中,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与《梅花魂》都是借物寄情的文章,表达对家乡的浓烈思念之情。小学语文教材中与思乡有关的文章较多,教师可以与前面所学内容有机结合,如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以对桂花香味的描写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深度。

(三)把握外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1.明确主题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读写知识,还要兼顾学生其他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技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新能力在主题式单元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单元中,教师可以将单元教学主题设计为“人物描写”,突出三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使学生掌握对人物的刻画技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人物刻画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描写,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画出来,将课文内容以绘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发展语文综合能力,为后续深入感悟人物情感奠定基础。

2.明确主题内涵。

语文是记录生活和感悟生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但是由于有些文本内涵和主旨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之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积极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主题式单元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将生活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语文知识难度,便于学生深入学习和领悟语文知识,形成独特的感悟。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围绕父爱和母爱的描写展开,单元主题就可以围绕父爱和母爱进行设计。父母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对学生无微不至地關心与呵护,教师可以让学生整体阅读三篇文章,并复述文章内容,对文章产生二次思考,增加理解深度。虽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文章中浓烈的父母之爱,但难以真正感受作者对父母亲的细腻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在感悟父母之爱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深度。

(四)开展实践活动,加深理解深度

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开展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融入其中,聚集相同题材的文章,展开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和记忆这部分知识,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皆以描写学校为主,《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真正的学校,而《花的学校》是作者的想象,充满童真童趣,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性,组织学生到校园中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和感受文章情感,提高学习深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式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了碎片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和学习阅读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整体文本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