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3-05-26白楠

天津教育·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美育

白楠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高诗歌教学价值。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是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深厚情感和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载体,深入研究依托诗歌教学开展美育的策略,以促进初中生审美素养的发展。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情感表达,集中反映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本。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体,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着力点,彰显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从吟唱活动、意境分析、品味内涵、诗歌创作等方面出发,深入研究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鼓励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吟唱活动为始,感受诗歌音律之美

吟唱是指吟咏歌唱,能够激发学生感受诗歌音律之美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吟唱活动可以为美育的渗透创造契机,帮助学生感受诗歌音律,培养学生吟唱的自信心。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吟唱活动,营造良好的诗歌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感受诗歌魅力。

例如,《登飞来峰》是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宋代诗歌,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创作此诗,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是实行“新法”的前奏。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之远虑,但王安石却在《登飞来峰》中用“不畏”二字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气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吟唱活动带领学生感受七言绝句的音律之美,组织学生吟唱,培养其吟唱诗歌的自信心,使其体会王安石的崇高志向和优秀品质。

(一)感受诗歌音律

诗歌音律是指诗歌的声韵和谐、前后呼应,能表达出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为了渗透美育,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配乐朗诵活动引导学生跟唱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音律之美。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以下断句提示: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断句提示吟唱,从而与诗歌产生共情。然后教师可以适时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联系“王安石变法”,讲解诗人的志向,解读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科学渗透美育,让学生感受诗歌音律之美,明白诗歌的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

(二)组织吟唱

感受诗歌音律之美后,学生产生了吟唱的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情景剧表演活动,精选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配乐吟唱中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感受诗歌的音律之美。教师组织学生吟唱,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了解王安石在政治方面的高瞻远瞩,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学习王安石的优秀思想品德。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诗歌意境之美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不同形式的图文资料,科学渗透美育,让学生通过观察精美的图画与诗人产生共鸣,调动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发展美育的效果。

例如,《渡荆门送别》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唐代诗歌,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这首诗歌创作于盛唐时期,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作,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李白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厚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遇之景,再现诗歌意境之美,带领学生感受文本间的浓浓思乡之情。

(一)呈现诗意图文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长江南岸的美丽图画,介绍“楚蜀咽喉”之地的险要,将诗人李白途经此地的感受与诗歌意境建立联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再现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呈现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李白的个性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思维导图为学生介绍了诗歌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所描写的事物,教师可以据此搜索相关图文资料,还原李白途中所见景色,让学生感受李白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深入品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与此同时,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李白在处理情感方面的精妙,使其身临其境地理解诗意。

(二)再现诗歌情境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材注释解读全诗,尝试用第一人称“我”讲述和梳理诗的意境,想象映入李白眼帘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山野变换图、江水奔腾图、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并使用信息技术搜索对应的画面,辅助学生进行梳理,科学渗透美育,让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明白李白对故乡的深情贯穿全诗。为了再现诗歌情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话李白,联系以下诗句,搜索对应的景物图片,帮助学生分析诗歌意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在壮丽的山河间,李白驰骋着自己丰富而浪漫的情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对应的景物资料,向学生展现动人心魄的景色,让诗歌意境在情感中生成,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三、深挖诗歌内涵,培养优秀思想品德

诗歌内涵丰富,彰显了诗人的思想觉悟和高尚品德。深挖诗歌内涵,宣扬诗人的良好德行,可以激发学生从文化典籍中寻找和探讨思想品德的积极性,由此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初中语文教师要深挖诗歌內涵,向学生传递诗人志向,分析承载诗人美德的诗句,借助诗歌教学活动渗透美育,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唐代诗歌,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人于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此诗,彰显了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经历入手,引领学生深挖诗歌内涵,使学生感受杜甫内心的感慨,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学习杜甫身上的优秀品德。

(一)挖掘诗歌人生取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杜甫一家流浪四川期间,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是情感炽烈、内涵深刻的一首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从理想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感受杜甫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处境以及所思所想,了解诗人的经历及社稷理想。为了深挖诗歌内涵,教师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取向入手,解读“自由体”诗歌的特征,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学习重点,体现“以学定教”的同时渗透美育,让学生体会不讲究格律诗歌的美感,懂得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启示。

(二)分析诗人优良美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典范之作,全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杜甫自家之苦入手,深挖诗歌内涵,感受诗人含蓄压抑的情绪。最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情绪激烈轩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杜甫的美德出发,结合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分析杜甫身上的优点,联系“安史之乱”,感受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优良美德阐述自己获得的启迪,由此渗透美育,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四、诗歌创作为终,塑造正确审美观念

诗歌创作是渗透美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意表达能力,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依托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创作可以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让学生在创作中发展语言应用能力,积累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主题,拓宽学生的创作领域,同时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利用诗歌朗诵评比活动塑造学生正确的观念,以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现代诗歌,创作于1979年,作者是现代诗人舒婷,诗歌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動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开展朗诵评比活动,为美育的渗透提供更多切入点。

(一)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介绍朦胧诗的特点,联系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同诗歌,解读诗歌中所表现的凝重情感,由此切入美育,引导学生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内在旋律,获得良好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行创作现代诗歌,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获取灵感,充分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拓宽诗歌创作领域。学生创作诗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鼓励学生默读,理解诗中的新颖意象,在把握全诗情感历程的基础上科学用词,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营造良好的诗歌创作氛围,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现代诗歌朗诵评比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与肯定,因此教师可以开展现代诗歌朗诵评比活动,鼓励学生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通过朗诵释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朗诵进行点评,渗透美育,讲解朗诵技巧,由此升华语文诗歌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点评下,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理解了现代诗歌所表现出的各类情感,准确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积淀情感,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五、结语

利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科学渗透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诗歌学习兴趣,将教学活动与美育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促进美育效果的提升。语文课程是渗透美育的主阵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和画面之美,理解诗人传递的思想情感,进而达到美育目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杜甫与五柳鱼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