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演义》中佘太君形象及社会意义
2023-05-26孙妙李跃忠
孙妙 李跃忠
内容摘要:佘太君是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核心人物,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所讴歌的贞洁烈妇形象,也不同于男性期待视野下温婉动人的深闺怨妇形象,其性格突破了传统的女性社会形象,具有骁勇善战、深谋远虑、深明大义等特点。这一形象有着多方面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处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息社会中的民众对能拯救国家危难的英雄的呼唤,也体现了民众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佘太君 《杨家将演义》 人物形象 社会意义
《杨家将演义》,全名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作者不详,书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作为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将演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明代“内忧外患,风云变幻”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生活面貌的再现,也是对封建社会中“男正位乎外,女正为乎内”这一传统思想意识的突破。全书58回,主要描写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府五代世代保家卫国的故事,渲染了他们征服敌人,平定叛乱的赫赫战功,也歌颂了他们前赴后继、赤勇报国的精神。有别于其他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将演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在以男人为主导的传统封建礼教中,用浓墨重彩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形象。她们多数都历经了夫亡之苦、丧子之痛,却初心不改,顽强斗争。
在小说所塑造的这一系列巾帼英雄中,佘太君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已成为古代女将的代名词。她能在“男性为尊”的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她智勇双全,气概潇洒,也更因为她身上闪烁着女性的光辉。小说中佘太君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她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所讴歌的那种贞洁烈妇形象,也不同于男性期待视野下温婉动人的深闺怨妇形象,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佘太君形象有了新的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佘太君形象虽有一些研究,但其分析多杂糅于“杨门女将”的群体形象研究之中。如论文《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及其戏剧化发展》[1]《析京剧杨门女将中佘太君表演艺术之特点》[2]《论杨家将故事中的女性形象》[3]等,虽然都对佘太君形象作了分析,但都未将佘太君的形象单列出来,且对佘太君的形象分析也主要是就戏曲作品而言,而对小说《杨家将演义》分析不多。此外,学术界对佘太君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也尚无人做过探讨。
一.佘太君形象特征
佘太君,在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又称“令婆”,是杨家的第一代女将。佘太君与《杨家将演义》中其他女将形象不同,其确有历史原型可考。清人毕沅《关中金石记》云:“考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4]从其记载可知,其原型为北宋名将折德扆女,杨继业之妻。虽出身名门,但她少时就表现出了与古代闺阁女子的不同,她深谙排兵布阵之道,智勇过人。
在《杨家将演义》中,对佘太君着墨犹多,总的来说,其形象特点可总结如下:
(一)气概豪迈,骁勇善战
第一回《宋太祖受禅登基》中说“继业娶佘氏,生七子”[5](P5),可知佘太君为杨继业之妻。在《继业调兵拒宋》一回中,太祖和守信的一段对话,则让我们对佘太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太祖曰:“缘何又唤令公?”守信曰:“继业出战,打着红令字旗;其妻出战,打着白令字旗,因此号为令公、令婆。”[5](P10)众所周知,杨继业是智勇双全的大将,以骁勇远近闻名。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目来铺排描绘杨继业的神勇,他几乎是百战百胜,无人能挡。而在这一回,作者将佘太君和杨继业同时安排出场,并将二人以“令公、令婆”并举,足可见佘太君在战场上的风姿丝毫不逊色于杨继业。
小说第三回诗云:“战斗夫能妇亦能,威声阵阵若雷轰,令旗红白飘扬到,十将逢之九不生。”[5](P12)这首诗可以说将令婆豪迈的气概和骁勇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二回《继业调兵拒宋》中,她一人迎战王守贞、李继仁两员大将,气势锐不可当,让其败走而逃。而在第四回《太祖传位与太宗》中,当时汉主被困,甚至拔剑欲自刎,值此千钧一发之际,令婆领兵杀来,给处于绝境之地的汉军打了一针强心剂,她先是自信宣告“妾当杀条血路,保驾入城”,然后霸气迎战。作为一名女子,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她未见丝毫慌乱,反倒尽显英雄本色,先是佯败拈弓射仁美,紧接着斩杀洪先、洪后两兄弟,再用绊马索绊倒党进,勇武无人能及。即便是人年岁已高,佘太君的风采也依然丝毫不减當年,在杨门男儿一个接一个战死沙场的情况下,她毅然挑起保家卫国的重担,带领杨门女将一起冲锋陷阵,在《令婆攻打通明殿阵》一回中,她引众呐喊,摇动红旗,杀进通明殿,在与梨山老母董夫人交战数个回合之后,逼得董夫人勒马回走。
(二)深谋远虑、足智多谋
作为一名闺阁女子,她的目光并不短浅,反而出乎意外的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这一点,早在《太宗招降令公》这一回中就得到了生动展现。在使臣表明想要招降令公的意愿之后,她深知杨继业的性格刚烈,绝不肯归降,一方面,她在使臣面前说明情况,为劝说杨继业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当杨继业说要手刃使臣,起兵杀下太行,救回主上之时,她则劝谏其“不可作此灭户之事。吾观宋主龙行虎步,乃真命天子”。[5](P20)她忠于汉主却不做愚忠之人,在坚持忠贞之际亦能看清当时社会的形势,认同宋主乃是真命天子。
在《宗保遇神授兵书》一回中,面对朝廷无人看懂的北番阵图,真宗所想到的唯一希望便是佘太君,面对文武百官都无法解决的棘手难题,能让天子亲自下诏召见之人,足可见佘太君智慧非凡。而在《孟良入辽求发》一回中,则用杨六郎和佘太君面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来反衬出佘太君的足智多谋,在听说要想破解天门阵,除非是神仙降世这一论断之后,杨六郎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竟然昏闷倒地、不省人事了。杨府本就男丁单薄,杨六郎的昏倒让其他人乱成一团,这时的佘太君却镇定自若,她得知需以辽国萧太后的发入药之后,急中生智想起四郎,便唤岳胜与之曰:“闻萧后将女招赘我四郎为婿,若有人以信通之,此发毕竟求得。”[5](P131)
(三)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在《兄妹晋阳比试》一回中,真宗欲调遣杨六郎回京,她即刻便做出决定,要求杨六郎速去以救国难,于是与六郎言曰:“贾能何人,能退辽兵!吾儿当速往以救国难。”[5](P54)第二十一回《真宗出赦寻六郎》一回中,杨六郎毕竟年轻,在受到朝廷冤枉,心灰意冷之时,竟动了“云游天下付理乱于不闻也”的想法,佘太君知晓此事之后却说“虽朝廷寡恩,八殿下相待甚厚,亦当思念。汝今如此,非独负八王,乃祖乃宗今闻家声,被汝坠尽矣,汝若不去,气杀我也”。[5](P103)朝廷寡恩,但作为臣子却不可对朝廷置之不理,不可对百姓弃之不顾,心中有气有怨,在国家利益面前也需放下,这种远见卓识和宽广的胸怀,比之众多的男性将领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朝廷积贫积弱,政府腐败不堪,可偏偏此时,杨继业还撞死于李陵碑。古代女子向来以夫君为纲,男人更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她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悲伤,而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的重担。杨继业立下的威名,足可以保证杨家人安稳的生活,作为女子的佘太君,在国难前却毅然选择迎战,将个人生死及家族利益置之度外。正是因为有佘太君的言传身教,杨府中的一众儿女都奋起而上,在战争中取得了多次胜利。又如在第三十三回《王钦诳旨回幽州》一回中,杨六郎受到真宗的赏赐回无佞府。佘太君便说:“圣上恩典,可谓厚矣,吾儿当耿耿在念。然三关之地,番人不时侵寇,汝当复往镇守以防御之。”[5](P158)她时时刻刻感念黄恩,同时也牵挂着边关的将士和百姓,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老太君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始终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为重的高尚品格。
二.佘太君形象的社会意义
《杨家将演义》是明代中后期的作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佘太君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一)体现了处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息的社会中的民众对能拯救国家危难的英雄的呼唤
1.长期怠政与官槽空虚,让人民期盼有英雄来主持全局
明代的怠政不是君主一时任性之所为,而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史书记载,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明神宗已“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6](卷40)明神宗的怠政,也不仅仅是深居宫门、不愿上朝,更是不愿召见大臣、处理奏疏,甚至是延续了多年的时享太庙制度,在明神宗眼里也成了一纸空文。正是因为明神宗的放任,官府在其管制下早已荒败不堪。《明通鉴》中记载:“中晚以后,庶务日以惰随废,堂廉日以睽隔,党援门户之习,嚣然不靖,明代纲纪之弛,未有过于神宗朝者。”[6](卷40)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倭北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叫苦连天。而明神宗长期怠政的原因,他一般是推说自己有病,如“朕前御门,已于卯初起,一时头晕眼黑,力乏不兴”[7](P647),又如“朕今日偶感风寒”[7](P649)等,但真实原因不过是他贪恋酒色,耽于享乐而已。
长达二十年的长期怠政,早已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对君王失望,他们渴望时代的英雄出现。所以佘太君作为一个女性形象,身上却也表现出一个封建大家长的担当与责任,她运筹帷幄,带领杨氏一族披荆斩棘,平定叛乱,即使百岁高龄,也从未退缩。这与明王朝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身上有着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希冀,人民渴望能有一个像佘太君一样来主持大局的人,她有真本领真才能,却也同样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能在慌乱之际成为人群中的主心骨。
2.边疆各族叛乱层出不穷,人民期盼有英雄来保家卫国
《杨家将演义》是万历年间的作品,当时明朝中央政府与边境各族的关系并不友好,仅大的战事,就有三次,分别为:播州杨应龙叛乱,宁夏哱拜叛乱和东北援朝。取得这三次战役的胜利,就已经让明王朝元气大伤。在宁夏哱拜叛乱一战中,这场战役从三月围城到九月攻城,一直持续了六个月之久,据资料记载,当时“城中乏谷,士尽食马,民食树皮、败靴”。[6](卷69)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一次对国土的捍卫,背后都是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多次的战乱,让人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尘埃,他们亲眼见证了战争的巨大代价,也目睹了战争中的生离死别。所以这让民众对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了更深的期待,《杨家将演义》中的佘太君打着“白字旗”,百战百胜,令人闻风丧胆,她力战群雄,轻松就将敌方猛将斩于马下,对其英雄善战的描写不免带上了些许夸张和传奇的色彩,但这正是符合人民群众所期待的英雄。只有在英雄的领导下,才不会再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在战场上葬送自己的生命。
3.倭寇横行沿海,人民期盼有英雄来抵御外侮
危及明王朝社会的另一个因素,便是让明王朝沿海的将领们煞费苦心的倭寇。倭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的,而是明王朝所独有的一种怪现象,明代倭寇之所以屡禁不止,这与当时明王朝统治者的政策和官府腐败的吏治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沿海的倭寇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他们每次骚扰和抢劫的地区主要都集中在当时明王朝的经济重心地区,抢劫给他们带去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给当时本就积贫积弱的明王朝造成了更为沉重的打击。东南沿海居民苦心经营的成果往往只在一夜之间便毁于一旦,人民心中反抗的意识已经逐渐觉醒,他们渴望在这乱世中能有英雄来担当正义、抵御外侮。《杨家将演义》中的佘太君就是这样一个正义凛然的形象,她认同宋主“真命天子”,面对敌人绝不心慈手软,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她鼓励自己的孙子孙媳英勇出战,即使是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下,断送了杨家的最后一名男丁,也丝毫未有怨言。
总之,明王朝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深深刺痛着每一个国人的心,他们生活在黑暗之中,迫切的希望找到出路 ,无论是满腹经纶的文人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他们都深刻意识到了明王朝这种积冗积弊的局面,他们把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寄托于英雄之上,于是《楊家将演义》中的佘太君形象便应时而生。她既智勇过人,可以抵御外敌的侮辱,又深谋远虑,可以泰然处理家族内乱,更重要的是,她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似乎她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她都是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非常难得的。她的出现就如同每一个封建家族中的长者,迎合了当时百姓的心理,迎合当时时代的需求,给处于绝境之中的人们以新的希望。
(二)体现了社会民众对女性地位的重新定位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中,“夫权”,“男性话语权”,一直是不可僭越的,男子可以随心所欲娶亲,甚至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更是后宫佳丽三千,但女人必须从一而终,寡妇不可再嫁。但李贽(1527~1602)批评了这种根深蒂固的男女偏见,他主张寡妇应再嫁,还赞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认为她“善择佳偶”。李贽也从不贬低女子的才智,认为女子的才智并不逊色于男性,主张女子也可以学道。在文学领域,明代中后期的著名文学家徐渭也创造性地写出了《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这两个剧本,在剧本里,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笔下的雌木兰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女状元卓尔不群,才华出众。她们打破了“女子不得入仕,女子不得从军”的封建枷锁,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的大胆反叛。这些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或多或少对小说中佘太君的形象产生了影响。
1.反映了男女平等意识
传统中国社会一直是父系氏族的社会,在古代,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没有自身的政治权利,而是需要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下来。甚至,男性还制定出一系列“三从四德”的标准来禁锢女性的行为和思想。从唐传奇到明清的英雄小说,在我国众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大多不过是男性的陪衬,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公。小说《杨家将演义》勇敢打破了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展现出了“男女平等”这一进步的思想。可以说,对女性的尊重和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在《杨家将演义》这一部小说中随处可见。
首先,从回目和篇幅上来说,《杨家将演义》中出现的主要女性角色达二十人之多,出现的回目达34回,几乎占到整部小说的一半,足可见其对女性的看重。其次,在小说中似乎并未提及男女之分,在国仇家恨的背景下,小说中的女性可以披挂上阵,可以饱读诗书,可以抛头露面,也可以参与政治,作者从来不因他们是女人而有所轻视,而是将佘太君与其他杨门女将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上同等观之。甚至作者笔下的杨门女将形象,比男性形象更为光彩夺目。最后,杨门女将的功绩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甚至连最高统治者宋真宗,都对他们的表现赞誉有加。在大破天门阵后,宋真宗设宴犒赏所有的征北将士,这其中,自然也包含杨家的各位女将,他颁布“八娘授银花上将军、九妹授金花上将军……穆桂英以下十四员女将俱封为洲命副将军”[8]。这种封赏在以男性为尊的封建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从古至今都是男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参与政治,女人负责“三从四德,管理家庭”,但这正是作家对封建礼教的最大反抗,因为他否定了自古以来女人不入朝廷的情况,给闺阁之中的女子提供了一条可以重新选择的道路,一条她们从未走过的道路。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2.反映了民众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中国封建传统的伦理观对女人形象的影响根深蒂固,俗语云“红颜祸水”,《水浒传》中就一直强调女性是祸水、克星和“夜叉”之类,是英雄路上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英雄一定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却唯独不能近女色。所有的贤臣良将,似乎一旦和女人牵扯上关系,其英雄本色在世人的心目中便会大打折扣。妹喜乱夏,妲己亡商,褒姒溺周,西施灭吴,飞燕嬖汉,貂蝉误国,杨妃耽唐,从夏朝到明清,这些关于女性误国的论断层出不穷,似乎女人就是一切灾难的源头,是男人的附庸,是男人用来调笑取乐的工具,也是男人用来掩饰自身错误的挡箭牌。实质上,这种艺术审美的背后是男权文化价值观的投射和表现,而杨家将演义中的佘太君,一改从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与上述女性形象不同的是,佘太君不但不是祸国殃民的“祸水”,反而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她生于乱世,却挑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她打着“白字旗”,与打着“红字旗”的夫君一起并肩作战,抵御外敌。当朝廷需要杨门一家之际,她年过百岁也领旨挂帅,将杨家满门利益和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成就了一段佳话。作为杨家的长辈,她更是注重言传身教,时刻教导儿孙儿媳感念皇恩,抵御外敌,共赴国难。另外,作者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杨家男人全部战死沙場的背景,这对当时的传统的男权价值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谓“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已倒,杨家却并未败落,这是因为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们骁勇善战,智慧过人。当国难当头,敌军兵临城下时,佘太君毅然决然地担当起了一个封建大家长的重任。由女人来掌管整个家族,并且德高望重,让众人心服口服,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最后,因为佘太君的深明大义,杨门一家终究是不辱使命,得胜还朝。
佘太君形象的出现,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是对流传已久的“红颜祸水论”的否定和怀疑,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与挑战。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会用很多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物形象是否塑造得很成功,但能够作为经典所流传下来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在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其实对佘太君的外貌,服装等都未有过详细的描述,然而也正是因为减少了这些外在的条件限制,让我们更能关注其内在的特征。她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理想的女性形象,她忠君爱国,智勇过人,深明大义,既能够披挂上阵,也能泰然处理家庭大小事务,有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小说中的佘太君作为封建家族的领袖人物,她自身的存在就是对封建礼教下男权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对男女平等思想的反映。
参考文献
[1]翟永俊.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及其戏剧化的发展[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2]张莉.析京剧《杨门女将》中佘太君表演艺术之特点[J].四川戏剧,2016(2期):165-166.
[3]杨凡.论杨家将故事中的女性形象[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1):3.
[4]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M].经训堂刻本清乾隆.46年(1781):26.
[5]秦淮墨客.杨家将演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5.
[6]夏燮.明通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南炳文.明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受湖南省普通高校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资金资助。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