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023-05-26王成麟
王成麟
内容摘要:审美发现与鉴赏是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古代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形式到内涵,字里行间都充盈着美的因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读文字,去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带领学生深挖内涵,知人论世,感悟古诗文中蕴含的古人思想美,从而涵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 审美素养 音韵美 意境美 思想美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古代诗文选读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中推荐了古代诗文学习篇目共计50篇,其中古代诗词30首,文言文20篇,进一步强调了传统经典文化作品的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读文字,去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带领学生深挖内涵,知人论世,感悟古诗文中蕴含的古人思想魅力。
一.反复吟诵,品读文字,感受音韵美
古诗文作为我过古代主要文体形式,具有自身的文字结构逻辑,通过反复吟诵,把握古诗文的格律,体会出它特殊的节奏感,韵律感,感受其中的音韵美。吟诵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方法,一是浅吟低唱和大声朗读两个部分。浅吟低唱适合自我品味作品,既可在初期疏通文字,也可让大家在熟悉的基础上,配上适合的音乐去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律之美。二是大声朗诵适合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主要是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作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更好的传递出文本的音韵美。
1.注重平仄,在吟唱中体会节奏美。古诗词讲究韵律,注重平仄押韵,可读可唱,有些本生就是歌词,具有音乐的美感。《诗经》中的音韵来自于民间的传统曲艺文化,曲调简洁明了,亲切生动,便于记忆和传唱。《诗经·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反复用到双声叠韵的艺术技巧,其中既有对仗整齐的音节,又带有略微的变化调动,让一首诗一唱三叹循环往复悠扬婉转如少女情怀。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逐渐去把握其中韵脚和节奏的规律与变化,感受独特的音韵美。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了三句七组十四个叠音字,这些叠音字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如泣如诉,形成吞声饮泣的音乐效果。整个音调从低到高,由高而下,再从低到,由高而下,声音越来越低,音节越拉越长,使人有窒息的感觉。在引导学生吟诵时,可让学生结合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用符号对七组叠音词进行标注,在慢慢去感受这些词具有的音韵效果,吟诵出词人“空虚”“寂寞”“凄凉”“悲伤”的情绪。
2.模仿体会,在描摹中体会音律美。体会文言文中的音韵美,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与音律相关的拟声词,模仿体会。如《庖丁解牛》中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通过一系列拟声词的使用,展示了一幅美脱俗的音乐舞蹈画面,肢体接触的声音,刀刃插入的声音,皮骨相离的声音,与舞乐的节拍相合,浑然一体。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让学生区分不同的音响,并将响声与乐曲中的旋律联系起来,可低吟模仿,再将音乐声与舞蹈的律动联系起来,进一步去感受舞乐的节拍和天人和谐的音韵之美。另外,文言文中常常会使用到对偶、排比等手法,这些句式工整,结构严密,大声诵读,可让学生去感受其由弱至强,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延绵回旋、酣畅淋漓的美。如《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形象生动的比喻,整齐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如同渐渐的进入乐章一个高潮。伴随这样的乐章,一位严谨的、踏实的,循循善诱的老师宛然出现在眼前,苦口婆心的向人讲解学习之道。
二.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感知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形象中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審美境界,是古诗文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引导学生去体会意境美,可采取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去感知。“意境”引起人的美感,一是在于其中生动的形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文中生动的形象(意象),抓住具体形象的特征,想象出美好的画面,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氛围。二是体会作者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总是融合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将勾勒出的美好画面再添上情的色彩,感知诗文中表达的意境美。
1.抓意象,感知自然和谐之美。古诗词中处处是物,处处绘景,处处抒情,字里行间的景物,无不表达着作者的情绪和情感。《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展现出宁静、隽永、寥廓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欣赏这首诗的意境之美。首先抓住意象的特征,营造诗画的氛围,读题目,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五种事物的特征,将五种事物的特征汇聚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汇聚而成的良辰美景图,初步感知诗中营造的环境美。再读全诗,想象和联想由景-理-情依次展开,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感知意境的美。读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寻找出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这些具体意象,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想象作者勾勒出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卷,体会感受江潮浩瀚无垠,气势宏之美,月光闪耀,恬静空幽之美,将学生带入到纯美的世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导学生跟随诗人的遐思冥想,走进浩瀚宇宙去一探人生的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对人生短暂的伤感,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自然之美景转入人生画面,引出离愁别恨,让白云,青枫浦等景象,表达出诗人的离愁,最后八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落花摇情满江树。”落花、流水、残月中寄托的怅然与愁思更如春潮一发不可收。
2.建链接,感知情景交融之美。《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矛盾对比,抒发亡国后的人生顿悟与悲哀。引导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构建起情与景的链接,感知情景交融之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的美好情景与亡国之君的悲苦悔恨心情相融合,景与情形成巨大反差的美。引导学生将美好景物的特征與苦闷心情进行对比,注重对两者反差的体会和理解,进而去把握词人要表达的意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四句进一步将景物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昔日美好事物与现今沦为阶下之囚的耻辱相结合,进一步抒发出亡国之君蕴藏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千古名句凝练全篇,将一江奔腾不息的春水画面与词人一发不可收拾的悲愁相链接,体会词人无穷无尽,如汪洋恣意倾泻的愁绪。
3.品细节,感知情真意切之美。文言文中的意境,亦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品味细节,感知情真意切之美。《项脊轩志》是一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浓亲情的文章,通过对书斋项脊轩的描述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对三位亲人的深沉怀念。第一部分让学生去抓住修葺后的环境之美,体会作者自得其乐的愉悦心情。第二、三部分写因分家后又遭火灾而变得杂乱不堪,同时又在其中回顾了母亲与祖母的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恻之情。补记中又描绘了书斋的变化,将夫妻生活中的情趣寄寓于书斋之中,传达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面是在说枇杷树,一棵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伞一样的枇杷树如在眼前,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这棵树对于作者的意义,看树时的心境,枇杷树如今枇杷树亭亭如盖,而爱妻却已长眠于地下,睹物思人,思念如丝如缕,怅然若失,字里行间中对爱人的一往情深怎不叫人动容。
三.深挖内涵,知人论世,感悟思想美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关键还在于涵养学生的性情,在于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领和唤醒,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古诗文既是语言文字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智慧。让学生去体会古诗文中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中蕴涵的思想美,一是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通过制作小海报,小演讲、小剧场等活动,让学生对时代背景,历史事件,风俗文化,人物经历等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进一步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行为。二是拓展学习和实践,通过阅读原文,对比学习,知识拼图等活动,让学生拓展思路,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感悟思想内涵之美,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1.读古人,感受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又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参差灵活的体裁,寓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国殇》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全诗康概悲壮,荡气回肠。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将历史背景与诗人的境遇结合起来体悟,一方面体会诗人对阵亡士卒的哀思和礼赞,感受将士们刚强意志,英勇无畏的美。另一方面要体会诗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体会诗人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之美。王维经历了唐开元盛世的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跌宕的人生经历铸成了他诗意哲学人生,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中。
时势造英雄,辛弃疾是在哪个特殊年代造就出来的英雄,他是官员将领也是豪放派词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下的作品。引导学生赏析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本身的经历,去体会词人不可动摇的统一祖国山河的信念,词中所寄寓的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旺、民族命运的的关切、忧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时代的映照,词人脑海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与自己目前的遭遇恰好形成反差,表达出词人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的爱国情怀。
2.学历史,感受弘毅高远的人格魅力。通过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者家。《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的作品,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半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用自然来展现人格和社会的美。引导学生赏析时,要让学生将作者此时的境遇和与当时的时政进行联系,体会作者淡薄官场争斗,情志高雅的人格魅力。从诗人从容自然,层次分明,恬静淡雅的自然之美中,去体会诗人理想中的豁达淡然的人格美和安定平和的社会美。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曾被誉为“古今绝唱”,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引导学生欣赏此词时,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乌台诗案”有一定的了解,为赏析奠定基础。此词是他被贬后,谪居黄州时所写,心中无限愁苦无从诉说,即便如此仍挡不住苏轼的壮志豪情。让学生从对月夜奖赏壮美景色的描绘中,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中去感受作者的心胸旷达和壮志豪情。即使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任旧关注历史,关注国家兴衰,不失英雄本色。
3.启哲思,感悟旷达洒脱的人生智慧。哲学智慧是在古诗文中能够欣赏到的另一种耐人求索的美。在读古人,学历史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去领悟古代文人深藏在文章之中的人生智慧之美。《游褒禅山记》以游记的内容为喻,因事说理,以小见大,阐述人生哲理,将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思辨思维的美。文中“于是余有叹焉……”一段写未能深入洞后产生的感想和体会,先说古人之得在于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有探索精神。再从“志、力、物”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说,此时可引导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历来体会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用证伪的方式来体会作者思辨的美。先是一层一层的分析,只有具备志、力、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阐述逻辑清晰,而这仅仅是一方面,紧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说,即使达到了这三方面的条件,也还是有可能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可以替作者提问,那是不是就不做了呢?当然不是,作者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是一个多么智慧的人生哲学,尽力而不悔亦,尽力而不至亦无悔也。
古代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承,通过古诗文鉴赏,让学生在品味作品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思想美、意境美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提升审美素养,涵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教材〔2020〕2号)
[2]杜长明.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04):38-41
[3]汪禹池.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提升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0(12): 19-22
[4]冉孟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9(12):38-40
[5]张旭,韦冬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学习新探[J].语文建设,2018(02):4-8
[6]明佳丽.浅谈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J].语文建设,2012(04):7-8
基金项目:1.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五美融合”的中职学校美育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编号:ZZ222085)项目阶段成果之一;2.本文系重庆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职业学校‘五美融合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22YG10442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