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表达欲

2023-05-26何绿梅

关键词:稻子环节孩子

何绿梅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表达欲,并将语言变为充满创造力的文字呢?教师要带学生走出课堂,去大自然中畅游一番,参加田野主题的“连环式”实践,感受活动后激情四溢、畅所欲言的欢乐。还要让学生在剧本表演、采访辩论中,获得充分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用独特而美妙的体验将内心的创意之烛点燃,从而迈向“自主自发”的写作境界。

一、挣脱“模式束缚”——在“思维爆发”中激发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的智力需求被局限于课堂的话,他们对上课就不会感兴趣。因为课堂中所能发挥的创新能力是极其微小的,教师要带孩子走出课堂,去大自然中切实地畅游一番,通过静心对视——思维爆发这一过程,才能将孩子内心深处的创新点“引诱 ”出来,再要求其用“才情洋溢”的文字表达出来就不是难题了。

1.以小见大,产生“悦心悦意”的写作思路

部编教材三上《花的学校》是一篇极具想象力的美文,如何让孩子们将“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后面的画面描述得诗情画意呢?我在课前带着孩子来到校园的操场上,与风儿、花叶“对视”。

首先,让孩子闭上眼睛,听风的声音。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风吹过花丛发出的‘沙沙声。”我顺势引导:“那是风姑娘在……”学生立马接:“风姑娘在和小草说悄悄话”。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风在空中打转的‘呼呼声。”我就适时提示:“那是风姑娘掀起……”学生接着说:“风姑娘掀起裙摆跳起了转转舞。”在学生闭目感受风儿的美妙声音,脑中可以自然形成独特的风儿活动小场面,他们和风进入了自己营造的“小乐园”。这一环节是将孩子的心房“松绑”——在放松的室外,凝神静听自然带来的妙趣。

接着,让孩子沿着操场,看周边的花儿和树叶,描述看到的精彩“画面”。来到花圃旁,看花圃中游荡的小虫。一学生说:“蚂蚁在花圃里爬来爬去。”另一学生改编:“蚂蚁来了,它们问花儿小朋友留下的糖果在哪里?”这一环节学生继续拓展创编,让想象更开阔。

最后,回归课堂小练笔,此时他们化身“想象花瓣”,与清风同游、与蝴蝶共舞,一改往日“思维寂寥”的现象,能将在操场所听、所见都描述得绘声绘色。 经过上面的“连环式”感知,学生的文字让人读来眼前一亮,不再空洞无趣。

这次校园小游,初步让学生的双眼得到了“放松”——在校园操场的“小物世界”中,体悟其中的“大趣味”,撷取写作的“灵感种子”。这种以小见大的体验式写作训练,减轻了孩子的写作畏惧感,解开了蒙住孩子双眼的“传统纱布”,让孩子有了“悦心悦意”的写作思路。

2.以趣润情,发动“虚实结合”的思维风暴

三年级上第二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秋”,适合孩子描述自己最喜欢的秋景图。我让孩子抓住秋叶、贴近秋雨、聆听秋声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在心中描绘独特的“秋意美图”。

第一环节,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之前,我布置了“巧制树叶画”的周末小任务,让孩子将不同形状的树叶拼凑起来,在小作课上编趣味小故事,这既让孩子在动手制作中解放了头脑,也通过编故事将静态之叶化为活的秋画,让头脑中的创造波浪产生波动。

第二环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我让孩子在下雨的午后,在雨中漫步,感受雨点落在手掌的力量、观察花草被淋湿后的变化。同学们写道:“雨丝是轻柔的,在我的手掌不敢停留太久,化身魔术师去旅游了。”“第一站,来到草地,雨点竟然让小草长高了,它要带小草一起去翱翔……”这一训练是在实景中,让孩子的思绪跟着雨点旅行,并将体悟转化为奇妙的文字。

第三环节,仿写《听听,秋的声音》,引导学生在这一周内,听落叶在风中说什么、秋雨和花草聊些什么、鸟儿在枝头开什么会……加上前两次趣味体验后,孩子们将“秋意美图”的零碎文段进行整理和润色,形成了仿写佳作。平时不乐意写作的学生写:秋雨最调皮,一刻也停不下来。它跳到鄉村屋檐的瓦片上,与屋顶合唱一首欢快的流行乐曲;它落到学校松树的枝头上,和松叶欣赏孩童的天真背影……学生的灵感源源不断,将往日的机械式表达转为放胆式描写。

在“连环式”活动体验中,孩子们摆脱了面对写作“避而远之”的心理,在极具趣味的情境中,将眼前秋景的“实美”与头脑风暴中的“虚美”结合起来,思如泉涌,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二、鼓励“双向输送”——在“多元实践”中迸发激情

CAF思维法(Consider ALL Factors)要求思考者在考虑某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与之有关的所有因素,从而避免遗漏关键因素。我觉得,作文过程中也是要尽可能将身边的多元元素提炼出来,并在“多元实践”中有所感悟,才能形成丰满活力的“灵感脉络”。经过上一阶段的初步体验,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在后面两个月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元田野”的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亲近庄稼——动手秋收的“连环实践”,期待孩子们能将内心活泉般的激情迸发出来,感受到活动后激情四溢、畅所欲言的欢乐。

1.触碰植物,动手中有感而发

学习完《金色的草地》,孩子们对植物的变化十分感兴趣,我借机组织孩子来到学校旁边的田野,细细观察秋天庄稼的状态,与庄稼建立的友情,为写作的创意之门按下第一次门铃。

在稻田中,孩子们掂一掂稻穗,对稻子成熟有了具体的认知。我有意识地引导:“这稻子的叶子怎么不是完全金灿灿的呢?”学生马上放眼看去,又拨开稻叶凝视,还轻捏稻穗,说:“还没熟透呢,等到米粒要蹦出来的时候,稻田就是金色的海洋了!”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心中的创造念头一跃而出。

在红薯地里,密密麻麻的茎叶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看到农民伯伯蹲着摸茎蔓,又翻着泥土,带着疑问对农民进行了采访,在记录本上记下:红薯对水分有高要求,茎蔓缺水意味着差不多可以收获了。一学生还特意标注了内心想法:红薯弟弟此时一定很激动,等不及就要出来炫耀自己的身材!这就是采访带来的真情实感,为后续写作打开了新思路。

回归课堂,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讨论:庄稼会开个怎样的“联欢会”呢?讨论结束,进行想象创作:描写庄稼的对话,这样孩子们再也不会“无话可写”了。印象深刻的是:稻子是田野的资深骨干,弯着腰:“大伙儿预测一下今年收成第一名是谁啊?”“必然是您呀,稻子大哥!”红薯老弟边说边试图钻出地面,失败了,只能祈祷农民伯伯快来把它们拉出泥土。这看似普通的对话,很轻易地带给读者“妙语”之感,较之以往一板一眼的文字,简直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这自然也是实地体验后的收获。

猜你喜欢

稻子环节孩子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稻子黄了
稻子熟了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