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作文观”下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05-26陈筱静

关键词:作文活动教师

陈筱静

“大作文观”建立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上,突破了学科、学校、作文课堂的狭小空间。“大作文观”的教学过程展现了学习的本质特点和一般过程,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融合在一起,将作文能力生长点分散在整个学习活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大作文观”的特点是什么,并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全面提升写作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指向课程标准,谈“大作文”的教学特点

1.开放性,拓展切入视角

“大作文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一个活的结构和开放的系统,教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切入视角,并引导他们将作文当桥梁,连接各个学科,追求写作和生活的关系。这样的写作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多元化的切入视角。如以跨学科学习为例,学生可以联结历史学科,探究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展;联结政治学科,思考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学科结合,赏析书画作品中的传统节日等。为了让写作活动具有开放性,教师还要让学生链接生活,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如可以制作粽子、汤圆,说说感受,可以参与到猜灯谜、划龙舟等民俗活动中,谈谈体验等。这样就让学生找到了独特的切入视角,让写作课堂体现出开放性。

写作教学并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利,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写作,明白写作并不神秘,它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学生就能找到更具有生活性的写作视角。

2.自由性,启迪个性创意

自由性也是“大作文观”的特点之一,这体现在内容表达的自由、语言运用的自由、文章形式的自由等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掌握更多写作技巧,如果教师设置过多要求,会让他们丧失写作积极性,所以要鼓励他们大胆写出创意。

教师要在学生自由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点化,让他们自主掌握写作技巧,体现出个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

3.真美性,落实立德树人

在作文课堂中要体现真美性,“求真”指的是要让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展现真实的生活状态,“求美”指的是要写出积极健康的内容,展现追求真理的品德。由此可见,“大作文观”要体现出立德树人的要求,塑造学生的完美品格。

以“那次玩得真高兴”为主题写作时,教师可以从“真、美”这两个角度入手加以引导。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思想的拔高,写了帮助奶奶做家务的过程,教師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你真的参与了这样的活动吗?如何将‘帮助他人和‘玩结合起来呢?你在作文中突出展现‘高兴了吗?”这些问题让学生反思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作品不够“真”。有的学生写了和家人去游乐场玩的情节,很真实,但是在作品中加入了“有钱才能玩得更尽兴”“游乐场不适合穷人玩”等错误的观点,教师要加以引导,纠正这种想法。

“大作文观”认为要让学生塑造美、展现美,追求自然、真实、高尚的美,但是要抛弃庸俗、不健康、低级趣味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善恶美丑,去伪存真,写出真善美的文章。

二、基于角色定位,谈“大作文”的教学途径

1.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是学生写作的引导者,而学生要体现出自主性。在“大作文观”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角色定位,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观察是了解客观事物、获取信息的窗口,也是思维的客观依据,而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要写好作文,自然要提升观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如以“我的植物朋友”为主题写作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主体”的角色定位,参与到自主观察的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找到不同的观察切入点。教师则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扰的时候,加以引导。如有学生想要写竹子,认为竹子有很好的象征意义,自己很喜欢坚韧不拔的竹子。但是他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才能写出竹子的特性。教师此时就要加以引导,让他运用“调整观察方法,借鉴写作技巧”的方法,辅助创作。在“调整观察方法”中,学生要先整体观察,把握住竹子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枝干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其次,要把握住竹子的细部,可以对比分析,看看不同种类的竹子有什么特点。在“借鉴写作技巧”时,教师让学生借鉴《荷花》等课文,模仿其中的写作方法。

如果学生能观察得更细致、全面,表达就能更真实,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挖掘事物的典型特征,找出它们和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学生要成为观察活动的主体,找到独特的观察视角,从不起眼的地方入手,逐步提升观察能力。

2.互动共写,碰撞思维火花

陶行知认为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时,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笔,跟学生写相同的题目,则能帮助学生,加快其进步。教师可以担任“引路人”的角色,创作“下水”作文,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在互动共写的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很好的榜样,让抽象的说教变成了具体形象的指导。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学生也能更好地领悟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并自主创作。

3.融合网络,延伸时间空间

“大作文观”要体现信息的共融性和交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写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搜索更多的创作素材,还可以组织网络作文大赛,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写作资料,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可以将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在创作“国宝大熊猫”的时候,学生表示自己虽然见过大熊猫,但是印象不够深刻,也没有什么写作素材。教师要体现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不要直接教授他们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和大熊猫有关的资料,并在网络互动中讨论,说说有哪些值得写的素材。如有学生从图片视频入手,看到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姿态,并将视频上传网络,和同学互动,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动词、形容词,写出这种状态。他们讨论运用“毛茸茸、黑白相间的肉球”等词句展现熊猫的形象。还有的学生了解到熊猫如何从濒危动物变成易危动物,认为可以从“保护动物”的视角入手写大熊猫,这样也能和题目中“国宝”一词呼应。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适当推荐阅读资料,组织其互动讨论,让他们围绕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进行深度沟通。

教育家顾黄初认为不要总是将思想封闭在教室中,而要让思想面向广阔的生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通过网络互动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资料,丰富信息存储。

三、聚焦核心素养,谈“大作文”的教学策略

1.鉴赏经典文本,提升语言能力

“大作文观”体现出了和生活的融合,和各个学科的融合,教师要结合这一点设计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鉴赏经典文本的活动中,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从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积极展开整本书阅读,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作品,并展开读写互动,进而提升语言能力。

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后,可以开展仿写、扩写、补写、续写等活动,这样能让他们更深入地解读作品,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写评价赏析类文章,这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核心素养,提升思维能力。

2.整合艺术学科,提升审美境界

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学习,也是“大作文观”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通过创造美的情境、搜索美的写作素材、升华文字之美等方式,学生能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水平。

以“××即景”为主题写作时,教师可以整合艺术学科,创设唯美的赏析情境。在“创设美的情境”环节,教师可以展示和景物有关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回忆看过的美景,体会其特点是什么。如有学生认为《层峦秋霁图》展现了如梦似幻的秋日场景,符合自己心中对秋天的理解,希望能参考这幅画作,寫出相应的文字。在“搜索美的写作素材”环节,学生可以参加小组合作活动,可以用摄影、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看到的美景记录下来,还可以用诗歌等简短的文字记录下当时的场景。如有学生拍摄了落日的场景,并写下了文字:“落日好像一个勇士一样,哪怕拼杀得浑身是血,也不愿意沉沦下去。”在“升华文字之美”环节,学生要结合自己创作的文字进行自评和互评,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师再次将艺术学科融入进去,加以引导,如提醒学生结合绘画思考:“在中国画中不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着重体现意境,你认为是否能将这种想法用于创作中?”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要创设美的写作情境,让他们思考如何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美,在文字修改中让作文升格。

3.参加社会实践,深化文化意识

“大作文观”认为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是写作的综合训练,而社会实践则能帮助学生收获各种写作素材,深化思想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和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收集素材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等文章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文化挖掘”环节,学生分小组活动参与实践活动。如有的小组以“江南园林”为探究对象,他们不仅欣赏了江南园林的美景,更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少文化信息,展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中国人认为人类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要融入大自然,不能破坏大自然。在“文化创写”环节,学生要结合社会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写下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如有学生围绕“如何将传统园林和现代都市结合在一起,消除彼此的隔膜感”这个主题入手分析,整合了调查资料,分列了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要采用中西合璧的方法,让东西方的美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挖掘了隐藏在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传统文化,将自己的思考写入作文中,文章的内容更深刻,也能摆脱套路化,写出了真切感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写作教学体现综合性、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将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助力学生提升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辨析能力,以语言为工具展开社会交际活动,这样能促使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水平,提升文化修养,进而获得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作文活动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