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化形式 关注沟通

2023-05-26周坚强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沟通高效课堂教学

周坚强

[摘  要] 建构有序、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追求。教师应以“三个理解”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践,以此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沟通;有序;高效

新课改实施至今,诸多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如“先学后教”“三三六”“三导四环”等理念和模式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新模式坚持“以学为本”,重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些理念和模式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性格特征、基础储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搞“一刀切”,那么新模式势必会像传统课堂的一样的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进而弥补教学中的遗憾,让“教”变得更有效,让“学”变得更积极。此外,教师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进而使“教”变得更有价值、更高效。

一、应淡化模式,关注效果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当下数学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激发,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比如,具一定代表性的“先学后教”理念,要求以学生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学起来,在课前就让学生结合教材将大部分教学内容掌握,不仅为课堂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进行“精讲精练”,而且使“教”更有针对性,“学”更有方向感。

但是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如果盲目地引导学生自学很有可能会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不适,从而逐渐转变为课堂的旁观者,这显然有悖教育的初衷。为此,教师在实施新模式、新理念时要着眼于课堂,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问题的层次和难度,让那些“慢热型”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为实现全员进步的目标添砖加瓦。

案例1  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虽然是新知识,但是小学生对这些基本的图形已有初步的认识,为此在本节课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前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导学单,内容如下: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例题;

2. 想一想、画一画,看看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圆;

3. 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知识,遇到了哪些问题,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得全、写得最清楚;

4. 请各小组交流一下研究成果,并请组长做好总结。

课中活动:

教师让各组代表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板演,同时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适时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实施“以学定教”,继续执行“以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片段:

师:用字母表示圆的各部分是我们以后应用圆时会经常用到的,参考你们的自学笔记说一说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现在我们用接龙的方式来展示——在圆中、圆心用什么表示?

生1: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什么表示?

生2: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什么表示?

……

通过问答接龙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师: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生3:半径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里面的“圆上”是什么意思?

生4(边画边说):画圆时,不动的这个点是圆心,另外一端的点就是圆上的点,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师:说得很好,听明白了吗?

生(齐声答):明白了。

接下来教师结合学生自学内容给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练习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练习时错误百出。

回顾以上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教学理念与当前“以生为主”相吻合,但是从练习反馈来看并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表面上看圆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其中涉及的概念很多,如果在教学中单凭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难以将相关知识点学懂吃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入一些实验活动,并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细致的引导和点拨,这样可以让学生明晰操作的目的,掌握好新知价值和意义,从而在“教”与“学”相互促进下,让学生将知识真正学懂吃透。其实在教学中不必死板地应用某种教学形式,应该重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变得更加自然,使“学”变得更加具体、深刻,从而使教学更有效。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个体认知的建构过程,其并不能靠教师的“强灌”来达成。因此,教师在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时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使学生个体的认知趋于系统和完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知晓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建构还是全新的学习,以便于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案例2  认识线段

线段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但是在學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师:大家看看我手里这个是什么?(教师展示毛线)

生(齐声答):毛线。

师:现在大家观察一下,它是直的还是弯的呢?(教师拿起毛线的一端让学生观察)

生齐声答:弯的。

师:确实是弯的,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它变成直的呢?

生1(抢答):拉紧另外一端。

师:那么请你来和老师一起演示一下。(生1拿起毛线的另外一端向下拉,此时毛线变直了)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根线,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教师与生1拉直后让学生观察)

生2:这根线有两头。

生3:这根线是直的。

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学生“动手做”“用眼看”总结归纳出来了,此时教师给出概念就变得顺理成章。概念给出后,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操作观察。

师:刚刚生1是向下拉将毛线拉直的,想一想如果向其他方向拉是否也能拉直呢?(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演示)

生(齐声答):可以拉直。

师:很好,看来拉直与方向无关。

师:如果将这根毛线剪短后再拉直,它还是不是线段呢?

生4:还是线段。

师: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生4:剪短后的毛线还是有两个端点,而且依然是直的。

师: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可以吗?

通过这样实验、观察、抽象的过程,深化了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选取了学生都熟悉的“毛线”作为教学工具,通过对其拉、剪等操作让学生在变换中感知概念,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受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培养抽象概况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三、好设计与好组织并进

好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这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学中,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的一个问题、一个评价往往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使“学”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案例3  轴对称图形

师:仔细观察图1,结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说一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能画出它的所有对称轴吗?(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生1:第1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3条对称轴。

生2:第2个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4条对称轴。

生3:第3个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5条对称轴。

生4:第4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4: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们知道,若图形为轴对称图形,那么沿着对称轴对折后可以使图形重合,而第4个图形找不到这样的对称轴,所以它不是。

师:说得很对,不过观察第4个图形也能够发现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我们后面要学到的中心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不做过多的研究。现在请大家观察前面3个图形,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5:第1个图形是3个花瓣,它有3条对称轴;第2个图形有4个花瓣,它有4条对称轴,那么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有几个花瓣就有几条对称轴呢?

师: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是6个花瓣会有几条对称轴呢?(在学生猜想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验证,深化认知)

师:如果我们将花瓣改成图形,例如将3个花瓣改为正三角形,4个花瓣改为正方形,画一画它们会有几条对称轴呢?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实验得到与花瓣同样的规律,即该图形为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师:想一想,若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多,最后会演变成什么图形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正四边形、十六边形……)

生(齐声答):最后就变成了圆形。

师:那圆形会有多少条对称轴呢?

生6:无数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的提示和强调,巧妙地借助图形间的联系从“花瓣”过渡到了“正多边形”,最后演变成圆。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又需要学生“跳一跳”,通过“说一说”“想一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样,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好的设计和好的组织往往可以在不动声色中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四、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没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若想使课堂生机勃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渗透情感。情感的交流很微妙,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简单的评价就能传递无限的力量。要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能够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教师要学会以不同的身份融于课堂,或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挚友,或是引领课堂的智者,抑或是容易掉入陷阱的弱者等。教师通过角色转换能逐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融于课堂,将数学课堂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案例4  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小华从家跑到学校需要6分钟,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到学校同样需要6分钟,已知小华的平均速度为152米/分钟,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为248米/分钟。

生1:我明白了。(题目还没有读完,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抢答了)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1:小明家离学校比较远。

师:哦?我不太理解,你们懂吗?

生2:因为两个人的用时相同,这样谁的速度快走的距离就远。

师:我有点懂了,你们懂了吗?

生3:虽然是要比较他们的距离,但是因为他们用时相同,所以只要比较速度就可以了,这个问题不需要计算就能得到答案。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你能算出它们的距离差吗?

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得了距离差。在教学中,生1的答题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有些学生表示不解,这时教师没有给予正面的评价,而是以学生的身份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从而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过程。同时,教师以“弱者”的身份融于课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引导学生将“距离差”转化为“速度差”。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黄金期,在這个时期教师要学会角色的适度调整。当学生陷入误区时,教师要以智者的身份给予引导和点拨,引领他们成长。而当学生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和新思路涌出时,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倾听他们的见解,与他们共同成长。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学情来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而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思考动力,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总之,在教改的大潮中,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不盲目,不盲从,冷静地看待教学、看待学生、看待数学,从而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路径,使教学可以有序、高效地前行。

猜你喜欢

沟通高效课堂教学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