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镇墓兽研究

2023-05-26王玥雷茗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王玥 雷茗茹

摘 要:迄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与河西地区的墓葬中已出土一定数量的镇墓兽,前者出土的镇墓兽皆为木制,后者多为陶制。通过对比两地镇墓兽的形制、墓葬中同出的其他器物以及墓葬形制分析得出,魏晋十六国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木制镇墓兽及其随葬习俗,可能是从河西一带传入的。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河西地区;镇墓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37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的随葬物品,多见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一般被认为用于驱邪镇恶、保护亡灵。在新疆,属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以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的规模最大,随葬品也最为精美,出土了大量各种质地的俑像。这些俑像中,有镇墓兽20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镇墓兽有8件。在河西地区,属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已发掘超千座,出土镇墓兽约11件,一些墓葬壁画上也有镇墓兽的形象。这两处墓地在空间上接近,在时段上有重合,而且两地的人群间有文化往来的深厚历史背景。故以这两处墓地出土的镇墓兽做研究,既具备较好的资料基础,也具有可供比较的学理。

1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的镇墓兽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群,出土的镇墓兽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8件,均为木制,可分为躯体和四肢两个部分,多为组装而成,表面雕刻痕迹较明显,常饰红、黑二色,整体上刀法粗犷、造型简单(表1)。

出有以上8件镇墓兽的墓葬中还同出有其他随葬品,通过比较镇墓兽与其他随葬品在出土位置和形制上的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获悉该件镇墓兽在其出土墓葬中的性质和作用,同时也便于对这几座墓葬中墓主生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获得整体性的了解。

首先在出土位置方面,有明确位置信息的镇墓兽有3件,除06TAM603被扰动,可能其中的镇墓兽不在原始位置外,另外2件镇墓兽皆出土于墓门附近,在相对位置和摆放方式上,与同出的俑像的联系更为紧密。说明镇墓兽的性质与俑像相近,与生活用具相区别,确有守卫墓门、驱邪镇恶、保护亡灵的意味,也与学界多年来对镇墓兽的研究成果相吻合。其次在器物形制方面,8座墓葬中的随葬品以木制最多,其次是陶制,兼有很少的金属制品、丝织品和纸制品,镇墓兽则全部为木制。64TAM13、64TAM28、66TAM53、66TAM65中出土有较多陶器,在数量上大致与木器呈1∶1,陶器皆为生活用具或俑像。生活用具基本为实用器,俑像基本为明器。另外4座墓葬中陶器较少,大部分是木器。器型则以盘、勺最为普遍。说明魏晋十六国时期,以阿斯塔那这8座墓葬的墓主为例,他們生前使用的生活用具以木制为主,但陶制和木制器物等量使用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与吐鲁番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和手工业情况相符。而盘和勺是他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代表着特色的饮食和生活习俗。同时,很多墓主还陪葬有铜钱、金银饰品或衣物疏等,说明他们生前的经济水平较高。

分析完墓葬中与镇墓兽同出的其他器物后,还可进一步观察这8件镇墓兽所在墓葬的形制。8座墓葬皆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室平面呈矩形。在保存较完好的墓葬中,可看出应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的合葬墓。在葬式上,若排除掉被扰动的墓葬,墓主多为仰身直肢或侧身屈肢葬。可见魏晋十六国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墓葬具有大体相同的墓葬形制,镇墓兽的差异与所在墓葬的形制没有明显关联。

2 河西地区墓葬的镇墓兽

至于河西地区,迄今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已出土镇墓兽约11件,一些墓葬的壁画或画像砖上也有镇墓兽的形象。镇墓兽有铜制、陶制、木制、砖雕、土坯雕及壁画形象,共六种表现形式。形象则可分为有角和无角这两种,有角镇墓兽多在头和尾处做了留孔插嵌处理,部分还在身躯绘有鳞甲,少数无角镇墓兽由身躯和四肢组合而成。表面饰红、黑二彩,或单饰红彩。出土位置上,则多位于前室或近墓门处(表2)。可知,相比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河西地区墓葬出土镇墓兽的类型更为多样,造型刻画也更细腻,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发展面貌。同时,两地间的镇墓兽也有明显的联系,如河西地区墓葬出土的部分木刻无角镇墓兽在形制和制作工艺上便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的镇墓兽相似。

在出有11件镇墓兽的墓葬中,也伴随了大量其他随葬品,下文同样从出土位置和器物形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出土位置方面,除M7的镇墓兽位于中室外,其余镇墓兽皆位于前室或近墓门处,常与动物或人物俑像有紧密的位置关系,并与陶制的生活用具也比较接近。其次在器物形制方面,11座墓葬中的随葬品以陶制最多,其次是金属和木制品,仅M4和M2的木制器物占比高些。这些墓葬中金属制品的占比明显高于阿斯塔那,而且金属制品除铜钱、装饰品和工具外,还有生活用具,如饮食器、镜子等。器型以陶罐最为普遍,常与陶壶同出。部分墓葬还出有陶仓、陶井、陶灶,是东汉时期典型中原文化的延续。说明在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镇墓兽与动物和人物俑像的性质相近,在多室墓中,常与陶制生活用具一并摆放在前室。这些墓葬中墓主生前的经济水平好于前文阿斯塔那所提及的墓主,陶罐和陶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而阿斯塔那以盘和勺为主,体现出两地饮食内容的差异。

另外,两地墓葬中的随葬品虽都表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特点,但也呈现出细微的差异。如:河西地区除上文提及的随葬品之外,还见镜子、砚台和斗瓶,动物俑像中还有猪和鸡,阿斯塔那则见纸鞋和丝织品,动物俑像大多是马和牛。结合陶仓、陶井和陶灶的出土情况,说明河西地区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基本延续了东汉时期的中原文化,没有因为战争和政权迭代而发生文化面貌的突变。阿斯塔那位于吐鲁番市,8座墓葬中所体现的中原文化还带有一定的“地域偏好”。即:阿斯塔那的随葬品所表现出的中原文化,可能是经过“取舍”后的结果。

接下来补充墓葬形制方面的信息:M220、M305、M343、M4、M72为土洞墓,除M4为单室外,另外4座都为多室,或带壁龛,M220、M305、M343有长斜坡墓道。M18、M7、M11、M12、M13、M2皆为多室砖墓,M12、M13为画像砖墓,壁面有镇墓兽的形象。11座墓葬多为合葬墓、仰身直肢葬、东南—西北走向,仅M305在埋葬时分为了上、下两层。可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墓葬形制多样,大多为多室墓,有土洞和砖构两种形式。镇墓兽的形制与所在墓葬的形制有一定关联,以M4为代表,体现出身躯和四肢组合而成的木制无角镇墓兽常出于土洞墓,独角镇墓兽则常见于多室砖构墓,而多室砖构墓又是东汉时期广泛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墓葬形制。

3 结语

统观魏晋十六国时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与河西地区出土镇墓兽的形制、墓葬中同出的其他器物以及墓葬形制,河西地区甘肃高台骆驼城的M4与阿斯塔那出有鎮墓兽的墓葬相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皆为单室土洞墓,出有身躯和四肢组合而成的木制无角镇墓兽,同出的器物以木制为主,陶器较少。而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也高于阿斯塔那。

魏晋十六国时期,传统手工业发生重要变革,瓷器、金银器在手工业门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社会分裂导致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出现相应变化。当是时,政权分裂、瓷器原料的地域分布也不均匀,便形成了瓷器盛行于南部地区,北方人家惯用陶器的现象③。河西地区作为北部中原的西方“咽喉”,长期浸润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之下,11座墓葬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品的形制,是东汉时期典型中原文化的延续,没有因为战争和政权迭代而发生文化面貌的突变。如张松林在《中国古代镇墓神物》中分析了魏晋时期的镇墓兽是东汉时期独角兽形象的演变与发展,与中原汉文化有密切的联系④,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所以这11座墓葬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应是在北部中原地区的影响下形成的。

从公元前2千纪到汉晋时期,自小河墓地、洋海墓地到山普拉墓地、尼雅遗址等,新疆的考古资料中普遍存在大量木器。其中固然会受到埋藏环境的作用,但依然与同时期以陶器为主要面貌的中原文化差别明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镇墓兽皆为木制,河西地区却材质多样,或也与木制品在新疆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有关。

迄今,学界对于镇墓兽的分期、发展和演变等问题的研究已比较详尽⑤。镇墓兽最早见于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中,是楚文化典型的丧葬用器⑥,之后在全国逐渐发展开来。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发展,从镇墓兽的角度已形成兼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序列。所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木制镇墓兽及其随葬习俗,可能是从河西一带传入的。木制镇墓兽的背后既体现出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体现出新疆当地的地域性特点。

注释

①李征.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J].文物,1973(10):7-27,8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1972(1):8-29;李肖,张永兵.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408、409号墓[J].考古,2006(12):3-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部,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阿斯塔那文物管理所.2006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发掘简报[J].吐鲁番学研究,2007(1):7-27.

②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酒泉下河清第1号墓和第18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59(10):71-77;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吴礽骧.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J].文物,1979(6):1-17,97-99;宋子华,高凤山,杨会福,等.嘉峪关新城十二、十三号画像砖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2(8):7-1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阳,张珑.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吴荭.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J].考古,2003(6):524-531;赵吴成,周广济.甘肃酒泉孙家石滩魏晋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5(5):29-35,98-101;张俊民,王永安,杨俊.甘肃敦煌佛爷庙湾墓群2014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9(9):4-24.

③韦正.魏晋南北朝考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57.

④⑤张松林.中国古代镇墓神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⑥黄莹.早期镇墓兽研究[J].史学月刊,2018(11):5-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