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大足石刻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窟的历史和价值

2023-05-26郑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价值

郑宇

摘 要:大足石刻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窟造像不拘一格。在对三处重要石窟造像進行大致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的相关价值。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兴于晚唐景福元年,鼎盛于两宋,断于宋末,明初复苏直到晚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宝顶山石窟为密宗造像的优秀代表,北山石窟是晚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佳作,南山石窟是宋初宗教摩崖石窟的精品,对宗教艺术研究有极大价值,三处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31

0 前言

大足石刻地处重庆市大足区,是大足区所有石刻造型的总称,且达到文物保护级别的造像达5万多尊。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窟最独具特色,三处石窟题材内容主要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其余包含佛道合一、佛道儒合一等,在石窟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以及雕刻工艺上都展现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的石窟群中独树一帜。三处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为宝顶山石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处,内容丰富,雕刻精巧,以佛法为主题,由大、小佛湾组成,是中国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北山石窟以密宗造像为主,造型整体风格典雅精美,极具时代特征,表现出晚唐到两宋整个阶段中石窟艺术风格的演变顺序,被称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南山石窟的主要雕刻题材为道教造像,为目前道教神系中最完善的道教造像群,也是南宋时期石窟雕刻中工艺技巧极高的优秀珍品。

1 三处石窟的历史概况

大足石刻地处重庆市大足区,整体的建造年代历时长,开凿时已是我国石窟寺发展的晚期阶段。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晚唐的景福元年(892)到达第一个高峰,历经五代、北宋衰落,南宋时期达到高潮,后延续到明清时期,大足石刻受到各朝代的影响很大。大足石刻在中国石窟群中题材造像、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繁多,整体规模大,保存情况最完整,因此成为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更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石窟艺术最后一个高潮。

1.1 宝顶山石窟

宝顶山石窟位于大足区宝顶山,学者们结合明德元年(934)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撰《重开宝顶山石碑记》①:“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糜尚华饰,以所迁居,旧有古佛岩,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年十六,西往弥牟云游三昼。既还,命工首建寺圣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凡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建无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于智凤,莫不毕具,遭元季兵焚,一无所存……比丘之土士惠妙奉旨来主持之……”结合《曹琼碑》所记可确定其开凿年代为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为赵智凤主持,历经七十年。宝顶山石窟是中国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是一座造像近万尊,以大、小佛湾为主体在方圆2.5千米内造结界像的佛教密宗道场。此外,尚存造像龛刻经偈颂及题刻47处,碑碣16通,题刻、游记、诗词44件,培修、装绚记49件。

1.2 北山石窟

北山石窟位于北山山巅,开凿年代据北山唐刻的碑记《韦君靖碑》②曰:“在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显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回禄俸,以建浮屠。”可见北山石窟为唐代末期的昌普渝合四洲都指挥、昌州刺史韦君靖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历经五代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相继营建,共历时250多年。此碑不仅记载了北山的由来、开凿时间,也是大足石刻最早的文字记载。北山石窟主要大成时间在唐宋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保存完好。此外,北山石窟上造像龛刻铭文、碑碣、题刻、诗词、游记、培修、装绚记共计90处。

1.3 南山石窟

南山石窟是大足石刻群中的道教造像区,石岩上遍布宋代以来游人题写的碑碣和题记。南山石窟开凿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据南宋淳祐十年的碑记曰:“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③可知,在宋前大足就为道教布道胜地。开凿时间大致始于南宋绍兴年间,明清时期有部分的续补。南山石窟主要道教造像题材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真武大帝龛、龙洞等,都建造于南宋时期,其雕刻水平极其精湛,所构成的神系也最为完善。此外,南山石窟上造像镌记、题刻、碑刻、诗词、游记、培修、装绚记等一共31处。

2 历史价值

三处石窟开凿年代最早为唐末,在两宋达到高峰,宗教雕刻的大量涌现,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企图用此来巩固统治地位。结合历史文献,宋开国之后,采取一系列手段恢复社会稳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④,因此早期艺术领域得到发展,这在北山石窟中的造像中存在实证。例如,北山第245号龛,表现方式繁多,雕刻技法包含高镂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多种。其中空间布局充分展示唐代雕刻技术,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石窟艺术作品”。在北山石窟中,观音造像最为突出,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时代特征,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例如,北山第136号龛(图1),开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窟中所有造像身姿体态端庄优美,比例匀称,人物表情刻面细腻,独具特色,表现出宋时的艺术审美变化过程。造像的身姿或正或侧,或坐或立,既可独立成龛又使全窟浑然一体,雕刻细腻,形神兼备,保存完整,雕刻技法洗练娴熟,且装饰繁复精美,富有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北山石窟为研究宋代社会环境背景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宋史和中国哲学思想史提供了实物史料。

宝顶山、南山、北山石窟除了造像外,造像龛刻铭文、碑碣、题刻、游记、诗词、培修、装绚记等文字记载更是数以万计,这些文字不仅是研究大足石刻的重要资料,同样可用来证史之误、补史之缺,与其他史料相互补充。如刘子发等在北山佛湾题刻:“教试南昌毕事之三日……拉游北山(佛湾),徜徉竟日。”可见当时南宋昌州治大足,促使大足地位提升,成为潼川府的活动中心。

从史学材料中我们可见,石窟在中国的分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黄河流域的石窟大多源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在中唐就开始走向衰落。但是由于文化在两流域的差异,长江流域的石窟在中唐时走向“黄金时代”,特别在宋代,在社会背景、文化的影响下,石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时期。当我们从石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石窟在各朝代历史为何有较大差异时就会找到新的切入点。中国石窟的发展或衰落都是与特定的背景时代相关联的,黄河流域的石窟文化之所以衰落与当时唐玄宗时爆发的“安史之乱”有关,社会动乱,管理缺失,社会经济严重衰落,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战乱频繁等都会影响其发展。石窟是很好的历史证据,我们能直观地从石窟的整个发展和衰落的状态看出各个朝代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并且石窟造像作为直接的历史证据更能直接与相关的历史文献相互佐证。例如,宝顶山石窟的吹笛女(图2),高50厘米,头梳长辫,双手纤细,横持弓笛,头稍左偏,双目半瞌,正在撮口横吹,面部表情雕刻细腻,好似完全陶醉于悦耳的笛声里,神情沉静而专注,给人以美感。吹笛女和其他五身造像一道表演的乐舞场景,为了解和研究宋时杂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再者当时黄河流域社会动荡,并且统治者实行宗教政策,到了晚唐时期,五代的各国都施行了抑佛政策,这对石窟的发展更是造成了阻碍,导致石窟的衰落。而北宋时期,统治者开始对佛教进行发展、保护,社会环境和当时的经济也在一系列政策下慢慢恢复,这也为石窟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条件。当时的西南地区重视佛教的发展,所以北宋西南地区的石窟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些我们从现存的石窟文化遗址,如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中也可以可看出。

南山石窟目前总计碑刻题记28件,其中南宋理宗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详细记录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百姓社会生活状态和当时的政治历史基本情况,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着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历史价值。因此碑刻、题记等所记载的文字背后蕴藏丰富的历史价值,对研究唐末至宋明清历史都很重要。

3 石窟发展和雕刻艺术价值

宝顶山石窟造型是中国稀有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使中国密教史向后延续了近400年,大量的实物资料可用来更好地完善密宗教的历史,对其发展变化有更深刻了解。大佛湾数以千计的石窟造像题材无一重复,每个造像龛窟之间密切相连,展示出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形式上的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佛教造像框架,大气磅礴地展示出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所有造像都图文并茂,题刻的经文基本不同于藏经,多是历代藏经没有记载的藏外佛教相关文献资料,对佛教典籍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和深度研究具有重要历史、学术价值。

石窟造像重点在阐释哲理,将佛教的基本教义、道教的相关见解与理学心性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结合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取长补短,表现出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独特视角和广度。例如,宝顶山石窟的第30号龛牧牛图(图3),造像源于生活日常,更加世俗化,不難看出佛教在此时已经慢慢走向衰落,在思想上逐渐和儒家合流。

宝顶山石窟造像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作为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型。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尊崇,对世俗市井生活的渲染,使之成为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宝库,标志着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例如,宝顶山石窟第15号龛父母恩重经变相(图4)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赞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因此,造像的世俗化远远超过其所带的宗教属性,它不仅成为生动具体地表现出宋时百姓的家庭生活面貌的精湛艺术品,也是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在这几百年间冲撞、依附,发展演变为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

南山石窟三清古洞共雕刻造像421身,罗列了从“三清六御”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备道教神仙序列体系,这套体系可以证实在公元12世纪道教由早期的“三官”、老君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清晰的“三清”“六御”信仰的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该窟是最能反映出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证据,不仅题材造型最为完备系统,雕刻水平较高,是全国石窟道教造像群中的佳品,更是研究道教史、道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过程弥足珍贵的实物材料。

大足石刻考察团的团长杨家骆说过:“正当中国石刻史存亡续绝之交,其时代虽然晚于云岗、龙门,然在艺术之演进与历史之延续上观之,其价值堪称无匹。”⑤

4 学术价值

宝顶山石窟造像题材丰富多样,以佛教造像为主,古人称其“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⑥。这对于建立科学、系统的佛教石窟时空框架与演变发展谱系十分重要。此外,南宋的《唐柳本尊传》碑(图5)、明代刘畋人撰写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诗词、书法方面,如陈重的《书刻七绝一首》、豫章游和的《书律诗一首》(图6)、王德嘉的“宝顶”(图7)、曾志敏的“西竺一脉”(图8)等为研究明清时期的诗词历史和书法风格变化提供了资料。

北山石窟现存历史文字众多,书法珍品不在少数。例如:刻于公元1163—1189年的《范祖禹撰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珍品;二十二章的《古文孝经碑》被史家们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可见这些碑刻学术价值极高。再者,北山石窟造像经历数代,不同年代背景下工匠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审美在造像上完整呈现。例如,北山石窟的第9龛千手观音一铺(唐)、第273龛千手观音(五代)与第136龛(宋)中的诸多观音相比较,可见造像额面部特征、身姿形态到服装饰品等风格各异,唐代观音造像整体风格更加端庄厚重,服饰细节偏向大气庄严,宋代的观音在服饰等细节上,更彰显出精致、华美高雅之感,头上花冠更为精美。因此,不同年代造像服饰也为探索古代服饰和审美提供了实物材料,帮助构建历史整体社会面貌提供支持。

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是大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为诸多方面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也是中国末代石窟的精华结尾之丰碑,展示了石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度发展及不断演变的创新性。

注释

①②③⑥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大足石刻铭文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④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大足石刻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⑤杨家骆.大足石刻考察团考察纪略之一[J].文物周刊,1947(20):[页码不详].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价值
从平凡中体现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