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前梳子浅谈

2023-05-26韩永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梳子性质

韩永莲

摘 要:中国梳篦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史前时代梳子的材质可分为单一材质和复合材质两类。单一材质的梳子主要由兽骨、象牙、石(玉)、木等制成,目前在山东地区、中原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地区都有发现。复合材质的梳子主要由梳体和玉梳背饰组合而成,以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最为多见。史前时代的梳子由单纯的实用器逐渐发展出了装饰性作用,在陶寺遗址、良渚文化中还具备了礼器的性质。

关键词:梳子;史前时期;性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24

梳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梳篦文化源远流长。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中引《二仪实录》记:“赫胥氏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疏通之意。”相对于此传说,我国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梳子就已开始流行。

史前时代梳子主要由兽骨、象牙、石(玉)、木等材料制成,其中木梳因年代久远,不易保存,故发现数量极少。梳体可分為上、下两部分:上为背部,俗称“握手”,背上添加的部分可称作背饰;下为齿部,齿间的空隙称作齿缝①。在材质的选用上又可分为单一材质和复合材质两类。

1 单一材质的梳子

单一材质的梳子主要有骨梳、象牙梳、石(玉)梳和木梳。

1.1 骨梳

骨梳目前主要发现于山东地区、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山东地区骨梳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和墓地中。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发现2件骨梳,分别出土于M2②和M184③中。M2埋葬的是一名女性,出土梳子编号为M21∶5(图1∶1),比较扁平,整体为竖长方形,外表一面光滑,一面有刀刻痕迹,梳背略呈倒梯形,有一点弧度,下应有4根梳齿,3根已残,仅1根保存较好,梳齿长度约为梳背的2倍。M184墓主性别不明,出土骨梳编号M1841∶1(图1∶2),整体为竖长方形,梳背宽扁,呈倒梯形,边有一定弧度,下有5根梳齿,最外侧2根绝大部分残断,余留3根。长8.8厘米,梳齿长度是长梳背3倍有余。山东邹县野店遗址M50④墓主为男性,出土骨梳1件,编号M501∶49,整体为竖长方形,梳背打磨光滑,近方形,上、下各有2道凸棱,下有15根梳齿,梳齿大部分残断。整体长8.1厘米、宽4.5厘米,梳背略长于梳齿。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1979年发掘的墓葬中有两座出土骨梳⑤,79M12墓主为男性,骨梳79M121∶12(图1∶4)放于颅骨头顶处,梳背有一定弧度,呈扁长方形,长13.4厘米,宽3厘米,下有12根梳齿,梳齿集中于梳背中间部位,骨梳整体呈“T”形。另一件79M191∶1(图1∶5),形制和上一件极像,梳背呈扁长方形,长13厘米,宽2.8厘米,梳背中间有梳齿15根。

中原地区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1件骨梳H5631∶24⑥,用骨片制成,残缺严重,保留4根梳齿,现存部分呈竖长方形。这件骨梳出于庙底沟遗址龙山层,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遗物⑦。

西北地区甘肃、宁夏发现史前骨梳。宁夏海原菜园村切刀把墓地M25⑧墓主头顶见有骨梳1件,编号M251∶25(图1∶3),齿面正对颅骨,梳子由野兽肋骨刮磨而成,残损严重。梳背有弧度,长8.3厘米,宽3.4厘米,下有梳齿7根,梳齿长1.3厘米。此梳和现在的梳子形制相像,年代与马厂文化大致同时。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骨梳1件T26③1∶7⑨,梳背呈长方形,上下两端各起一脊,两旁各钻对称的2个孔,梳齿残断,属于马家窑文化遗存。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1件骨梳⑩,扁平,梳背带一点弧度,下有梳齿。梳背上有一层黑色粘胶物,发现时仍然戴在人头骨后脑部。

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骨梳出土于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地层中k,编号T1061∶5,长3厘米,宽3.2厘米,厚0.5厘米,小巧精致,打磨光滑,整体呈竖长方形,梳背平而窄,下有梳齿9根,梳齿间距较小,为1~1.5毫米。

目前发现的骨质梳形制多样,其中竖长方形数量相对较多,且梳齿长度多为梳背的2~3倍。陵阳河遗址出土的2件“T”形骨梳造型独特,梳背为横长方形,整体扁长且有一定的弧度,梳齿集中在梳背的中间位置。整体为横长方形骨梳仅见1例,即切刀把墓地M251∶25骨梳,和现在常使用的梳子外形非常相似。骨梳造型朴素,目前所见骨梳基本没有纹饰,部分打磨光滑。

1.2 象牙梳

象牙梳见于山东地区、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

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遗址M26l出土1件象牙梳,编号M261∶15(图2∶3),整体为竖长方形,由象牙皮制成,梳背稍厚,近顶端穿圆孔3个,顶端刻4个豁口,梳身镂花纹,用平行的3道条孔组成“8”字形,内填“T”形图案,界框仍由条孔组成。下有梳齿17根,梳齿密集,齿缝小,梳背长度是梳齿的近3倍。另一件M101∶2,残,梳背上镂3孔,仅存3根梳齿。山东茌平尚庄遗址M23中有1件象牙梳m,位于墓主颅骨一侧,整体为竖长方形。前两件象牙梳均为大汶口文化遗物。

长江中游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出土1件象牙梳n,编号为F6北室1∶1(图2∶4)。梳子整体半环形,弧度较大,灰白色,梳背正面鼓起1道圆棱,中部上下各穿2个圆孔,下有约23根梳齿,大部分残断,表面光滑,制作精细。长7厘米,宽4厘米,厚0.2厘米,梳齿长度约为梳背2倍。该象牙梳为屈家岭文化遗存。

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中也发现有象牙梳,见于浙江嘉兴吴家浜和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吴家浜遗址M51∶2o(图2∶1),呈褐色,出土时已残缺,长条扁平薄片状。梳背上端并排有3个同心圆,其下有3道凹弦纹,下端有两排各3个同心圆,以两道凹弦纹隔开。靠下的一排同心圆之间有弧状的阴刻细线相连。梳齿细长,齿端圆钝,齿缝较大,长21.1厘米,宽4.1厘米,厚0.4厘米,梳背长度约为梳齿2倍。绰墩遗址出土象牙梳编号M731∶1p(图2∶2),整体为竖长方形,梳背上下两端都刻划双线,两侧边内凹,如同绕线板,也略像鱼尾状。下有8根梳齿,仅1根保存完整,其余均残缺。长7.7厘米,宽3.9厘米,梳齿长度是梳背近2倍。

目前发现的象牙梳多为竖长方形,梳背普遍有纹饰,尤其是大汶口文化M261∶15和吴家浜遗址M51∶2,细长梳背上雕、划有较复杂的几何形纹饰。

1.3 石(玉)梳

单一石(玉)质的梳子目前主要见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报告中刊布有梳子8件q,7件出自陶寺文化墓葬,1件出自地层中。大部分为石质,仅1件为玉质。M12671∶1(图3∶1),透闪石玉(软玉),绿褐相间杂绿色斑点,整体呈下端略宽的梯形,有梳齿11根。高10.2厘米,顶宽5.75厘米,下缘宽6.5厘米,厚0.4厘米。M14321∶2,大理石制成,浅绿色,梯形,一侧上半部残缺,下有梳齿11根。高7厘米,顶部复原宽度5厘米,下缘宽6.9厘米,厚0.3厘米。该梳放在墓主人左胸部,两面残留朱砂痕迹。M13641∶2(图3∶3),梯形,下缘略有弧度。大理石,乳白色,表面抛光,背面腐蚀呈白色,粗糙,沾有朱砂。下端有9根梳齿,部分残。M12821∶2(图3∶2),大理石,青白色,表面受沁部分呈乳白色,梯形,平顶,两侧出边楞,梳背上端单面钻1个孔。偏下部两侧出对称鋬,下缘近似斜边,有梳齿20根。高9.4厘米,顶端宽7.1厘米,下端宽7.9厘米,厚0.5厘米,孔径0.7~1.5厘米。M13651∶1,蛇纹大理石,豆绿色间豆青色。顶缘残,中部两侧出鞍形对称鋬,下缘弧形,有梳齿8根,两端梳齿残。两面有朱砂痕迹。高8.5厘米,顶宽6厘米,下缘复原宽度8.1厘米,厚0.4厘米。M14841∶2(图3∶4),蛇纹石,淡绿色局部泛白。整体半圆状,顶端近平直,下缘弧形,有宽窄不一的梳齿7根。高2.6厘米,上端残宽4.6厘米,厚0.3厘米。ⅡT1③A1∶50,角岩,青灰色,利用一件残半石刀改制而成,石刀的侧端磨出三个凹槽,形成四个凸状齿。上方保留原来长方形石刀的穿孔。长6.9厘米,齿部宽5.4厘米。

陶寺遗址出土的8件玉石质梳子,7件整体为竖长方形或下端略宽近梯形,梳背占据大部分位置,梳齿很短,齿端平或者圆钝。玉石质梳皆为素面,未见纹饰,个别上端中部有钻孔。

1.4 木梳

新石器时代年代久远,木梳材质不易保存,目前仅在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墓葬M147r中发现一件,腐朽严重。

2 复合材质梳子

目前发现的复合材质梳子主要由梳体和玉梳背饰组合而成。所谓玉梳背饰,即“镶嵌于木、骨或象牙等梳子顶端上的部件”s,平面形状多近倒梯形,截面扁平,顶部中央多凸起,下部为扁榫且有若干小圆孔,用于连接固定梳背。器身多为素面,也见有雕琢精美复杂的神人兽面等纹样。

浙江海盐周家浜遗址M30t出土1件完整的玉梳背饰象牙梳,编号M301∶1(图4∶2)。该梳斜压于枕骨下方,玉梳背饰为玉质,素面,嵌在梳背顶端凹槽内,用两枚横向梢钉和象牙梳固定在一起。象牙梳的梳背正反两面均有细刻阴线席纹,下有6根梳齿,梳齿打磨较尖,齿缝较大,为我们了解玉梳背饰的使用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资料。

由于梳体多腐朽不存,故目前考古发现的复合质梳子多仅保留玉梳背饰。这类梳子以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发现最多,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文家山、后头山、桐乡新地里、海宁小兜里,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昆山赵陵山、无锡邱承墩等遗址都出土了玉梳背饰。这类器物主要出土于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基本上每墓只随葬一件,且多位于墓主头部。现可列举以下几件:

反山M151∶7玉梳背饰(图5∶1、图5∶2),位于墓主头侧上方,榫部朝西,呈南瓜黄色,夹茶褐色斑块。平面整体近倒梯形,玉梳背饰顶部中央呈宝盖头状凸起,下端扁榫上有3个等距对钻的小孔。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划相结合的技法,对称雕琢肢体俱全的神人图像。神人为倒梯形脸,头戴羽冠,单圈眼,一侧以短横示眼角,眼下为椭圆形口部,内刻划有牙齿。上臂两侧各有鸟形象,也可视为兽面纹的双眼,神人胸腹部位为一般常见的圆拱形结构。通高3.8厘米,宽6.7厘米,最厚0.35厘米。

瑶山M21∶1玉梳背饰(图5∶5),位于墓主头端。平面略呈倒梯形,顶部中央呈尖状凸起,下端突榫上均等对钻3个小圆孔。背面弧凸,光素无纹。正面内凹,其上阴刻神人兽面纹。图案的上部是神人,头戴羽状冠,倒梯形脸,重圈眼,两侧以短横表示眼角。蒜头鼻,鼻下为椭圆形嘴。脸、冠之下为双臂形象。兽面纹位于图案下部,椭圆形眼眶,重环眼,三角形眼角。鼻部以卷云纹表示鼻孔,口中有4枚粗壮的獠牙。梳背底端施卷云纹带,上端两角各有一引颈回首的鸟纹。高5.8厘米,宽7.7厘米,厚0.35厘米。瑶山M111∶86(图5∶3、图5∶4),玉梳背饰整体扁而薄,呈倒梯形。上端中部内凹,内向中间起尖凸,正下方钻1个椭圆形孔。下端为扁凸榫,钻有5个等距小孔。器体两面均阴线细刻神兽纹,重圆圈眼,椭圆形眼眶,鼻翼向外,扁椭圆嘴内伸出2对獠牙。器体四周刻划边框,主体神兽纹之外均填刻卷云纹。

瑶山、反山是良渚文化中等级最高的贵族墓地,其他遗址的贵族墓葬中仅于草鞋山遗址发现有施纹的玉梳背饰u,编号M1991∶2(图5∶6),器身扁平,整体呈倒梯形,两侧自上向下斜内弧,顶端两侧内部对称内凹,居中突出凸面。下端有扁榫,残损,尚存部分可以看到1个小孔。器身受沁较严重,正面可以看出不规则圆形椭圆形阴刻纹,似兽面局部图案,背面竖槽兩侧上下各刻划平行细弦纹,发掘简报认为正背面图案是“合成神人、兽、鸟三者合一的神徽图案”。

除以上几件施复杂纹饰的玉梳背饰外,良渚文化中更为常见的是素面无纹的玉梳背饰。如瑶山M81∶3(图4∶1),整体形状近倒梯形,扁体,上端两角外张如翼,中部凹缺,并雕刻出“介”字形冠部。其下有扁圆形长孔。玉梳背饰下端为扁平的榫部,其上钻有3个圆孔,用以连接梳体。

巢湖地区的凌家滩遗址、辽西地区的牛河梁遗址等也见有类似的器物,有学者也将其归为玉梳背饰。v

3 结语

史前时代的骨梳十分朴素,仅个别梳背有凸棱或者将梳背打磨出一定的弧度。相较之下,象牙梳更为细腻,有一定光泽和质感,且基本都有纹饰。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象牙梳梳背主体部分雕镂三条一组平行条孔组成呈“8”字形,内填“T”形图案,制作较为精细。浙江嘉兴吴家浜遗址出土的象牙梳,其梳背刻划有同心圆和凹弦纹。其余象牙梳梳背也见凹弦纹、凸棱等简单纹样。墓葬出土的骨梳、象牙梳通常放置在墓主人颅骨上端或颅骨旁边,可见梳子不仅是梳理头发的工具,制作精美的梳子还可插在发髻上固定头发,起到装饰的作用。

此外,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发现1件小巧骨梳(图6∶3),发掘简报认为这件骨梳是制陶时在陶器表面进行剔刺纹饰所用的工具,该遗址M3出土的一件陶盘圈足处斜向平行的刺点纹(图6∶1)和陶器腹部残片上的针点纹(图6∶2)与骨梳的梳齿相吻合。这件骨梳尺寸很小,宽仅3厘米,陶器上的刺点纹无论从长度还是密度方面来看,应由这类小巧精致的骨梳所戳,该骨梳是当时制陶的实用工具。

石(玉)梳普遍素面,形制较规整,个别在中上部钻孔,还有梳子顶端两侧或中部两端凸出对称的鋬。陶寺遗址的玉、石梳有7件都出于三类墓葬(陶寺墓地的中型墓),与钺、璧、琮或者与三者中的一至两种同出。除1件横置于左侧胸部外,其余6件都在颅骨上方或后面。7座墓葬中有4座经鉴定为男性墓主,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生前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故此类梳子可能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

良渚文化所见玉梳背饰多为素面,也有部分装饰极为精美,梳背一面或两面雕琢神人兽面纹,图案复杂,制作水平极高。这类器物多土于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墓主应是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阶层。故良渚文化玉梳背饰不仅作为实用器用于打理固定头发,起到装饰作用,还具备标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作用。

总体看来,史前时代的梳子由单纯的实用器逐渐发展出了装饰性功能,形制很小的骨梳还有制作陶器纹饰的功能。在陶寺遗址、良渚文化中,梳子还具备了礼器的性质。

注释

①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26.

②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2(1):81-102,121-129.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5(2):9-47,152-165,180-183.

④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1.

⑤山东省考古所,山东省博物馆,莒县文管所.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7(3):62-82,99.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6.

⑧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切刀把墓地[J].考古学报,1989(4):415-448,526-535.

⑨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C]//《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第四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1-161.

⑩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J].考古,1974(5):299-308,339-343,289.

k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4(2):109-129,194-197.

l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m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4(4):465-505,547-554.

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o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博物馆.浙江嘉兴吴家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3):34-42.

p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昆山市正仪镇政府.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M]//嘉兴市文化局编.马家浜文化.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q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r徐新民,杨根文,楼航,等.良渚文化最大的墓地——平湖庄桥坟[J].文物天地,2004(11):25-27.

s杨晶.良渚文化玉质梳背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02(11):56-64.

t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盐县博物馆.海盐周家浜遗址发掘概况[M]//嘉兴市文化局.崧泽·良渚文化在嘉兴.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u南京博物院.苏州草鞋山良渚文化墓葬[M]//徐湖平.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1-17.

v楊晶.史前时期的梳子[J].考古与文物,2002(5):31-39.

猜你喜欢

梳子性质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阳光是一把神奇的梳子
带电的梳子
一类非线性随机微分方程的统计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一类多重循环群的剩余有限性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厉害了,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