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耕地流转对甘肃河西地区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
2023-05-26郭秀丽
摘 要:耕地流转在解决土地资源撂荒和促进农户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对农户生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从生计策略转型和经济收入及其结构变化视角,就耕地流转对耕地转出农户生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耕地流转影响农户对家庭成员的具体生计活动安排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生计多样化指数有所降低;大部分农户的生计策略类型发生了转型,且呈现出向更高生计非农化类型转型的趋势;耕地流转后除少部分以互换方式流转耕地、流转前耕地处于闲置状态或耕地流转后大规模搞养殖的农户农业收入增加外,大部分农户的农业收入减少了,而农户家庭总收入却普遍增加了,这主要是由非农收入的增加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耕地转出农户生计状况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流转;农户生计;甘肃河西地区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耕地流转成为了解决土地资源撂荒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和耕地流转事件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耕地流转使农户资源禀赋发生了较大改变,附着于耕地上的生计保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那么原本以耕地为生的农户,在耕地转出后,依赖何种方式或资源得以生存和發展呢?农户的生计策略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其经济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这些问题成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政界和学术界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评价耕地流转绩效,提高耕地流转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学者从农户视角对耕地流转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农户的耕地流转意愿[1]、流转行为模式[2]和流转效率[3~5]等。关于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少量研究主要通过参与耕地流转与未参与耕地流转农户生计现状的对比,分析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和生计可持续性或经济收入的影响[6~7]。从农户视角就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和经济收入的影响进行动态、综合研究的文献较为鲜见。事实上,以耕地为基本生存和发展资源的农户,耕地流转必然会引发其生计策略转型,并以此为中介导致农户的经济收入及其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从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和经济收入及其结构变化两方面,就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开展研究十分可行且必要。
近年来,甘肃省把耕地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耕地流转速度加快,流转活力显现[8]。甘肃河西地区是西北最主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集中区。武威市凉州区农业资源丰富,是河西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强县。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以存在耕地转出行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从生计策略和经济收入及其结构变化两方面就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耕地转出对农户生计的具体影响方式及其效应,为促进耕地流转、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转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改善农户生计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小型座谈会等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主要对存在耕地转出行为的农户开展调查,以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及信息。2020年底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和高坝镇进行了农户耕地流转情况的预调查。在预调查基础上修改和完善调查问卷,并于2021年初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凉州区范围内选取了9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入户调查。为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收集到更为准确的信息,在调查时聘请6名凉州区当地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每户问卷调查时间约为0.5小时,共调查了152户农户家庭,收回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有效率为97.36%。
被访问者的年龄介于18-72之间,平均年龄为55.08岁。被访问者中男性占68.92%,女性占31.08%。被访问农户家庭的平均规模为4.48人/户,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65万元。63.81%的被访者为户主,对家庭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将问卷的农户统计特征与《凉州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中的统计数据对比,发现调查样本基本反映了凉州区农户的基本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调查内容包括:(1)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农户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当前农户的生计策略和经济收入等。(2)农地流转影响,包括耕地流转前农户的生计策略,耕地流转前后农户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和总收入的变化等。
(二)研究方法
1. 生计多样化指数
生计多样化指数指农户家庭成员所从事的生计活动种类数,用于测量农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程度[9]。
2. 生计策略类型划分
为深入分析耕地流转前后农户生计策略转型情况,在借鉴已有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0],结合凉州区农户的生计活动特点和获取的研究数据,根据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结合农户的具体生计活动方式和收入变化情况等,进行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划分。具体划分为:无非农收入的纯农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50%的农兼户,50%≤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90%的兼农户和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90%的非农户四类。
三、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影响的分析
(一)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1. 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活动安排的影响
耕地流转前居于前三位的被访农户生计活动方式为种植、养殖和打工(表1),分别占总受访户的94.59%、47.30%和59.46%;从事工资性工作、经商、搞运输和垃圾回收等活动的农户占比相对较少,分别占总受访户总数的20.27%、12.16%、8.11%和1.35%。受访户生计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为2.398。
耕地流转后居于前三位的被访农户生计活动方式为打工、养殖和种植,分别占总受访户的65.57%、47.30%和35.14%;有农户家庭成员从事工资性工作、经商、搞运输和垃圾回收等活动,分别占总受访户总数25.00%、14.19%、8.11%和1.35%。受访户生计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为1.986。
将耕地流转前后农户的具体生计活動安排对比分析,发现虽然耕地流转前后被访农户均以种植、养殖和打工为主要生计活动方式,但具体占比有所变化。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占比显著下降,下降了59.45%;以务工、固定工作和经商方式谋生的农户占比相较于耕地流转前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6.11%、4.73%和2.03%;以搞运输和其他如回收垃圾等方式谋生的农户占比未发生变化。农户生计多样化指数有所降低,降低了0.412。
2. 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转型的影响
对受访农户耕地流转前后的整体生计策略类型对比分析(表2),发现耕地流转前属于纯农型、农兼型、兼农型和非农型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分别占总受访户的22.30%、35.13%、36.49%和6.08%。耕地流转后属于纯农型、农兼型、兼农型和非农型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分别占总受访户的5.41%、24.32%、29.05%和41.22%。可见,受耕地流转影响纯农型、农兼型和兼农型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占比均所有下降,分别下降了16.89%、10.81%、7.44%;而非农型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占比则显著上升,上升了35.14%。
对每户农户耕地流转前后的具体生计策略类型对比分析(表3),发现共有39.86%的农户在耕地流转前后生计策略未发生转型。其中,5.41%的农户在耕地流转前后均为纯农型生计策略,17.56%的受访户在耕地流转前后均为农兼型生计策略,10.81%的受访户在耕地流转前后均为兼农型生计策略。但进一步分析以上农户在耕地流转前后的具体生计活动安排,则发现为弥补因耕地流转造成的种植业收入减少的损失,这些农户在耕地流转后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养殖业或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说明虽然这部分农户的生计策略类型在耕地流转前后未发生转型,但农户对家庭成员的具体种植业和养殖业活动或农业和非农生计活动安排还是做了一些调整,耕地流转对上述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依然存在。还有6.08%的农户在耕地流转前后均为非农型生计策略,这部分农户在耕地流转前已不主要依赖耕地生存和发展,耕地流转对其生计策略的影响很小。
60.14%的农户因耕地流转生计策略发生了转型。就具体转型趋势来看,6.76%的农户生计策略由纯农型向农兼型转型;4.73%的农户生计策略由纯农型向兼农型转型;5.41%的农户生计策略由纯农型向非农型转型;13.51%的农户生计策略由农兼型向兼农型转型;4.05%的农户由农兼型向非农型转型;25.68%的农户由兼农型向非农型转型。可见,耕地流转引发的农户生计策略转型较为普遍且呈现出向更高生计非农化类型转型的趋势。
(二)耕地流转对农户经济收入的影响
当前被访农户的人均收入为1.65万元,户均收入为7.6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30.75%,非农业收入占69.25%。耕地流转使农户的经济收入及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4)。
1. 耕地流转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
共有19.59%的农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增加了。其中,2.03%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增加较多。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农户均采取了互换的方式进行了耕地流转。究其原因,这部分农户自有耕地数量较多,但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均值为16.67,这导致农户耕作的成本较高而收益较低。通过互换方式流转耕地使耕地能够连片耕作,较好地满足了规模化耕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耕作成本并提升了耕作效益。17.56%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略有增加。这部分农户中有84.61%的受访户采取了出租的方式进行了耕地流转,13.64%的农户采取了互换的方式进行了耕地流转,还有4.55%的受访户采取了入股的方式进行了耕地流转。这些农户的农业收入在耕地流转后之所以略有增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农户常年在外务工,耕地原本处于闲置状态或免费交由自家亲朋好友耕种,并无收入。现将耕地以出租或入股方式流转后,可以得到一些流转金或分红,故农业收入略有增加;还有一些农户将耕地转出后,开始搞养殖或养殖规模较耕地流转前有所扩大。虽然因耕地流转这部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降低了,但养殖业收入增加较多,使得总的农业收入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
共有53.38%的农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减少了。其中,33.11%农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略有减少,20.27%的农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减少较多。分析这两类农户的耕地转出率,发现耕地转出后农业收入略有减少的农户耕地转出率为73.79%,接近被访农户耕地转出率的平均值72.98%。而耕地转出后农业收入减少较多的农户耕地转出率为91.07%,远高于被访农户耕地转出率的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耕地转出率是影响农户耕地转出后农业收入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农户农业收入减少的原因如下:有一些农户将耕地全部转出后,不再从事农业种植,也没有搞养殖,自家农业收入因耕地流转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巨大变化;有一些农户因转出耕地规模较大或转出率较高,导致种植业收入减少了;还有一些农户原本在自家耕地上种植饲草料以供养殖业发展所需,现因耕地流转不得不购买饲草料进行养殖,导致其种植业收入没有了,同时养殖业成本又增加了,总体的农业收入减少了。
27.03%的被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农业收入基本没变。这是由于农业生产费时费力,加之购买化肥、种子和浇水等也需要一些支出,致使小规模的传统种植在扣除了各项支出后,实际种植收入较少。现在虽然耕地流转出去了,但原本自家耕地较少或转出耕地较少,在耕地转出后减少的农业种植收入与耕地流转金大体相当。因此,在耕地转出后这部分农户的农业收入基本没变。
2. 耕地流转对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
共有60.81%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非农收入增加了。其中,7.43%的受访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增加较多,53.38%的受访户认为略有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部分农户的耕地转出率都较高,分别为89.45%和85.07%;当前的非农收入占比也比较高,分别为89.77%和82.23%。耕地转出后,这些农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非农产业,甚至有的农户常年在外从事非农生计活动,不用在农忙季节返乡种地,相应的非农收入也随之增加了。其中,非农收入增加幅度较大的这部分农户中,有36.36%的农户将耕地转出后,开始经商,因此其非农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剩余的63.64%的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将耕地转出后,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因此其非农收入也增长较快。
39.19%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非农收入基本没变。对比分析,发现这部分农户的耕地流转率相对较低,为53.88%;非农收入占比也相对较低,为47.69%。这部分农户在耕地流转后,仍有家庭成员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等农业生产活动,处于农业和非农产业相兼的状态,投入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时间和精力等未发生大的变化,故非农收入基本没变。
没有农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非农收入减少了。究其原因,耕地被全部或部分转出后,迫于生计压力,农户不得不探寻新的生计策略或专职从事原有的非农生计活动以替代或补足因耕地流转而减少的收入,并争取更高的收入,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各种开销、维持原有的生活质量或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3. 耕地流转对农户总收入的影响
共有61.49%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家庭总收入增加了。其中,6.08%的受访户认为自家总收入增加较多,55.41%的受访户认为自家总收入略有增加。对认为家庭总收入增加较多的农户收入结构分析发现,33.33%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增加较多,22.22%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未发生变化,还有44.44%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减少了;66.67%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增加较多,33.33%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未发生变化。对认为自家总收入略有增加的农户收入结构分析发现,31.71%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略有增加,34.17%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基本没变,28.05%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略有减少,6.10%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减少较多;4.83%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增加较多,78.05%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略有增加,17.07%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基本没变。可见,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非农收入增加引起的。
共有24.33%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总收入减少了。其中,11.49%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总收入略有减少,12.84%的受访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总收入减少较多。具体分析发现,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总收入略有减少的农户中有94.12%的农户认为自己农业收入略有减少,5.88%的农户认为自己农业收入减少较多;88.24%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基本没变,11.76%的农户认为自己非农收入略有增加。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总收入减少较多的所有农户均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出现了大幅下降;94.74%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没有发生变化,5.26%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略有增加。可见,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减少主要是由农业收入减少引起的。当非农收入没变或略有增加不足以弥补因耕地流转较少的农业收入减少时,会引起农户总收入大幅减少。
14.19%的农户认为耕地转出后自家总收入基本没变。这部分受访户中有47.62%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在耕地流转后保持基本不变,38.10%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略有减少,14.28%的农户认为自家农业收入减少较多;38.10%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在耕地流转后保持基本不变,57.14%的农户认为耕地流转后自家的非农收入略有增加,4.76%的农户认为自家非农收入增加较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改善农户生计状况是耕地流转政策的初衷,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分析耕地流转对河西地区农户生计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就耕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而言,受耕地流转影响农户对家庭成员的具体生计活动安排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生计多样化指数有所降低。大部分农户的生计策略发生了转型,且呈现出向更高生计非农化类型转型的趋势。
2. 就耕地流转对农户经济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而言,耕地流转后除少部分以互换方式流转耕地、流转前耕地处于闲置状态或耕地流转后大规模搞养殖的受访户农业收入增加外,大部分受访户农业收入减少了;而受访户的家庭总收入却普遍增加了,这主要是由非农收入的增加引起的。
(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改善耕地转出农户的生计状况,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加强教育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河西地区的农户转出耕地后农户主要以非农产业为生,只有提升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才能增强耕地转出農户生计的可持续性。首先,要通过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自身的非农就业技能。其次,要通过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帮助农户拓展非农就业渠道。最后,要通过提升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农户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才能长远而持久地提升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并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 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让农户在家门口富起来。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农户因需要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或自身年龄较大等不宜进城务工,耕地流转前在家种地。现在耕地流转出去了,实际处于无业、无收入的状态,生活非常困顿无聊。当前急需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土地、生态和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和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当地形成一批能够彰显地域特色、感受自然气息的以“卖风景”“卖文化”“卖服务”和“卖体验”为特点的新产业和新业态。这些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形成既有利于盘活当地沉睡的资源,带动耕地转出农户顺利创业就业、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又有利于挖掘乡村价值、丰富城乡居民生活,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走进农村、了解农村、投身或投资农村发展,更好地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此外,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也有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充实生活,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从农户生计策略转型趋势和收入变化来看,耕地流转后耕地对农户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正在进一步减弱。此外,过去农村老年人一辈子生生不息地在田间劳作。耕地流转后,农村老年人没地可种了,也没事可干了。如何充实又安心地度过晚年生活是很多农村家庭在耕地流转后担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急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首先,要在新型农村医疗与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使外出务工的农户更好地融入其工作所在城市,使其在流得出的基础上能够留得住,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其次,应统筹各种资源推进农村养老制度改革,在农村地区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协同补充的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的养老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难的问题。让耕地转出家庭的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让中青年农户能够放心地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或留乡、返乡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张忠明,钱文荣.不同兼业程度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的调查与实证[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3):19-24+110.
[2] 何欣,蒋涛,郭良燕,甘犁.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与农户流转农地行为研究——基于2013-2015年29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管理世界,2016(6):79-89.
[3] 陈海磊,史清华,顾海英.农户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吗?——以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7):61-71+96.
[4] 盖庆恩,程名望,朱喜,史清华.土地流转能够影响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吗?——来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2020,20(5):321-340.
[5] 曲朦,赵凯,周升强.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农户生计分化的调节效应分析[J].资源科学,2019,41(10):1911-1922.
[6] 蒋佳佳,张仕超,邵景安,王金亮.耕地流转胁迫下农户生计多元化选择与可持续性水平——基于重庆市合川区188户的调查数据[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314-326.
[7] 柯炼,汪小勤,陈地强.土地流转与农户收入增长——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1):127-137.
[8] 史亚琼.甘肃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态势[J]. 社科纵横,2018,33(12):44-46.
[9]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 地理学报,2009,64(2):221-233.
[10] 郭秀丽,周立华,陈勇,杨国靖,赵敏敏,王睿.典型沙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J].生态学报,2017,37(20):6963-6972.
基金項目: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河西地区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2019A-087);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基金项目“甘肃农村养老与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逻辑、耦合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2021A-100)
作者简介:郭秀丽(1982- ),女,甘肃泾川人,甘肃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