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的玉虎鉴赏

2023-05-26董全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春秋墓葬

摘 要: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一批玉虎不但纹饰优美、制作精良,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这一时期玉器的最高水准,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葬玉用玉制度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春秋;墓葬;玉虎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02

我国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虎乃百兽之王,凶猛异常,古人对虎怀有敬畏之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虎为题材的玉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较多虎的形象,如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多件玉虎。春秋时期玉虎尤其盛行,1994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桐柏县天然碱开发总公司月河碱矿项目,在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北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编号94NTYM1),并且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大量精美的玉器①,为我们研究、探讨淮河上游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以及羕国地望、历史文化和埋葬制度、用玉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资料。该墓出土的这批玉虎造型生动,纹饰优美,制作精良,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精品,现就这批玉虎作简要介绍。

1 桐柏月河春秋墓发掘概况

桐柏月河春秋墓地位于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北,20世纪60年代以来,左庄村及附近先后出土了一批与羕国有关的青铜礼器。1994年发掘的一号春秋墓为一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该墓墓向105度,墓口南北长l0.5米、东西宽8.8米、深11米。墓底南北长10.1米、东西宽8米。墓室分主室和南、北附葬坑三部分。主室和南、北附葬坑均有随葬遗物。主室主要放置玉石器,另有少量青铜兵器;南附葬坑主要放置青铜礼器和木器漆;北附葬坑主要放置青铜兵器、乐器及玉石器等。桐柏月河春秋墓出土各类随葬遗物共计779件,另有一部分皮甲残片等。其中铜器29件,主要有鼎2件、浴缶2件、盘1件、匜1件、壶2件、盂1件、铎2件、铜杯1件、剑2件、戈3件、削3件、铍2件、匕首2件、镞5件;玉石器(包括水晶、料器等)共746件,主要器型有瑗、璋、琮、璜、戈、玦、圭、矛、钺、环、虎形佩、牌饰、管饰、觿、刀、玉人、玉鹿以及蝉形饰等②;另有木漆器4件。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形制完整,出土器物丰富,尤其在一件铜铎的正反两面发现有铭文6字,正面为“漾子白”3字,反面有“受止铎”3字,这为我们确定该墓的年代和墓主人身份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根据该墓葬结构特点、器物组合以及随葬器物的形制、花纹等确定时代为春秋晚期,墓主人为羕国国君。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玉器的数量和器型之多、雕琢之精美在同时期墓葬中比较少见,尤其是这批玉虎代表了同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2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玉虎的分类

桐柏月河一号墓出土玉虎13件,但玉虎的功能和用途并不完全一样。根据它们出土时的位置和玉器的形制特点,结合春秋时期的用玉传统,可将这批玉虎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体肥硕,伏卧状。5件。

M1∶79 透闪石质,黑色沁。片状,器体扁平,体肥硕,巨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阴刻有简化的宽线龙首纹和双线龙首纹,背面磨平。虎口及卷尾处各有一小圆孔,双面均可以见到切割痕。尾部未雕琢完工。长13.5厘米,宽6.5厘米,厚0.23厘米(图1)。

M1∶346 透闪石质,黑色沁。片状,首身相连,体肥硕,巨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纹饰为阴刻有简化的宽线龙首纹和双线龙首纹,背面光素无纹,线条流畅,转角圆曲。首、尾以及两足部各有一个圆孔。长14.3厘米,宽6.8厘米,最厚2.8厘米,最薄0.2厘米(图2)。

M1∶71 透闪石质,通体呈黑色,有黄褐色沁。片状,器体扁平,呈伏卧状,体肥硕,巨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线刻有简化的宽线龙首纹和双线龙首纹,尾部未完工。虎口及卷尾处各有一小圆孔,双面均保留有明显的切割痕。长14.4厘米,宽6.6厘米,厚0.2厘米(图3)。

M1∶58 透闪石质,通体黑色,有暗黄色沁斑。片状,整器扁平,呈伏卧虎形,体肥硕。正面阴刻有简化的宽线龙首纹和双线龙首纹,背面磨平。虎口及卷尾处各有一个小圆孔,正面和背面均可见切割痕。尾部未雕琢完工。长12.8厘米,厚6.2厘米,厚0.3厘米。

M1∶357 透闪石质,黑色,表面局部有白色沁。片状,体圆肥,巨首,拱背,四肢曲伏。正面雕琢有简化双线龙首纹,背面光素无纹。虎口和卷尾各钻有一孔。背面有一道明显的切割痕,呈直线状,在虎前后腿处均有“C”形镂空。长14.3厘米,宽6.8厘米,最厚2.8厘米,最薄0.2厘米(图4)。

第二类,“几”字形造型,伏卧状。2件。

M1∶84 透闪石质,黑色,有红褐色沁。器体扁薄,作凹背伏卧虎形。一面刻简化双线龙首纹,另一面光素无纹。虎口微张,以阴线刻出眉、须、角,四肢蜷曲,旁有镂空,将腿与身分开,尾粗卷。背上饰平行短斜线纹,尾上饰节状纹及变体龙首纹。虎口、尾、背及腹正中边缘处及各有一小圆孔。长14.4厘米,宽8.4厘米,厚约0.4厘米(图5)。

M1∶239 透闪石质,有红、黑褐色沁。器体扁薄,作凹背伏卧虎形。一面刻简化双线龙首纹,另一面光素。虎口微张,以阴线刻出须、鬃,四肢蜷曲,腹部悬空,头下垂,尾上卷。虎口、尾、背及腹正中边缘处各有一圆孔。长14.4厘米,宽8.2厘米,最厚0.4厘米(图6)。

第三类,双头虎,体稍肥,卧状。2件。

M1∶143 透闪石质,青白色,受沁局部呈黑褐色。整器呈一伏卧状虎形,拱背,屈肢,卷尾。正面刻简化双线龙首纹,背面磨平。头部由上下叠加的两只虎首组成,口微张,底虎首下颚雕一倒立状小鸟。虎身上饰满龙首纹,腿上饰鳞纹,尾饰节状纹。虎背正中部分有一小圆孔,尾部亦有一圆孔。长13.6厘米,宽6.1厘米,厚0.2厘米(图7)。

M1∶350 透闪石质,青白色,受沁局部呈黑褐色。整器呈伏卧虎形,拱背,屈肢,卷尾。正面通体刻细密的简化双线龙首纹,背面光素。头部由上下叠加的两只虎首组成,口微张。身上刻饰龙首纹,腿上饰鱼鳞纹,尾饰节状纹。虎背正中部分有一小圆孔,两龙口部与尾部亦各有一圆孔,底虎首下颚雕一倒立状小鸟(残)。长13.4厘米,宽5.7厘米,厚0.3厘米(图8)。

第四类,片状长条形,呈伏卧状。2件。

M1∶381 透闪石质,通体沁呈灰黑色。凹背,卷尾。正面通体刻细密的简化龙首纹,前后肢饰鳞纹,腹部饰花纹图案,尾饰鳞纹和绞丝纹,背面光素无纹。头、尾、背各钻一穿孔。长10.7厘米,宽3.0厘米,最厚0.3厘米(图9)。

M1∶303 透闪石质,通体沁呈灰褐色。凹背,卷尾。正面刻简化双线龙首纹,背面光素。虎口及卷尾处和背边缘处均有一穿孔。长12.5厘米,宽31.1厘米,最厚0.3厘米(图10)。

第五类,近“几”字形,俯卧状。1件。

M1∶388 透闪石质,青白色,色润微透。虎垂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饰简化双线龙首纹,颈部、腰部饰斜直排列的平行曲线,前后肢饰鳞纹,背面光素无纹。头部、尾部各有一管钻钻孔,背部有一细小桯钻钻孔。长7.2厘米,宽1.9厘米,最厚0.14厘米(图11)。

第六类,造型、纹饰简约。1件。

M1∶384 透闪石质,青白色,有沁斑。片状,作伏卧造型,头大,张口,拱背,卷尾,腹下有足。头尾各有一个较大钻孔,颈后有一小穿孔。长4.6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图12)。

3 古代玉虎的发展源流

古人对虎非常敬畏,因为虎的勇猛与力量,把它当做百兽之王。《说文解字》中说:“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义·祀典》也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我国古代老虎被赋予了权力、英雄、吉祥的象征。

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就已经存在与当时原始狩猎生活密切相关的虎文化,古人将虎视为权力的象征。1987年8月,在河南省濮阳仰韶早期西水坡遗址M45中,考古发现墓主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摆放着一组龙虎图案③。其中人骨的右侧是龙图案,龙的头朝北,背朝西;人骨的左侧是虎图案,虎的头朝北,背朝东,为瞪目、张口、垂尾、行走状。在虎图案西边和北边,还摆着两组蚌壳。第一组蚌塑图案有龙、虎、鹿和蜘蛛等,其中虎头朝北,面朝西,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鹿卧于虎的背上;第二组蚌塑则有人骑龙和虎的图案,其中虎在龙的北面,头朝西,背朝南。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虎形文物与虎崇拜图案,距今大约6000年。濮阳西水坡仰韶第45号蚌壳龙虎图案是墓主生前的神灵象征,其意义是在祈求墓主神灵和龙虎神灵回归人间和转世④。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有不少类虎的纹饰,表现抽象玉虎的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淮流域的安徽凌家滩(前3600—前3300)遗址出土了一批玉虎或虎头装饰的玉器,如两件虎首玉璜(85M1∶7、87M15∶109)⑤,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雕虎形态⑥。另外,湖北石家河文化(前2200—前1800)中出土有一件玉虎头像,这件玉虎头像额顶部是人字形冠,这种“皇冠”在当时是权力和崇高地位的象征。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可追溯至凌家滩文化。到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玉虎的基本造型以节省材料为主,器型变小,雕刻工艺简化,装饰纹样简单,形制方面更为逼真。新出现的片状镂雕玉虎,为东周图案化装饰纹样玉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⑦。

4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玉虎的特征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玉器代表了东周时期制玉的最高水准,其中玉虎数量之多也是同时期墓葬中少见的,通过对这些玉虎分析整理以及与同时期玉器对比,一号墓出土玉虎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这批玉虎全部为透闪石玉,原料可能采自南阳周边透闪石矿。

二是制作工艺包括开料、打磨、阴刻、减底、钻孔、透雕等,每种工艺都能够展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如开料工艺M1∶58、M1∶71、M1∶79等,均保留有片切工艺留下的痕迹;多件玉虎出现对开现象(从玉料和切割痕迹可以看出,为一块玉料剖开做了两件相同的器物),如M1∶303、M1∶381,M1∶84、M1∶239等⑧;钻孔工艺,如M1∶388上部钻孔,孔径仅仅为0.4毫米。

三是纹饰主要为龙首纹,包括宽线龙首纹和双线龙首纹,龙首纹又称虺龙纹、蟠虺纹。龙首纹均作翘鼻、张口、吐舌的侧面形态,不同之处表现为工艺形态的差异,包括双线龙首纹饰龙的鼻、颚、口、角等部位。一般布局满密,浮凸不明显,M1∶143、M1∶350通体刻细密的简化双线龙首纹。

四是半成品玉器。正在加工和半成品玉器占有一定数量,如M1∶58、M1∶71、M1∶79。根据出土玉虎的形制特征以及出土时的摆放位置等综合分析,这些玉虎中应该有玉覆面、缀玉等,属于葬玉类,呈片状,一面刻纹,一面素面无纹,边缘有穿孔。其用途有可能是缝缀在丝织物之上以保尸身不化。另外,玉虎更具有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之意。由于墓主人突然去世,很多玉器来不及制作完工,就匆匆下葬了。

五是早期遗玉。早期玉虎(商代晚期)出现在该墓中,如M1∶384等明显不属这一时期,它应是主人生前收藏的古玉。初步统计“羕伯受”墓中共出土有30余件早期遗玉,其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商周时期以及春秋早期。其中有一部分是保存完好的玉,被直接拿来使用;一部分是经过加工改制后继续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古代玉料来源紧俏,而且加工不易;另一方面也存在當时使用过程中玉器损坏的现象,只好加工后再使用⑨。

总之,桐柏月河一号墓出玉虎纹饰优美、制作精良,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玉器的雕刻制作工艺、葬玉用玉制度和羕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注释

①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桐柏县文管办.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7(4):8-23.

②丁哲,乔保同.南阳桐柏月河一号墓出土玉器[J].江汉考古,2021(2):123-133.

③孙德萓,丁清贤,赵连生,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3):1-6.

④何星亮.河南濮阳仰韶文化蚌壳龙的象征意义[J].中原文物,1998(2):34-40.

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⑥⑦朱乃诚.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与流变[J].中原文物,2019(2):44-55.

⑧董全生,赵成甫.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相关问题研究[J].中原文物,1997(4):87-89,120.

⑨王青.豫南地区商周西汉墓出土遗玉研究[J].中原文物,2017(1):43-58.

猜你喜欢

春秋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中的女人
哈拉和卓384号墓葬出土棉布袋的修复
《春秋》大义对宋代纪传史体的影响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