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丽蓉:守护粮食安全, 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2023-05-26周世琪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粮站海清养父母

周世琪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小就知道珍惜粮食的她,用26年的坚守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4月4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粮油管理站麻石库点来了60多人参观学习。“一次当代表,终身作表率。我不仅要收好粮、守好粮,还要管好库,让归仓的每一粒粮食不在自己手中受到损害……”蒲丽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给前来参观的人。十年前,这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十年后,这里干净整洁,粮食满仓。作为这里唯一的管理员,蒲丽蓉心中感慨万千……

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

蒲丽蓉今年46岁,从事粮食保管工作26年,经手的3万余吨粮食无霉变、无损害,曾获得“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劳动模范”“四川省爱粮节粮之星”“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等多项荣誉。

1997年2月,从通江粮校毕业的蒲丽蓉被分配到铁佛片区的粮站工作。“无违法违纪记录,无粮食短差记录,无粮食损耗记录,无储粮安全事故记录”,从上班第一天起,蒲丽蓉便把“四无”精神牢记心中。无论新粮入库、粮食出库还是日常维护,她都事无巨细,样样做到最好。

2009年,因为下岗分流,全站200多名粮食职工只剩30多人,蒲丽蓉因为工作出色被留了下来。2013年,她被分配到麻石库点看管废弃粮仓。第一天上班,她就傻了眼:满院子的杂草有一人多高,早已废弃不用的粮库阴暗潮湿,破败不堪。“对党忠诚,积极工作”,这一年刚刚成为党员的蒲丽蓉不免心酸:没有粮食可管,怎么积极工作?她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整修粮库,重启粮仓。

在蒲丽蓉的努力争取下,粮库得以维修,达到收储粮食的条件。她立即走村入户,宣传收购政策。“终于不用跑几十公里外去卖粮食了!”老百姓拿到收粮款开心地说。2015年,蒲丽蓉收粮2259吨,解决了当地“卖粮难”的问题。

粮食收购后,最重要的就是入仓保管。管理粮食是个体力活儿,对瘦弱的蒲丽蓉来说更是个挑战。但她没有退缩:穿着工作服爬上5米高的梯子,躬身钻进硕大的粮仓,抹屋梁、拈杂质、清蛛网、扫墙面……粮食就像不会说话的婴儿,蒲丽蓉则像医生一样练就了“望闻问切”的本事。她随手抓一把粮食,通过观察色泽,手指摁一摁,鼻子闻一闻,嘴里尝一尝,就知道粮食是否出现发热、潮湿、虫害等异常情况。根据情况作出判断后,她当即对症下药:勤开窗、勤通风、挖沟扒塘、松动粮面,及时降温除湿。

尽管仓房每年都例行维修,但每到雨夜,蒲丽蓉还是放心不下。2016年7月的一天深夜,蒲丽蓉被巨大的雷声惊醒。听着窗外雨声渐大,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抓起手电筒就往仓库跑。详细检查每个仓的门窗、屋顶和墙面……巡查到最后一个仓房时,她发现有几处渗漏痕迹,当即用塑料薄膜压盖粮面,一有积水便立即清理。雨下了一夜,她在粮仓守了一夜。

还有一次雨夜,蒲丽蓉发现有稻谷被浸湿,便一铲一铲地掀开粮食,甚至用双手刨,挖到近4米高的粮堆底部,浸湿的稻谷共装了68袋。她不顾双手磨破的疼痛,扛着粮食从5米多高的木梯颤颤悠悠地往下退。她扶着木梯来回上下,足足忙了5个多小时,汗水浸透了衣衫。

因劳累过度,蒲丽蓉连续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瘦了十多斤。但让她高兴的是,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没有一粒粮食受损。

麻石库点一共3栋仓6个廒间,能存放2500吨粮食。为了方便粮情分析,蒲丽蓉在每个仓库的后门装了一列做了标记的檩棒,记录最高粮温在仓内的第几区第几点,哪个仓第几区粮温波动大。

麻石库点是一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库点,除了几台风机外,没有其他现代化设备。各种规格的竹制耙子、巴掌厚度磨得锃亮的刮板、3架长度不等的木梯……蒲丽蓉就用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凭借灵巧的双手让麻石库点达到精细化管理标准,与现代化仓房并无二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5年坚守粮食阵地,让蒲丽蓉有幸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

全家守初心,实干最可贵

蒲丽蓉出生在巴中市通江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粮站上班,母亲务农。家里孩子多、压力大,父母深感吃力,在蒲丽蓉两岁时把她送给了养父母。不过,父亲终归还是放不下这个女儿,经常去看她,还把她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着堆成山的粮食,年幼的蒲丽蓉问父亲:“这么多粮食,为什么不拿回家点兒?”让她没想到的是,父亲严肃地说:“这是公家的粮食,谁也不能随便动一粒,粮食保管员就是保护粮食的。”蒲丽蓉将父亲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但养父母对蒲丽蓉特别好,全家人每天吃红薯果腹,只为她专门蒸一小碗米饭。山区人民只能靠天吃饭,她从小就看到养父母种粮不易。有一天夜里12点下起大雨,养父母打着手电筒冒雨去看顾耕田。所以,蒲丽蓉从小就特别珍惜粮食,报考学校时选择了粮校。

1997年初,蒲丽蓉和同在粮站工作的席关羽结为夫妻,年底生下儿子海清。为了达到粮仓卫生标准,在别人都午睡时,她背着儿子在粮仓外拔草;在很多同学、同事离开粮站到外面挣钱时,她仍坚守岗位。粮站工资每月只有400元,再加上丈夫下岗,一家人生活非常窘迫。很多人劝她:“到外面随便找个工作都比这里挣钱多,何苦呢?”但蒲丽蓉从没想过离开,坚守初心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靠手工制作煤球、种植香菇补贴家用。

儿子海清看到别人家都有电视,只有自己家没有,问妈妈:“为什么咱家不买电视?”蒲丽蓉笑着安慰儿子:“21英寸的电视太小,等妈妈攒钱给你买个40英寸的。”直到她家买得起彩电,商场里最小的电视差不多都是40英寸了。

长大些后,海清感觉到自己家贫穷,又问妈妈为什么不去外面打工。蒲丽蓉耐心地对儿子讲:“粮食是国家的命脉,守护好粮仓是妈妈的工作,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认真干好。”从此,他不仅用心学习,还主动帮妈妈干活儿。

后来,小儿子英华出生。自从2013年来到麻石库点,蒲丽蓉便把家搬到粮库,边照顾儿子边看管粮仓。丈夫在外跑车,每天回来后就帮她搬运粮食。海清本科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每次放假回来,也会帮妈妈运粮食、搬梯子。全家齐心协力,一起守护粮仓。

2022年6月,得知妈妈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上小学五年级的英华羡慕地说:“妈妈,你太幸运了!”蒲丽蓉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努力之后才会有幸运的机会。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机会!”英华用力地点点头。

在北京开会期间,会务组发了两个笔记本,上面印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字样,蒲丽蓉一直没舍得用,她想留给两个儿子。“妈妈希望你用这个笔记本记的不是高大上的理论和概念,而是在工作中实实在在做事的足迹。”寒假期间,蒲丽蓉把笔记本郑重地交到即将参加工作的海清手中。

蒲丽蓉既希望把认真做事的家风传承给两个儿子,也希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给更多人。2023年3月,一个月内,她就到省、市、县做了多场报告。“我将继续传达、执行好国家的粮食政策,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我们家乡的种粮人也能像平原地区的农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农业带来的便利。家家户户不只粮满仓,更能通过种粮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猜你喜欢

粮站海清养父母
英雄的传说
我愿意死在舞台上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富养父母
海清:年龄越大,越谦卑
谢谢
浅议纪检与审计配合处理违规问题的可行性
遇记者同款手机壳上前打招呼海青自带表情包节目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想站起来的空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