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影视人才培养策略的探索
2023-05-26陈跃周天杨璐铭
陈跃 周天 杨璐铭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的有利政策,促使虚拟现实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其相关产业不断更新升级。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但是对VR影视相关产业来说,人才依旧短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影视行业的人才需求,文章主要从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完善教学培养体系等方面探究VR影视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多主体协同;学科交叉融合;VR影视;人才培养
“VR”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简称,指应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世界,观者通过VR传感设备能够使其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获得互动临场体验[1]。VR技术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当前,VR影视人才处于稀缺状态。因此,高校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跨学科融合能力、高素质、高技能的卓越VR影视人才。
一、高校VR影视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等先后开启了对VR技术的研究。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宏达威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设全国第一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专业硕士方向,为我国的VR产业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2017年开始,南昌打造VR制造业创新中心,南昌VR研究院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VR关键技术的研发合作,同时也与各大企业展开产业化合作,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虽然VR产业的不断发展,但是VR高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笔者调研发现,虽然部分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有VR相关专业,但是专业设置不合理。以VR影视专业为例,其专业建设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于VR影视制作涉及计算机、影视、动画等多个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甚至是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影视院系在学科融合等方面较难实现,因此导致VR影视人才短缺。当前,我国VR产业发展势头迅猛,VR影视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VR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症结。很多VR影视从业人员虽然掌握影视制作的相关技术,但是缺乏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技术(VR的影视交互技术、引擎开发等),也有部分人员虽然掌握了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技能,但是忽略对影视相关理论的学习。这种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较为复杂多变的大型VR影视精品创作等工作。
笔者调研发现,VR影视人才培养的师资不足。现阶段从事VR影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从计算机相关学科、动漫或影视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而VR影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涉及戏剧与影视学、美术设计、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要想让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并能够进行教学,这对任何一所高校的教师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现在高校普遍存在VR影视人才师资不足的现象。
总体上来说,我国VR影视专业人才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这是因为VR影视专业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技能型人才、精英型人才较少,高质量的VR影视人才紧缺,以至于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二、影响VR影视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
(一)专业设置
VR影视创作是一项新兴的影视技术,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VR影视相关专业,而是从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等相近专业中分出一个研究方向。也有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VR影视专业,但是课程设置较片面、单一,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众所周知,VR影视的拍摄与制作,需要用到多种技术,如计算机相关技术、全景视频拍摄与制作技术等,这就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但是笔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学科间的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和影视相关专业所在的学院独立存在,影视相关专业的教师不会VR涉及的交互制作、unity开发等技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不懂影视的导演、拍摄与制作等技巧。这就导致学生制作的VR影视只是一些简单的全景视频,并不能达到参赛级别或者宣发级别的VR影片水准。
(二)师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设计者、组织者。教师要系统把控知识体系,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VR是一项前沿技术,教师要先掌握该技术的前沿知识,才能指导学生。优秀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培养尖端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做到自身优秀,要迅速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学习前沿技术,掌握过硬的技能与本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笔者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讲授VR影视创作的教师从事广播电视编导、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VR影视培训或者学习,只是根据经验或者自学一些VR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这导致学生很能掌握高、精、尖的技术。
部分高校采用“校内+业界”双向培养模式,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聘请业界实践经验丰富的VR影视创作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内导师。然而,这些高校缺少完善的制度,导致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无法有效合作,校内导师缺少实践基础,校外导师并未真正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未实现双导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良性教学。
(三)实践教学平台
VR影视人才培养涉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需要高校前期投入大量資金,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众多高校建立的VR实训室以及实践教学平台设备不能满足VR影片制作需求。
三、VR影视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学科交叉融合
在传统的影视教育中,人才培养更加倾向于精细化培养,如制片、导演、编剧、录音、摄影与制作等。而VR影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艺术形式,需要用到戏剧与影视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剧本创建、全景视频拍摄、影视特效、场景搭建等),计算机学科核心技术(基于VR的影视交互技术、引擎开发等),以及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因此,VR影视人才培养不能单纯局限在某单一学科领域。高校要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局限以及教师队伍的局限,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
第一,高校应制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高校要以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的模式,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加强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等二级学科间的融合;同时融合不同学科类别,如影视与工学类的舞台美灯光、舞台工程技术等,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领域的融合。第二,高校可以设立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实训班或者双学位专业,打造通识核心课程、跨学科核心课程,打造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等。例如,高校可以开设VR影视创作实训课程,此课程以指导学生创作VR影视作品并参加国内外VR影视竞赛为目标。在VR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要能将VR技术与影视、文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并加以运用。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可利用自身优势对学生的VR影视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联合指导。因此,教师也要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创作中激发自我驱动力,提高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多主体协同育人
1.依托重点实验室,协同育人
该重点实验室以VR影视作品创作为核心,围绕重大科技项目,遴选戏剧与影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与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以及业界杰出人才,组建多学科导师队伍,招收不同专业的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直面行业需求,打造多学科交叉培养高层次创新型VR影视人才平台。该重点实验室可以是龙头企业牵头,也可以是高校科研部门牵头,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该重点实验室的设备面向前沿高科技方向进行配置,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VR影视制作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VR影视研究领域进行技术突破与创新提供实验与实践基础条件。
高校可以利用重点实验中的硬件资源与教师资源,培养拔高人才。高校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以学生参与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VR影视创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高校一方面可以形成“以竞赛促学习、以竞赛促生产、以竞赛促培养”的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可以依托重点实验室进行重大课题的攻关,如以两个学科以上的教师和业界导师以及若干优秀的学生组成多学科多层次科研团队,进行省级专项科研课题攻关,探索学科交叉中VR影视研究内容。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中,教师在拍摄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VR影视创作中的具体环境和即将开展的科研内容。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攻关的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讨论和实践,其通过科研项目可以接触到前沿的VR拍摄环境,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收获整理成项目成果,发表相关论文、专利。同时,在科研项目中,高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竞赛、科研项目能够反哺教学。教师通过对竞赛案例和科研项目进行总结,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实施科研、竞赛项目,高校能够了解VR影视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
2.多渠道的跨越合作与培养
高校需要利用校内优势资源,进行跨学院、跨学科以及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探索,甚至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进行跨校合作与联合培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合作共赢。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共建VR影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高校与企业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政府也应对高校给予政策支持、提供项目经费,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VR影视项目研究与实践。
高校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协同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专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将企业优秀人员请进校园,参与创新实训项目,鼓励企业优秀人员参与到学校的VR影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的教学、项目研发中。企业优秀人员可以将自身积累的VR影视创作经验,以课堂、讲座、项目等形式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担任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学生进行合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将企业一线实际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攻关,使学校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瞄准社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协助企业解决VR影视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高校搭建的产教基地,学生还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锻炼,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优势,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和实践能力锻炼平台,形成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育人机制。
(三)完善教学培养体系,改革课程设置
高校要按照“学生学习成效导向(OBE)”的培养要求,通过企业走访、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制订合适的VR影视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沟通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高校也需要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此,在VR影视人才培养中,高校可以构建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在第一课堂中,高校可以模块化的方式设置课程,建立以应用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主线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与实训体系,设计由单人完成的基础知识学习,到参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全景VR视频制作、VR项目综合实训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模块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各模块课程以VR影视作品创作为教学目标,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开放性、动态化的教学系统。各模块的课程内容要覆盖VR影视创作中涉及的影视、动画、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如VR视频拍摄与制作、VR场景与特效设计、声像合成特效、VR影视交互、动画设计、网络虚拟环境技术、面向过程编程、用户界面开发、测试与维护等课程。
第二课堂是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创作,将自己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教师可以申报有关VR影视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完成。这样其既开阔了科研视野,也提高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将兴趣点与科研课题、课程内容以及实验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4]。科研项目已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方法。高校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本科生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师在申请并确立科研项目之后,让学生依据项目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案等自愿申请加入该项目。在科研项目结项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完成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给出成绩,并由教务处进行考核。
第三课堂是小学期实践。高校组织学生到农村、企业等进行小学期实习锻炼,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与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行业现状[5]。
(四)建设新时代VR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培养的大部分学生很难胜任VR影视创作工作。优秀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培养尖端人才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自身优秀,要迅速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掌握过硬的技能与本领,学习前沿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高校可以建立培訓、再学习机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业务学习,进一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升教师的VR影视创作技能。同时,高校可以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科研队伍。校内导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锻炼,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参与教学或VR影视实训项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VR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技术认识。这将对高校VR影视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五)培养国际化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培养的VR影视人才要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要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优秀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开阔国际视野。同时,高校可以设置短期的学生交换项目等,或邀请国外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学生立足于本土,放眼世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VR影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结合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的思政贯通。影视作品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观众艺术素养的社会责任。因此,在VR影视作品创作、项目综训等课程教学中,教师的选题内容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内涵输出等,发扬向上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健康文化潮流,引导学生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基于向善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6]。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跃.新媒介语境下VR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变革及商业化前景探究[J].当代电影,2019(05):152-155.
[2]王锟.一线串珠 四位一体 交叉融合 全面提高:新文科背景下影视教学模式探索[J].电影新作,2021(05):84-87.
[3]李正,林凤,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3):79-85.
[4]吴东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特征分析与实践启示[J].高教学刊,2020(11):31-34.
[5]王莉莉,刘鑫达.植根国家级多学科交叉科研基地 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1):31-35.
[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4][2023-03-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14/c1024-3230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