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3-05-25吴明任福娜

贵州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胸痛心肌梗死病情

吴明 任福娜

(西安大兴医院,(1.急诊科;(2.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0016)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因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策略的不同有很大差异,相对来说介入治疗的效果高于保守治疗[1]。当前临床要求对发病在12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行再灌注治疗;而对于临床情况不稳定的极高危心肌梗死,建议2 h内行介入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2]。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医院在急诊中还采用传统管理方法,心肌梗死患者无法直接送入介入室,延误了治疗时机[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院实力的增加,当前很多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特别是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作为改善护理流程的重要方法,其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与监管力度,可提高急诊效果[4]。本文旨在探讨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明确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与2021年2—8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研究组)与44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56.20±4.81)岁;体质量指数(22.49±2.48)kg/m2;急诊入院时间(3.55±1.49)h;收缩压(134.22±10.48)mmHg,舒张压(87.20±4.51)mmHg;心功能分级:Ⅰ级22例,Ⅱ级18例,Ⅲ级1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56.19±5.02)岁;体质量指数(22.19±3.91)kg/m2;急诊入院时间(3.79±1.24)h;收缩压(135.02±9.29)mmHg,舒张压(87.10±3.72)mmHg;心功能分级:Ⅰ级18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能接受随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以胸闷、胸痛为主诉入院。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者;调查依从性不佳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管理。研究组给予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医院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体系,设置胸痛中心(编制人员3~5人,包括医师1~2名,护士2~3人)。胸痛中心所有医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抢救技能和经验,有能力参与患者抢救。由有经验的主管护士担任组长,护理人员要及时将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与反映,然后由医护人员进行讨论,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合理分配有经验、有资质的医护人员进行24 h轮流值班。(2)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护患沟通计划,提前做好接诊、分诊、急诊的准备,制定急诊患者的护送路线,入院后直达介入室。(3)患者到达急诊后,由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立即呼叫专科医师,同时预警介入室;医师确诊后,护理人员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开始进行介入治疗,并陪同患者进行各项检查,也做好患者的核查交接。采取自查、普查、抽查质量考核,加强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根据反馈护理服务质量检查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积极改善。建立各层次护理人员规范化、持续化、流程化培训计划,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与补救流程。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急诊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病情控制时间为在急诊室已经完成急诊之后、已经初步控制了病情所耗费的时间;急诊时间为患者进入急诊室急诊至急诊结束准备转运的时间。记录两组的急诊介入成功率。采用超声监测两组存活者的介入前、介入后7 d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所有存活者进行随访9个月,随访方法包括电话、微信等,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心力衰竭等。

2 结 果

2.1急诊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对比 研究组的急诊时间(33.19±2.29)min与病情控制时间(67.30±2.58)min,均少于对照组的(46.39±3.91)min、(87.20±3.88)min(t=16.822、12.673,P<0.05)。

2.2急诊介入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的急诊介入成功率为98.1%(53/54),高于对照组的86.4%(38/44)(χ2=5.076,P<0.05)。

2.3心功能变化对比 两组介入后7 d的LVEDD与LVESD均低于介入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8.001、8.01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介入前后心功能变化对比

2.4随访情况对比 研究组出现心源性死亡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重建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对照组出现心源性死亡4例、再发心肌梗死4例、靶血管重建3例、心力衰竭3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8%。研究组存活者随访9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1.663,P<0.05)。

3 讨 论

急诊科是医院急诊急性心肌梗死重患者的集中场所,急诊管理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以往急诊科的管理流程步骤繁琐、没有指定负责人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导致介入医师不能及时确定抢救规划,使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5]。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急诊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急诊介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急诊介入成功率,缩短急诊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特别是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能让医护人员更快地了解到不同仪器的操作流程,还能尽快熟悉急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够缩短介入治疗时间,提高介入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充分调动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临床介入治疗效果[6]。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存活者介入后7 d的LVEDD与LVESD均低于介入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介入组(P<0.05)。因为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可将学历背景,工作能力,个人性格不同的护理工作人员分配到相匹配的不同工作岗位,使不同护理人员能够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其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介入治疗质量。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存活者随访9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改善远期预后。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急诊介入成功率,缩短急诊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促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远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由于时间与经费限制,入选病例相对较少,可能还有其他影响预后结果的因素存在,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胸痛心肌梗死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有些胸痛会猝死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