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3-05-25侯英娟马雪梅李亚娟王泽丹张伟马亚玲刘亮

贵州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脑膜炎细胞学病毒性

侯英娟 马雪梅 李亚娟 王泽丹 张伟 马亚玲 刘亮

(榆林市第一医院,陕西 榆林 718000)

病毒性脑膜脑炎作为临床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种,是指病毒侵犯患者脑部或脑膜神经系统后诱发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其中又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占据比例最高[1]。究其主要病因,临床表示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内不同细胞群的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均会有差异,对各种病毒的易感性也会有变化,致使其病理和临床症状出现不同表现,起病上可见急性或亚急性两种类型,症状表现可见发热、头痛、呕吐、腹泻、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以及脑膜刺激征呈现阳性反应,偶有病理反射出现,有甚者可见轻度瘫痪或脑神经功能障碍[2]。因此,尽早予以患者病情诊断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是避免其病情恶化的关键前提。本文旨在探讨研究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92例,其中50例病毒性脑膜炎纳入观察组,4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5~77岁,平均(40.63±6.77)岁;病程1~7 d,平均(3.05±0.86)d。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16~76岁,平均(41.43±5.98)岁;病程1~8 d,平均(3.27±0.82)d。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符合病毒性脑膜炎[3]、化脓性脑膜炎[4]相关诊断标准,与此同时,对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肝肾功能代谢异及休克症状患者,均予以排除。本次研究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每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测时都需取2次脑脊液做检测标本,共计184份脑脊液,所选患者均表示对研究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脑脊液的采集及处理:经腰椎穿刺后取出3~5 mL脑脊液,对部分脑脊液采取常规、生化检测,剩余脑脊液行细胞学分析及ELISA检测病毒抗体。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对脑脊液标本于1 h后进行离心式细胞玻璃切片检测:首先检查白细胞计数,接着抽取0.1~0.5 mL脑脊液(视细胞数目而定),经FMU-5微细胞玻璃片离心沉淀器以500 r·min-1,2~5 min速率进行低速离心,将采集有细胞的玻璃切片行Ma Grunwald Giemsa(MGG)进行10 min的染色,干燥后在油镜下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细胞学分类和统计。脑脊液病毒抗体定性检查:采用ELISA法完成脑脊液病毒抗体的定性检测,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HSV-Ⅱ)、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MTB的特异性IgM、IgG抗体,其中,MTB抗体IgG选择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他选择深圳市博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详细操作步骤为:(1)处理样本:从4℃冷藏环境中取出采集的脑脊液解冻后再利用。(2)稀释样本:病毒IgM:75 μL样本+25 μL稀释液;IgG:10 μL脑脊液样本+100 mL稀释液;其余病毒:75 μL脑脊液样本+25 μL抗体稀释液。设空白、阴性和阳性作对照孔。制备洗涤液连续5次洗板,每次时间在30 s;加入酶结合物后将清洗板反复冲洗3~5遍后可见显色,在每个孔中各添加50 μL的显色剂A和B,混合均匀,在37℃的恒温下等待10 min,然后分离出来进行检测判断。(3)判断结果:用肉眼观测,在白底下每个小孔的颜色都非常明显,显示清晰蓝色者视为阳性,反之无颜色者为阴性;设备测试时,所有孔都添加1滴终止液,轻轻摇动后用空白对照调零,将酶标仪波长参数值调整为450 nm对每个小孔 A值进行测量。其中,临界值(C.O.)=阴性对照孔均值N8 2.1,样本A值S/C.O.≥1(S/N≥2.1)评估为阳性,样本A值S/C.O.<1(S/N<2.1)则评估为阴性,对接近于临界值的样本进行反复检验,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全面分析。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首次脑脊液检测情况,包括脑脊液(CSF)压力、白细胞总数、细胞分类情况(单核细胞、多核细胞)、葡萄糖、氧化物、白蛋白含量;两组患者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测情况;记录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段(1、2、3、4周)脑脊液中白细胞出现率及白细胞分类变化。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首次脑脊液检测情况比较 观察组CSF压力、白细胞总数、多核细胞数、总蛋白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单核细胞数较对照组高(t=6.88、26.33、12.39、8.69、15.63,P<0.05);两组患者葡萄糖、氧化物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t=2.89、2.6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首次脑脊液检测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测情况比较 观察组病毒抗体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gM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测情况比较

2.3观察组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白细胞分类变化 患者早期细胞学上以激活淋巴细胞反应为特征,活淋巴细胞数目可见显著增加,随病情发展及治疗而降低,最终回归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见表3。

表3 观察组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白细胞分类变化(%)

3 讨 论

细菌和病毒作为引发颅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但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特征,故在临床具有较高诊断难度[5]。有相关报道[6]指出,早期脑脊液检测虽特异度不高,但用于鉴别患者病情有重要应用价值,对疑似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需尽早予以脑脊液检查,区分开其他颅内感染性疾病,为后续实施对症治疗予以参考依据。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化脓性脑膜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病毒性脑膜炎却呈现持续上增趋势,究其原因,可诱发后者病症的病毒种类较多,基本上所有病毒都可以改变患者脑脊液的细胞学。基于此,本方案针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主张采取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并对比化脓性脑膜炎检查结果,发现两者实验室指标反映存在明显差异,包括CSF压力、白细胞总数、多核细胞数、总蛋白、单核细胞数,且观察组病毒抗体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患者早期细胞学上以激活淋巴细胞反应为特征,激活淋巴细胞数目可见显著增加,随病情发展及治疗而降低,最终回归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作为一种反应性抗体,一般是患者在接触病毒3~5 d后就会出现异常,应用ELISA法可在患者血液及脑脊液检出抗体,是病原学早期诊断常用方法[7]。但考虑到此类方法敏感度不高,所以联合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有投入小、操作便捷、结果获取快速且准确等优势,用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能起到极高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与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膜炎细胞学病毒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180例诊断分析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