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几处细读兼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
2023-05-25黄瑛
黄瑛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重要事件,是三十三回之前大大小小矛盾积聚之后的集中爆发,体现了这部伟大小说高超的艺术水平。曹雪芹采用戏剧式手法,巧妙地将挨打前的重重冲突一步步激化升级,引发挨打的风雨大作,再到打后的余波不断,在整体紧张的氛围、同一的时间地点里,让各色人物悉数上场,言其言,行其行。忙而有节,又娓娓道来,呈现生活的截面,透出无限的意蕴。
从探究挨打原因,分析嫡庶、父子等矛盾,探讨贾政教育方式,品析不同人物语言折射的人物心理,鉴赏形象、叙事结构等角度解读这章,从而更好读懂整本书,都有助于理解《红楼梦》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长篇小说的阅读给出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读全书”“整体把握”;二是“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宝玉挨打”这章,有不少值得“仔细推敲”的细节文字,从此入手,品味“感动”处,着手“解决一两个问题”,也是进入《红楼梦》阅读的有效方式。
一、宝玉出场:“不似往日”皆深情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一般关注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忠顺王府长史官奉命来讨要琪官(蒋玉菡)牵出宝玉与之关系亲密,二是贾环密告诬陷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导致其投井而死。这两件事,在叙述上节奏快,矛盾激烈,容易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两件事让贾政从“气的目瞪口呆”,命宝玉“不许动”到“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直接引发棒打风波。而宝玉出场这段,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主要因为他见宝玉“垂头丧气”,且之前会见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从内容上看,尚未到棒打层面,叙述上也较平静。但是,这看似平静背后,满含宝玉内心的波澜起伏与不能释怀,体现他心灵挣扎与经历成长的过程,也是在根本上体现他与贾政观念不同,与生活的环境时代背离,而这些潜在的巨大差距在一旦点燃的引线作用下就会轰然迸发,如果结合全书阅读,再细看,更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凉之雾,笼罩开篇。
结合《红楼梦》之前的相关情节阅读,看宝玉出场的几个细节:
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
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
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对于金钏儿投井自尽,宝玉内心极度悲伤。前三十二回,宝玉也有悲伤的时候,如和黛玉有争执心意不能明了(二十二回“听曲悟禅机”,二十八回“黛玉葬花”后,二十九三十回与黛玉起争执),秦钟突然去世(十六回)等处,主要用到的词都是“哭”“滴下眼泪”等。“五内摧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这样程度的词,从未用过,即使后来晴雯离世,着墨更多的是写宝玉的情深不舍、牵挂思念,未有轻生之想,而对黛玉的笃定痴心都是以出家做和尚赌誓。此处,宝玉的悲是极度的痛,是哭无法摆脱的伤,是没有希望的魂不守舍,茫然自失。而对这样一个青春女孩生命的消逝,宝玉怀着深深的自责愧疚之情。衔接第三十回情节,宝玉因趁王夫人午睡时和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现,王夫人将金钏儿撵出贾府,才有后来的投井事件。但是,宝玉和金钏儿开玩笑时,并未想到王夫人会如此动怒,更未想到会有悲剧发生,他以一直对女儿们的关爱、无地位等级之别的方式相处,一任率性真实,脂评多次以“情”冠之,但真情在这样的家族中、社会下却屡屡碰壁,还带来灾难,宝玉隐约感到这种冲突巨大,追求的与生存的之间矛盾痛苦,无法改变,所以当他看到父亲时,“倒抽了一口气”,凉彻心扉。
比较金钏儿去世后他人表现:
(王夫人)“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宝钗)“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王夫人、宝钗、金钏儿母亲,一个是金钏儿恭敬侍奉多年的主子,一个是在贾府最端庄深得上下人心的小姐,一个是最亲的人,她们的表现与宝玉一言不发流露的真情比,孰轻孰重,一眼分明。而宝玉的痛,又是曹雪芹赋予的,让他“呼吸领会”,经历感悟,作者的意旨寓于细微。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们可能不只需要从大处入手,关注这部小说宏大的框架結构、复杂的人物关系、庞大的叙事系统等,有的时候,从重要的细节文字入手,去体会领悟,把前后相关人事草蛇灰线串起来,或许会有更多发现。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容易把大量已有研究结论告知学生,或以较大的问题设计全局性把握这部“百科全书”式作品的阅读价值,真正读作品时,是循着字词句篇,由感性至理性,从看到至想到,逐渐上升理解的过程。
宝玉见贾雨村这段,曹雪芹略去未写,但从贾政之语中,可见宝玉去迟了,牵出三十二回宝玉与湘云谈论仕途经济以及宝玉对黛玉诉肺腑一事,缘此耽搁,而贾政说宝玉去了也无一点挥洒谈吐,仍是因宝玉牵挂黛玉之事;正当宝玉满怀心事、不知所措时,得知金钏儿事。借贾政语,把一系列事串起来,由贾政眼观宝玉,见出他在多重事件涌来、看似无关实则一个本质冲突内核的强压下内心的复杂愁绪,让读者体会“怔呵呵”状态。十七回秦钟去世后,宝玉曾“日日思慕感悼,然亦无可如何了”。也是悲痛很深,而当贾珍前来告诉宝玉“老爷就来了”,宝玉“一溜烟就出园来”,后陪贾政游园题对额。比较这两处,宝玉的悲伤程度、整体状态都有不同。所以,此刻贾政见其“应对不似往日”皆有原因。而反常背后包含的各种情感涌动的体会,只有关注细节,关联全书相关情节内容,才能发现无一闲笔的匠心,事件组织剪裁、详略处理、人物性格发展等,处理得清楚有序。
二、宝玉承笞挞:重板之下承载万千
宝玉被打,本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刻,但只用了本回不到十分之一的笔墨,篇幅很少。主要过程:
贾政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打了十来下——贾政嫌轻,自己夺过大板咬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门客夺劝——众人觅人送信——王夫人赶到,贾政更火上浇油,板子越发下去又狠又快——小厮松手走开,宝玉已动弹不得——王夫人抱住板子
整个过程都从贾政暴怒而打的角度入手,给人冲击感,而宝玉此时基本没有任何描写。按照贾政所言,宝玉是“逆子”“干的勾当”不可饶,“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所以必须动板,可是这样一个“顽劣异常”的“混世魔王”,被痛打会有怎样的表现,作者一字未写,留了空白。试想:如果写宝玉的疼痛喊叫,会是什么效果;如果写宝玉的愤怒反抗,突出他的叛逆,合不合适;如果是写贾环或其他贾府公子被打,他们会是什么表现……比较各种方式,只有不写,才是最好的表达。也许曹雪芹一开始写了宝玉的表情、心理,但增删之后,选择让贾政一人暴怒痛打,唯其如此,我们才会为只能承笞挞的宝玉更加心痛,才会看到他所追求的在他所处的环境时代下,是多么不被认可与接受。当然,贾政动板的理由,又是不堪一击,正如脂评语“跳出樊笼,一场笑话”。
前文贾政送长史官后看到贾环带着小厮乱跑,贾政喝令小厮“快打,快打”,贾环见了“唬的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当贾政质问时,贾环见父亲盛怒,便马上转移话题,引出金钏儿事诬告宝玉,其人品之劣跃然纸上,作者花较多篇幅细致描绘,有意让读者去体会这一个庶出公子在长期身份观念下形成的性格特征,与宝玉形成鲜明对比。回目“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也用对比法,将之前数回或隐或显的这一矛盾聚焦。“小动唇舌”引轩然大波,“大承笞挞”却无力改变。
宝玉挨打作为全书重要事件,如果就这样由贾政一人完成最激烈的冲突,匆匆而过,似乎不够有渲染力,不够突出主角宝玉在整个事件中的成长过程。所以,曹雪芹以高妙的方式背面敷粉,不露痕迹地告诉读者宝玉挨打的状态和心理。三十四回,宝玉被抬回房后有多处细节:
“只是下半截疼的很”。
(褪中衣时)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
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
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
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
可见,之前贾政的几十大板确实重,宝玉当时又是忍受了极大的身体之痛。把宝玉的痛放在袭人、黛玉等人面前正面描写,既符合情理,又更惹人心疼。只有在姐姐妹妹面前,宝玉的真情流露,毫不掩饰,才更贴合人物形象,而他的真情流露,也将袭人、宝钗、黛玉的真情、性格展露无疑。
宝玉挨打时的心理及对笞挞的态度,通过在与三个人物相处中体现:
(与袭人)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
(与宝钗)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我便一時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
(与黛玉)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几句话的共同意思,都是绝不悔改。不同之处,是表达方式,体现与三人的感情亲疏。对黛玉说的,是心底最强音,既是对挨打回应,也是对黛玉回应,表明挨打事件,让宝玉更加坚定自己追求的人生道路。承笞挞,不是默默接受,而是毅然决绝。
三十五回,宝玉见到玉钏儿,想起她姐姐金钏儿便满怀伤心、惭愧,一心想和玉钏儿说话,后哄她喝莲叶羹,汤泼自己手上却问她烫哪儿,真心关怀。四十三回,众人为凤姐庆生,宝玉去郊外虔诚祭奠金钏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都可以看出宝玉坚决不变的真情。
在整本书教学时,我们可尝试将“宝玉挨打”这幕改编为戏剧形式进行剧本创作,以此为教学情境,集中展示冲突与人物形象。其中,对话、表情、场景等是容易借鉴的,但是如何将小说中有意略去或含蓄蕴藉的内容,转化为戏剧的有效呈现,是困难的,比如宝玉被打时的状态和心理,出场时的内心情绪,都不像贾环告密、贾政棒打这些情节来得直观显性,夺人眼目。小说语言的耐人寻味,叙述方式的伏脉千里,情节的取舍异殊,都不是随意能用另一种文学形式转换的。所以,当我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无论任务是什么,创新的同时,始终应立足于文本本身重要的价值。不能被替代转化的,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也可以在新颖尝试中,比较体会,见出高下,深化认识。总之,精读的内容需“认真阅读”“静下心来”“反复阅读”。
三、众人纷纷来:笔之所至,极尽写人叙事
宝玉挨打,众人纷纷登场:
王夫人劝阻——贾母劝阻——王熙凤吩咐抬宝玉回房——薛姨妈携宝钗、香菱看望——焙茗告知袭人挨打缘由——宝钗探病——黛玉探病——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晴雯送旧帕,黛玉题诗——宝钗、薛蟠兄妹冲突
记叙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让众多人物围绕挨打之事说了该说的话,做了各自能做之事,在紧凑的时间衔接和场景变化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
在整本书教学时,面对繁复的多重枝节,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网状结构,理清脉络层次,有助于读懂小说。在此基础上,抓住细节关键,品读人物形象,感悟丰富意蕴。比如,宝钗对宝玉的关心,在她探病时情急之下真情流露;在听袭人转述焙茗的话得知此事与哥哥薛蟠有关后,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看到宝玉对自己的体贴后,言语表达得周全得体;回到家中,对薛蟠有意规劝,又由薛蟠之口指出宝钗对宝玉的真实心意。宝钗形象生动立体。
比较阅读,品味不同人物不同语言,也有助于深入文本。三十三回中,王夫人和贾母的劝阻,各有不同。王夫人劝阻:第一步,先哭,承认宝玉有错该打,但老太太不自在了事大,搬出贾母权威,向贾政施压。结果贾政更生气。第二步,又哭,看夫妻情分,承认应该管束,但打死宝玉自己这辈子就没有依靠,以死相护。从自己入手。贾政松口,泪如雨下,劝阻起了作用。第三步,继续哭,哭去世的贾珠,勾起贾政对去世儿子的悲伤,劝阻成功。
贾母劝阻:首先,不说大道理,说要打“先打死我”,直接用自己保护宝玉,而且是居高临下命令式口吻。贾政见母亲生气,只好陪笑。接下来,贾母严厉指责贾政,说自己儿子不孝顺,矛头指向贾政。贾政一听母亲责骂,忙跪下含泪解释。然后,贾母步步紧逼,直接搬出贾政父亲,挑明不允许贾政打宝玉。贾政陪笑,立下承诺。此时,贾母意图已很明显,不只劝阻,而且为保护宝玉以后安全。最后,贾母继续紧逼,说要收拾包裹回老家。贾政忙苦苦叩求认罪。本来打宝玉是贾政觉得宝玉不对,此时却叩头认罪自己打得不对。从贾政由父亲到儿子的角色转化中,可见出贾府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贾母在贾府的绝对权威。
由于身份、地位、关系、出场时间等不同,王夫人、贾母的劝阻都极力为宝玉,但方式、程度、意图有所不同。她们都从各自角度,步步为营。品读二人语言,可以见出曹雪芹描摹人物、绘出日常生活细节的非凡笔力。既恰到好处处理了各式矛盾冲突,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整部小说人物形象完整塑造、主题的揭示做足了功夫。
总之,《红楼梦》阅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有意义的过程,有助于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与经验,以科学正确的方法、踏实细致的态度、勇于探索发现的主动投入,才能真正走进经典,读出有价值的思考,读懂小说意旨,获得启示,丰富精神世界,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