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法初探
2023-05-25范王晴
范王晴
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大多以新闻类、评述类的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多元的形式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7—9年级学段的学生已经明确提出要求,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日常的教学和考试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呈现出的状态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特点,试题的考查方向来指导学生探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解法就显得格外必要且有意义了。
一、“会读”为先,“巧读”找关键
无论什么形式的文本阅读,“读”永远是第一步,那对于形式繁杂,内容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更是如此了。只有仔细阅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够既全面又深刻地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因此,学会一些阅读的技巧就成为了解题目的必要准备。一般来说,阅读文本先粗读再细读,准确地来说要做好以下两个层面:总体阅读和深入阅读,而深入阅读又包括了针对阅读和比较阅读。
实际上,非连续性文本考查的是学生的快速阅读和高效阅读的能力。在将来的语文考试中,阅读量会越来越大,阅读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北大教授、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这也就表明,接下来的语文考查中,非连续性文本在选材的长度、广度和难度上都会有新的突破。因此学会“读”,尤其是总体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总体阅读要求学生做到循序渐进,先要从多则材料中尽可能快速且准确地查找信息,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将自己的所得进行整合。
但对于完整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而言,只学会了总体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非连续性文本中还要考查学生文本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这就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入阅读。所谓的深入阅读,应包含针对阅读和比较阅读。针对阅读就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目的性和方向感应该非常明确。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许多信息经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文本材料的标题、数据、图表等各种元素中。因此在进行阅读时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把握重点,理清关系,由此才能对重要的信息进行提取和概括,在缩短答题时间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答案的正确率。而比较阅读,则是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文本材料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想要表达的中心。无论是文字类的材料还是图表类的材料都需要进行仔细的审读并进行比较,从而弄清楚材料内在的逻辑关系,分析原因,领会文本等材料的深层意蕴。只有做到针对阅读和比较阅读,才能够更好地整合材料中的要点,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挖掘探究隐藏在材料背后的本质,把握住文章的精髓,以免造成因一味追求快速阅读而带来的对文本的误读。
二、“会写”为本,“妙写”抓得分
在考场中,想要学会“写”,首先,要学会用文字來表达形象化的信息。许多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中都会加上图表类的材料,这一类的题目往往成为学生丢分的重灾区。例如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16题,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的这一个饼状图(如右图),从其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赋3分。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只会注意到饼状图当中的数字信息,并没有关注到饼状图这种图表形式本身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信息是什么,因此会出现类似“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02万人”“我国15—59岁人口有89438万人,占人口数量的63.35%”“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人口数量的17.95%”,只关注数字本身的答案。实际上,根据文本材料我们可知,这个饼状图想表达的是目前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占比情况,所以解答本题需要将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并且要有条理。观察饼状图数据可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02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4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增加,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15—59岁人口有89438万人,占人口数量的63.35%,说明我国劳动人口仍占比最大。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人口数量的17.95%,说明二孩政策使我国0—14岁人口得到增长。综上可知我国人口构成比较合理。
其次,想要做到“会写”,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做到规范答题。所谓的规范,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达要规范;第二,逻辑要规范;第三,书写要规范。所谓表达规范就是指所有的答案应该要以相应的格式或形式来呈现,例如观点类的题目,就应该用“观点+理由”的形式逐一表现,最好还可以结合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而逻辑规范是说答案当中的要点要做到条分缕析,不能相互重复或者存在包含关系,而是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书写规范则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点,每个要点前要用数字标出符号,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没有涂改、病句或者错别字等。
三、“会思”为要,“勤思”提素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推行,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就更是如此了。例如2021年南京市中考语文的第13题,让学生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一个名字并阐述理由,再如2021年苏州市中考语文的第17题,让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和个性体验说一说寓言“乌鸦喝水”可能真有其事的理由。这些题目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而言,学会思考,思考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思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素养,从而在非连续性文本的解答中得心应手。
首先,要注重阅读与生活的结合。前文提到,非连续性文本的取材很多都来源于生活,例如2021年江苏各地中考语文中提到的“人口问题”“阅读问题”以及一些其他的热点事件、社会问题等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思考并积累身边可以接触到的非连续性文本的素材,例如广告、新闻、宣传语、时评、调查问卷等等。只有在平时关注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文本资源,才能够更大程度地去拓宽自己的阅读空间,提升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提前走进生活就是提前感知试题的情境,在这样的思考和熏陶之下,自然就能够不慌不忙地应对考题中出现的类似情况。
其次,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思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语文学科的考查变得越来越综合而广泛,那种传统的只吸收课堂知识的语文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形势要求了。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就更是如此了,例如2021年南京市、徐州市等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就将语文学科与生物、物理等学科进行了一个很好地关联与结合,这无疑为学生答题设置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广泛涉猎,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来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应试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虽然形式新颖,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学会“读”“写”“思”,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识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才能不断提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游刃有余地应对考场中的一切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