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的测设生涯
2023-05-24蔡浩中
文蔡浩中
58 年前,在开发大西南的热潮中,我和同学有幸参与了金沙江的勘测工作。在山区野外工作的两三年时间里,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获得了难以忘怀的人生经验,连日常的衣食住行也留下了种种值得回忆的趣事。
衣
1965 年年初去金沙江时,是预定半年的勘测实习。和以前的实习一样,我只带了一床被子和几件衣服。没想到金沙江畔的野外勘测条件空前艰苦,遍地山石、荆棘,衣服破损特别快,逼得自己学习缝缝补补。我甚至用家中寄东西来的包袱布自己缝制内衣裤。一件中山装已是补丁上加补丁,成了百衲衣。反正这里人烟稀少,也不怕别人笑话,但心里还是挺羡慕老测设队员的劳动布工作服,既干练帅气,又结实耐磨。
6 月,一道命令下来,勘测实习变成了就地毕业直接工作,我们立马由学生变成了真正的测设队员。一天,队里给大家发放了眼馋已久的工作服,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穿上。听老队员讲劳动布缩水大,要选大一点的衣裤。我选了套特大号的试穿,发现裤子实在太长,不但盖过脚背,还拖到了地上,于是和大家一起动手打水浸泡衣裤。好在第二天早上衣裤已经干了,我想当然地先把裤脚卷了几道,迫不及待地穿了起来。大家看着我笑个不停。“怎么了?”我低头一看,也忍不住笑起来:裤脚竟然穿到小腿处了。哎呀,光知道劳动布缩水,没想到缩得这么厉害,长裤缩成了中裤。这件事算是给正式参加工作的自己提了个醒——情况是随时变化的,不能凭感觉办事。从此,我慢慢养成了做事大胆谨慎的习惯。
食和住
金沙江畔条件虽然艰苦,但绝对不存在吃的问题,食堂三餐有两顿不离荤菜,况且我们32.8 元的月工资在这里已经算是富人。
测设队执行“大礼拜”,即每两个星期休息一天,一年节约出来的24 天计入探亲假。每逢大礼拜,为了让炊事员休息,队里只开两餐伙食。这一天,多数情况下大家会一起包饺子。如果不包饺子,许多人就自己设法去补上一餐。几个人,几角钱,可以到饭店买一盘白斩鸡、一盘肚片、一壶苞谷酒,海阔天空聊上几个小时。
难忘的是有一次休息时,由于远离乡镇集市,我们几个同学便找到一户老乡家,买了一大堆鸡蛋——这里的猪肉和老母鸡特别便宜,只要四角钱一斤,彝族同胞送上门的麂子肉更是便宜到二角钱一斤。大家各显神通,煮鸡蛋、炒鸡蛋、煎荷包蛋、做鸡蛋羮……不过吃过这一次“全蛋宴”后,很长时间大家见到鸡蛋都会摇头。
一次在江边休息时,看到几个人搬开沙滩上的石头在捉东西。他们捉住像甲虫一样的虫子后,用手掐去尾部直接扔进嘴里,好不癔怪!其中一个人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这是五香虫,赶集时十个要一分钱呢。建议你们捉回去用开水烫一下,然后干炒,炒好后有油出来,更好吃。”“真的吗?”记不得谁一起哄,找来几个饭盒,大家一起动手捉虫子。回到驻地,大家很快就将炒好的一脸盆虫子端了上来。可看着这些虫子,谁也不敢先开吃,只好约着闭上眼睛一起试吃。“真的又香又脆呀!”就这样,在一盆虫子的诱惑下,每个人水壶里的酒很快就见底了。
对于测设队员来说,野外作业是常态,所以对于住宿条件从不讲究,能遮风挡雨即可。在金沙江的几年时间里,我们住过的地方五花八门,最难忘的是住在部队哨所的那段时间。我们与战士们一起出操,一起吃住,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军营生活。
行
金沙江畔是延绵不绝的群山,连接各县区的公路不多,连接乡镇的大多是羊肠小道,物资运输完全靠人背运。在这种环境里,跋山涉水是测设队员的基本功。一天天的爬高下低,使我们这些勘测战线上的新兵慢慢习惯了走山路。从穿球鞋到穿着袜子穿竹麻鞋,再到光脚穿竹麻鞋,一天走几十里路成了寻常事。我曾背着三十多斤重的充电器,一天走了135 里。
一次,我们小组结束在黄桷树观察水位的任务准备返回住处时,有人建议走一条从没走过的纤道,据说很危险,但起码可以节省半个小时的路程。这条从悬崖上凿出来的纤道,十分狭窄,许多地方只能侧身前行。走了大半程时,突然发现纤道断了两尺多宽的一截,一边是高不可攀的峭壁,另一边下方是汹涌奔腾的江水,稍有不慎,必定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往回走又太费时间,大家只得硬着头皮,一个个连气都不敢喘,小心翼翼用双手紧扒崖壁,贴着石壁从缺口上跨过去。回到驻地后,大家才抹了一把汗,虽然谁也没说害怕,但后来再也没走这条近路了。
在金沙江勘测的几年里,最难忘的是昆明之行。为了筹办四三一工程成果展览会,队里派我代表六队去布展。第一天,我很顺利地乘长途车从永善县到达昭通。由于从昭通到昆明要三天时间,所以与测设五队的一位队员相约同行,并与运输参展物品的两位汽车司机约好了第二天的发车时间。谁知,其中一位司机临时决定提前发车,带走了五队那位队员,也带走了我放在参展物品中的行李,包括我的钱包,急得我直跳脚。第二天,身无分文的我去乘车,正考虑怎样向汽车司机说明情况,谁知他一眼看出了我的窘态:单薄的衣衫,根本无法抵挡翻越雪山的严寒,于是把我安排在比较暖和的驾驶室里,一路上掏自己的腰包,帮助我解决吃饭住宿问题。三天后到达昆明的四三一工程指挥部,我连声向他表达谢意。他却一笑了之:“出门在外,谁都会遇到突发情况,这点小事,不必放在心上。”这位司机成了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人。
距离金沙江畔的测设工作已过去将近六十年,当年意气风发的我已近耄耋之年,但年轻时的经历却更加清晰,时时浮现在眼前。每当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如今的金沙江上架起一座座大桥,建成一个个水电站,各个乡镇基本都通上了公路,我心中就无比欢乐——这是我贡献了青春和力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