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与子

2023-05-24京根儿

北京纪事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艺父与子中轴线

京根儿

“大哥,你好!”

伴着鸽哨的悠扬,妙应寺的白塔享受着蓝天与白云的呵护,尼泊尔“最强务工者”阿尼哥的塑像伴着元朝时便为他在京城奠定“业界声誉”的杰作静静矗立着。就是这一句俏皮的童音儿,与向阿尼哥塑像躬身90度的大礼,让我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第一印象之深刻,场景之生动,以至于如今我还是习惯于将“阿尼哥”的名字代替他的本名,方言。以至于,这个孩子成为了我30年创作经历中,最少兴的一位主人公。

与“阿尼哥”结缘还是因为他的爸爸,虽说我一厢情愿地给人家孩子起了雅号,但这位除了拍北京故事,就爱带娃的好爸爸方喆,还是执意与我分享“方言”之名背后的故事。

如今的方喆在北京文化圈儿算得上“吃得开”的主儿,他与他的“鼓楼人艺”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做过讲坛,还在纪录片大荧幕里露过小脸儿。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多年前全凭爱好拍摄北京题材网络微电影的试水,却为他拓开了人生的一条大河。

“取灯儿”“炒肝儿”“幺蛾子”……这位80后北京“小爷”,从北京话入手,结合生活场景编成段子,通过微视频的方式逐步传播。甭说!越来越多的小视频,不但吸引了邻居朋友的参演,洋面孔的加盟更是为此增色不少。正当方喆与他的作品在京城小有名气之时,上天又送给他一份大礼,一个可爱健康的男孩出现在了他的人生中。为了见证自己与北京文化的结缘之路,更希望日后儿子也能与自己一样,沉浸在京城的文化魅力之中,说地道的北京话,为这座城市代言。

北海、景山、积水潭,和同龄孩子有所不同,“阿尼哥”的乐园很少出现“翻斗乐”“游乐场”,而是充满着自然与京韵。“不负他爹的望”,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话做派便有了些许他叔叔大爷们童年的影子。

與“阿尼哥”的第二次谋面,是在一次方喆关于中轴线故事的分享会中。话还没说利落的小小子,磕磕绊绊地念叨起了中轴线上的各个重点建筑。这样的视频刚一播放,便讨了个碰头彩儿,给大家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伴随着方喆微电影作品对于北京文化题材不断尝试的深入,北京方言早已不能满足他的探索与创作。于是,北京的风土人情成为了他新的目标,人文故事成为了作品中新的素材。那是鼓楼悠巷中飘荡的燕春社相声小曲儿,这源于民间的艺术仿佛只有回到胡同,来到百姓身边才对味儿够味儿;那是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的金马派风筝,精工巧做坚守持恒之中,也有一段父子之情;那是热气蒸腾透着舒坦的清华池里,非遗传承一丝不苟,为民服务透着亲切……

小小子长大了,“阿尼哥”的幼儿园仍旧没有离开胡同,“阿尼哥”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趣事,参与到爸爸的作品中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北京的符号。一段稚嫩的介绍,几句朗朗上口、勾人回忆的童谣,不但拉近了观众距离,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方喆的作品同样在进步着,北京水利遗产、中轴线申遗、非遗老字号传承……鼓楼人艺的视角越来越多与时代与光阴结合。

现如今,方喆仍旧喜欢蹬着自行车,拍摄他喜欢的微电影。现如今,“阿尼哥”也喜欢秃噜着面条聊大天儿。或许日后,方喆的后车架子上,会多出那么一个座位,一个同样喜欢北京,喜欢说北京话,喜欢拍北京的“小爷们儿”……

谨以小文,送给为这座城市记忆传承着的父与子!

编辑 郎永

猜你喜欢

人艺父与子中轴线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父与子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有趣的父与子
北京中轴线掠影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