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民自治视域下民主监督问题探究

2023-05-24张鹏越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监督

张鹏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级权力行使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就要加强对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权力的监督。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对村级组织监管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强化村民教育、创新村民自治形式等方面探索民主监督路径,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监督;村级组织

一、村民自治视域下民主监督概况

自199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我国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准则,以全体村民为主要监督主体,以村内财务走向等为主要监督内容,以村民监督委员会为主要监督机构,以村务公开等为主要监督形式的民主监督体系。

(一)监督内容

村民集体决策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应当接受村民监督。村民会议是村内事务的决策机构,其决策是由大多数村民经过讨论协商决定,具有民主性与科学性。在每次村民会议结束后都应把相关决策事项进行公示,以便村民监督。在决策实施阶段,应及时公布实施方案、实施进度、相关实施人员及资金。在决策实施结束后,应公布实施结果,对后续效能予以评估并归档统一管理与保存。对于该内容的监督,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村民的民主监督权,更能够使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决策实施发挥实际效能。

国家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应当接受村民监督。国家发布的政策是符合大政方针、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各村级单位应严格遵守实施。无论是土地、宅基地等常规性政策,还是惠农专项政策、乡村振兴政策等,都需要各村级单位积极主动配合实施并将其公示于本村村民。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发展。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會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的及时公示不仅能够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发挥,而且能够提升村民建设乡村的主动性。

村内财务收支状况及资金使用明细应接受村民的监督。村干部是村内资金的直接支配者,拥有村内最大的经济权力。权力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若缺乏对其有效监督,就会使意志薄弱的权力行使者无法控制自己,滋生腐败。例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就出现过贪污专项资金、近亲利益勾结等违法行为。因此,村内财务收支及资金使用状况应成为村务公开的常规内容。

涉及村民相关利益以及大多数村民普遍要求监督的其他事务应接受村民的监督。我国地域性风俗各异,每个行政村有不同特点,村民关心的事情也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实行村内专项事务监督。此项监督可增强村民向心力和民主参与意愿。

(二)监督形式

村民通过村务公开制度对村委会等村级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其间双方掌握信息数量对称,是交流的前提,村务信息透明是有效监督的基础。在实践中,村民作为监督者与村委会等被监督者的信息掌握程度不一致是制约监督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村务公开制度是村民对村干部监督的首要依据。村务公开制度是村委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村内的公共事务按照一定程序、一定时间、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的制度。最常见的村务公开形式是村内的财务公开。进入新时代以来,民主监督的范围和职责不再依照以往的行政设定,而是给予了村级组织更多自主权,更强调依照村内的实际情况创新民主监督形式,提升监督质量与效率。

村民通过村委会报告制度对村委会等村级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监督。村委会定期向本村村民报告近期工作,村民可以对相关干部进行批评与罢免。这项制度作为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沟通的良好渠道,提升了双方信息互通程度,有利于村民民主监督权力的行使。

村民通过民主评议制度对村委会等村级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目前,民主评议制度以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为主要形式。评议主要包括自我评议和村民评议两项内容,含综合评议、财务评议、专项评议、个人评议等。该制度增强了村民的话语权,强调了村民在村务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主人翁地位。

(三)监督特点

村民在民主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人民性。村民自治实施以来,村民的监督权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衍生出评议权、罢免权、裁决权、表决权等。村民会议也向多元化发展,有针对性的“一事一议”会议、村民质询会议等新型会议形式不断出现。列宁曾经指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机关和会议,只有承认选举人对所选人员具有罢免权,才是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关。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民罢免权,这是赋予村民在民主监督中最高地位的体现。

自治监督系统与党政监督系统双向融合形成双轨制监督系统,彰显整体性。党政监督是依据党的纪律和国家相关法律,党的上层组织对下层组织以及党组织对党员个人的监督。作为“软性监督”的村民监督则更加凸显民主性与特殊性、自治性。目前,随着我国国家政策对乡村建设的倾斜,党政监督的影响力远大于村民监督的影响力。村民自治在于民主,若单靠党政监督,村内民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村民自治视域下民主监督路径探究

村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生动体现。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在浙江推行建立村监委会的经验,推动村内权力制约机制的建立,以保障人民民主权力的有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村民自治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基层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农村生活常态,融入农民日常生活。”这给村民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把监督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村民自治的视域下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监督可以从问题入手,在监督体制机制、村民教育以及监督形式等方面进行完善与建设。

(一)村民参与村级组织建设,拓宽民主监督外延

“参与”一词与民主息息相关,人民只有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之中,对公共事业的自觉意识才会真正觉醒。因此,只有代表村内最普遍利益的普通村民直接参与到村级组织的建设之中,真正的民主监督才能够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参与也就代表着人民有一定的决策权。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相互贯通,更有利于人民权利落实和权益得到保护。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才能够不断引领基层权力规范运行、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二)推进监督体制机制结构性改革,使村民监督行之有效

增强监督体制机制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为民主监督提供制度支撑。自村民自治以来,村干部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直处于整体相对稳定、一些方面动态调整之中。监督体制框架主要是由村民内部监督、制度内同级监督以及党内监督共同构成的多维立体结构。要强化体制机制的法制化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各方责任与监管边界,设立监督问责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明确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力边界,也能够使各方对村干部监督的具体实施更加明晰。另一方面,要设立村民否决制度和村干部违法违纪负面清单。村民否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体地位。村干部违法违纪负面清单的设立则可以大大减少村民监督的烦琐程序,对于提升村民民主监督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村监委会建设,使其切实发挥作用。自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发布以来,我国村监委会的设置在各村也逐步落实。村监委会作为村民监督村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健全其职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将村民的民主监督权落到实处。首先,在村监委会的人员选拔与培训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村监委会在源头上具有公信力。其次,村监委会要具有威慑力,使村干部不敢贪腐。威慑力来自上级纪委的支持与监督。上级纪委不仅要对村监委会进行引导支持,更要对其展开监督。只有自身经得起严格的监督,威慑力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再次,要加强对村监委会的制度性规范。对于其监督程序以及考核标准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建立个人责任追责机制。最后,要始终保持村监委会的中立地位。要与村委会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在人员设置、村务办理、福利设置等方面尽量做到没有交叉。

建立内外部协同监督体制,优化监督体系。只有把来自外部的党政监督同来自内部的村民监督相融合,使其相互补充协调,才能够发挥合力,使整个监督体系发挥最优效能。一方面,要搭建起内外部监督主体的沟通互动桥梁。原有的监督体制中的各方监督主体的监督路径比较单一,监督重点各不相同,监督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搭建沟通桥梁,可使各方信息资源互通,减少监督死角,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明确各方监督地位与关系,减少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摩擦,衔接监督边界,实现动态互动,可收到优势互补的监督效果。

(三)强化村民教育,使监督从“自发”走向“自觉”

强化村民教育,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其政治素养与自治效果存在直接关系。增强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参与能力对村民监督效能的更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依托学校教育、村民大会等多种教育形式,向村民讲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村民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搭建乡村文化建设平台,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大力宣讲国家有关乡村建设的政策,使村民们对关乎自身利益的相关事务达到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开展有关村民监督的系列活动,例如“村民监督村委会工作一日行”“村干部述职”等,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参与感,而且可以提升村民的实际参与能力。

设置相关激励措施,提高村民监督积极性。村民作为村集体中的一员,其个人利益不容忽视。在村民监督过程中,村民感受到了切身的利益联系,才会主动参与村民监督。在一项政策刚刚颁布的时候,其公信力处于低位。可通过与之相关的激励措施,增加群众的了解与信任度,此项政策才能够尽快推行。所以,不仅要对村民进行法制教育,而且要提升村民进行监督的获得感。要在村民监督前做好激励措施宣讲与铺垫,在监督结束后保证村民的激励福利发放到位。此外,应重视村民的监督意见与反馈,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

发挥相关典型村的示范作用,提高村民监督自觉性。在村内部,要发挥党员、楷模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打破乡村壁垒,增加村落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村民看到村外的世界。发挥相关典型村的示范作用,使村民自觉加入到村民监督的行列中去。

(四)创新村民自治形式,使自我监督行之有效

开展民主监督评议会。目前,各村村民的常态化监督工作仅仅局限在村务公开方面,创新村民监督形式刻不容缓。可定期开展民主监督评议会,使村民的监督权融入日常生活。评议会的评议人员要涉及全体村民,使每个村民的评议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实。积极推行村户代表制,代表组成要有年龄、性别、职业上的分布差异,努力实现监督权的全覆盖。评议会的内容要涵盖村干部权力行使的全过程,使全过程监督成为现实。评议形式也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可借助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网络评议、无记名评议等多元化评议,激发广大村民的监督积极性。

开展行政村交叉监督与交流活动。我国村落之间的交流虽然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变得更加密切,但交流内容鲜有涉及村干部权力的监督。可开展一系列行政村交叉监督与交流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打开监督思路,丰富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部分隐性利益交换而导致的私下勾结、监督不力等现象。

在基层民主中,民主监督是“四个民主”中贯穿时间最长、程序最为复杂的自治环节。只有在党政机关、全体村民、村干部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对村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4.

[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2.

[3]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34.

[4]王浦.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5.

[5]李广,王继新,袁方成.村务公开制度与村务信息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6):78-80.

责任编辑:王丽

猜你喜欢

村民自治民主监督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厘清村民自治与基层社会自治的不同属性
少数民族宗族制度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分析
论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探析
雅量与胆量良性互动促进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