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幸福体育:体育教学精准学情分析方法

2023-05-24高宝军李倩倩羊羽

体育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体育课程

高宝军 李倩倩 羊羽

摘  要: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倡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获得幸福感的前提是要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体育教师要想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注重学生的幸福感,做好学情分析是必要环节。基于这个背景,笔者对学生学情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建立学生体育档案,利用学情分析量表,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准学情分析,为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幸福体育;课程;学情分析;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4-0019-03

体育课程长期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现象,大中小学缺乏衔接与连贯性,而且学生“学不懂、学不乐、学不会、学不热”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1]。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着力消除和解决这些现象与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有高站位、远视野、深层次的综合有效课程模式來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以追求健康而幸福的人生为目标,实现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创造性。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以满足学生各阶段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想学、乐学的愿望,从而帮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健康知识、发展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最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1]。体育教师要想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注重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运动需求与学习情况。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观性。从教师的视角分析学生情况,备课主观性强。二是表面性。在进行学情分析时照搬教材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情,学情分析千篇一律,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一刀切”现象。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都不够精准,教学时很难实现因材施教。

一、把握学情分析的内容

(一)聚焦学生运动兴趣

学生的兴趣源于对运动项目的新奇性与适合性及成功体验的获得。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运动兴趣也有区别,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项目,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喜欢具有一定技术、技巧的项目。中学生体育兴趣广泛,男生喜欢一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同场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强、运动强度小的项目,如舞蹈、健美操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兴趣趋向稳定,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部分女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惰性。学生渴望享受运动的过程,参与一定的竞争,学习喜爱的运动,这既与运动项目有关,也与具体的组织方式有关,如果能做到小学低段学习基本运动技能游戏化、小学中高段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趣味化、初中学习专项技能多样化、高中学习专项技能专项化,这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将能更好地让学生乐在其中[2]。所以体育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项目,让学生在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感受运动的乐趣。

(二)关注学生运动能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运动能力、水平都有所不同,体育教师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往的体育课堂中,动作技术反复学习、浅尝辄止,小学阶段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初中、高中仍然在重复这些学习内容,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已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等,根据运动能力、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在选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分基础班、提高班、竞赛班等,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运动需要。

(三)把握学生个性心理

不同气质的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及运动时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就气质类型而言,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喜欢节奏快的运动项目,积极性高、情绪高涨、学习技术动作快。但他们对慢节奏和细腻的动作缺乏耐心,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耐心沉稳的品质。在对抗练习时,尽量避免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一组,以免出现矛盾。多血质学生思维比较敏捷,但其注意力容易转移。这类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往往不喜欢进行单调的技术动作练习,喜欢尝试新动作,体育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粘液质类型学生学习踏实,注意力集中且不容易转移,但他们灵活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体育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灵活性。而抑郁质类型学生,情绪比较敏感,动作学习相对迟钝,缺乏自信和主动性。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上结合运动项目,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体育精神,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自信心。同样,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体育教学方法、要求也不相同。可采用交互指导的方式,对于内向型为主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结合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对于外向型为主的学生可以结合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二、精选学情分析的方法

(一)获取学情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体育兴趣、运动技能水平等进行了解。如在高一下学期篮球选项班教授“传切配合”技术前,首先对高一年级参加篮球联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篮球运动十分热爱,但对篮球技战术配合和篮球规则的理解相对薄弱。

通过对篮球联赛中个人进攻得分率和团队配合得分率比较得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比赛中过多地依靠个人能力,而团队配合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说明该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篮球技术水平,但欠缺战术配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加强篮球战术方面的学习。深层的需求是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和比赛发现的,比赛可提升学生对篮球规则的理解和技战术在实战环境中的运用水平。

(二)访谈收集信息

运用访谈法时,体育教师要记录下完整的谈话内容,形成访谈记录,从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学情分析。访谈对象数量多,耗时耗力,因此要精选访谈对象。如在进行篮球“传切配合”技术教学前,针对问卷调查中篮球基础知识得分较低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体育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条件差、意志能力弱,伴有肥胖或瘦弱,造成体育锻炼活动被动参与,锻炼效果差。教学中应相应采取对策,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高他们练习的信心。如将课堂练习分成四大组进行分层教学,第一大组练习内容为基础内容,接球后的三步上篮练习,第二大组练习内容为空切练习,第三大组练习内容为一传一接练习,第四大组练习内容为运球后接一传一接练习。

(三)观察身体变化

体育教师在课中或课外活动时对学生机体反应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脸色、出汗量、呼吸、动作到位程度、注意力和情绪变化等,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理,教学组织安排是否恰当。如,在组织高一年级篮球选项班教学中发现,两人一组行进间传接球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出现懈怠。这部分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较强,但在课中练习时积极性却不高,情绪也比较失落,课结束后甚至没有出汗。课后,对本堂课进行反思:这类学生已经在初中或者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掌握了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所以他们没有太高的积极性,他们渴望难度更高的练习内容,更期待比赛环节。因此,根据这堂课的观察,在后面课程中设计了“三人八字传球”“四角传球”等供学生练习,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了A、B二组,给各组制订了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努力达成,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

(四)建立档案资料

建立学生体育档案袋,通过相关体育资料信息,对学生个体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在高一年级刚入学时,体育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体育档案袋,收录其体育相关的所有信息材料,如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表、考勤情况、学生课余锻炼、训练照片、各种体育成绩获奖证书、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感悟等。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体育教师可以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学生,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

(五)量化分析学情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与体育锻炼活动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兴趣也容易发生转移,学情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不同水平、不同学习模块的动态学情分析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精准分析学情。教师在设计动态学情分析量表时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要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体育兴趣。在不同阶段直接用相应量表对学生进行精准学情分析,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如高一年级篮球体育选项班动态分析量表(表1),在进行“传切配合”课前,可直接用于学情测量。教师可以通过量表上各项类别的测试分值,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运动需求,突出“乐、动、会”的体育课堂,注重学生的幸福感[3]。让学生学有所获,感受幸福,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精准学情分析重点在于体育教师要具有“幸福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利用专业的视角,综合各种方法、渠道对学习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实现“以学定教”,打造幸福体育课堂。一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学生體育档案袋、动态学情分析量表等对学生进行精准学情分析,以便即时调整相关教学策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董鹏.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5).

[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12).

[3]于素梅,彭庆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下的幸福感追寻与实践方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6).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2016体育年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