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无故疼痛,可能心理出了问题

2023-05-23周婷

家教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精神科身体

文/周婷

“原来胃是情绪器官”登上热搜第一,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自己有相同的经历:“一紧张就肚子痛、拉肚子”“生气就胃痛,焦虑就暴饮暴食/吃不下饭”“难过的时候,吃东西就想吐”“胃痛去医院却查不出原因”……

他们才意识到,原来当自己出现胃痛、反胃等胃部相关问题时,有可能与我们的情绪或心理反应有关。当情绪及心理压力缓解时,疼痛也随之缓解。为何心理因素会影响到身体疼痛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同事说她曾经遇到位50岁的女性,由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1年多,怀疑自己得了“胃癌”而频繁来看门诊,在将近1个多月的时间里反复找不同医生看门病。

医生通过详细地问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各项检查筛查,耐心细致地做了科普健康教育后,仍打消不了这位中年女士的顾虑。由于医生和她自己的判断不一致,越来越让她寝食难安,身体各种不舒服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去医院就诊也越来越频繁。同事看到了这位女士频繁的门诊就诊记录,耐心解释告知患有胃癌的可能性不大,并建议她去看精神科,结果被投诉了。

很多人因为各种身体不适而反复去医院就诊、检查,但各项检查结果偏偏就是出奇正常,于是就开始频繁检查身体,不放过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和部位。

不舒服肯定是身体有了问题,需要去医院检查这是我们的常识。

然而现实是有些身体不适是心理问题的表现,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于是上面案例中的场景在各大医院频繁上演。

其实,除了“胃”以外,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受到情绪及心理上的影响。

抑郁症

很多心理疾病都伴随有身体不适的表现,有研究指出高达76%的抑郁症患者体验到疼痛性身体症状。

事实上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病人通常仅以身体不适症状而在综合医院就诊,身体不适症状掩盖了原有的抑郁情感体验。

如果不进行细致的精神检查和评估,可能难以发现身体不适背后隐藏的情感体验。

身体(躯体)症状一般有如下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等;

·各种不明原因的疼痛也很常见,比如肩痛、背痛、肌肉酸痛等。

由于大多数身体(躯体)症状患者都是由非精神科医生接诊和治疗,患者也更愿意接受非精神科医生或全科医生的诊治,因而被误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造成抑郁症的漏诊。

焦虑症

焦虑症的特点就是对于未来风险的过分担心和不确定感,这种特点就会让患者在出现身体不适时过分夸大不适的后果和风险,常常会联想到一些极端情形而让自己恐惧不安。

在恐惧不安的情绪影响下,又会诱发出一系列生理反应,可以联想怕蛇的人在遇到蛇之后的场景,除了恐惧大叫之外,还会出现准备“战斗”或“逃跑”的条件反射,伴随一系列的身体变化。

比如四肢肌肉紧张甚至颤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出现窒息感、头晕、腹胀腹痛、尿频尿急等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身体不适,又会发展出就医检查、过度关注等“安全性”行为。久而久之,往往就会因为持续过度关注身体不适症状而忽视了症状背后的焦虑情绪,导致症状持续发展。

疑病症

这类疾病的人群往往容易对个人健康状况产生恐慌,坚信自己患有或感染了某种严重疾病,躯体症状程度与所坚信的严重疾病不符,持续至少6个月时间,并同时出现相关行为,如:反复核查自己身体是否有患病征象或回避医院。

“疑病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孜孜不倦研究,甚至超过一般医生的知识掌握范围,当别人提出质疑时,他总能找到科学数据,很多时候连业内专家都难以发现其解释的漏洞。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

另外一类常常以身体不适而被关注的人群为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由于年龄特点,情绪识别及表达能力有限,对于自身的心理状态认识能力发展不够成熟,通常会以各种身体不适的表现掩盖他们背后的抑郁、焦虑情绪、人际交往困难、学习能力障碍等问题。

比如有些抑郁的青少年学生通常会告诉家长头痛、肚子痛等身体疼痛,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异常表现,家长带去综合医院就诊、做检查,一番检查下来并没有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孩子还是病恹恹、无精打采的,吃饭、睡觉也成了问题,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孩子待在家里愁容满面消极被动。

这些表现可能都提示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至于为什么心理疾病会出现这么多的身体不适反应,这可能也是个不解之谜。

不过经过多年脑科学及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情况与以下因素有关: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比如感觉神经回路的过度反应性、杏仁体体积较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消化道微生物环境菌群失调等等。

成长环境影响:父母对身体症状的过度关注;情感高表达;亲子冲突;父母应对方式不佳;抑郁、焦虑等其他心理疾病家族史。

不良生活事件影响:受虐待、被校园欺凌、目睹或经历重大灾难或生活变故等创伤性生活事件。

所以,下次去医院遇到有医生建议去精神科就诊时,还是先别急着投诉、“炸毛”,可以先询问一下医生这么建议的原因和目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最好能够多了解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打消对精神类、心理类疾病的偏见,客观、理性地面对自己身心可能存在的疾患,治疗的效率和效果也许会更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和社会环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健康也不再单纯指没有躯体疾病,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疾病就是冲动、暴力、古怪的歧视和偏见也逐步在改善,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精神科身体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