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搭建生命的桥梁
2023-09-14王世民
文/王世民
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未来,那么,如何做好青少年的安全教育,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呢?
对家庭来说,生命安全非常重要,那么家长怎么去发现一些危机,如何帮助孩子从危机当中走出来,作为一个普通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
很多家长无数次地问到:为什么经济条件好了,社会发展快了,孩子却出现问题了?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标签化了。有多少家长都想生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宝宝呢?
有家长会说:“我家二宝好可爱哦,好聪明哦。”为什么就觉得二宝更聪明呢?因为二宝生活在竞争的环境里,大宝是“傻人有傻福”,生下来就有“万千宠爱”,但是孩子仍然是孩子,很多家长在这个时期开始觉得孩子不听话。那么孩子是怎么从这么可爱的状态变成让人讨厌的状态呢?在这个状态下,家长可能要去反观孩子是怎么变成“坏蛋”的。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自觉,要人管,于是动用了家庭监控摄像头监管孩子。家庭监控摄像头本来是防贼的,现在却用来防娃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居家,会很不舒服,所以我是不建议家里放摄像头来监管孩子的。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数据变化
2017年的一个调研显示:小学生基本健康的占79.4%,异常倾向的有16.4%,有严重问题的占4.2%;初中生基本健康的占82.9%,异常倾向的有14.2%,严重的占2.9%;高中生基本健康的占82.7%,异常倾向的占14.8%,严重的有2.5%。
2023年2月调研数据显示:18~24岁组人群心理健康的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4.1%,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小学阶段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有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9%~3.3%。这代表着小学一个班60个孩子有将近2个孩子有抑郁倾向。
在全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而他们能够求助并且得到帮助的达不到30%。那还有2100多万的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帮助的。18~24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明显低的原因是:恋爱、学习、结婚、就业大多在这个阶段。这个年龄阶段需要焦虑的事情太多。
但是小学生为什么要焦虑呢?可能很多人不大理解,我们来分析这些案例就可以得出主要原因:孩子与双亲的感情基础太薄弱。有的家庭一家四口人或五口人在几个地方生活,彼此之前情感比较疏离。
很多孩子哪怕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一家三口人却住在三个地方。孩子从很小就经历着爸爸在一个地方打工、妈妈在另外一个地方打工的家庭状态,孩子跟外婆、奶奶才像三口之家,大家觉得孩子跟双亲的感情基础会好吗?
孩子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缺乏爱和引导。很多家庭会为了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选择不停搬迁,住在不同的学区,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多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就是不愿意跟别人来往。当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要给孩子爱和引导,孩子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需要重新建立同伴关系,这个时候他是比较孤独的。
如何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从小就内向,不愿意跟人交往,这其中有家长的因素也有孩子个性的因素。比如有的家长可能独来独往习惯了,不喜欢人际交往;有的家长选择把坏脾气放到家里发泄,但是在外面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在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长大,孩子会成长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吗?不会。
第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是如何生活的,对孩子有教育和引导作用。有的家长天天晚上喝得烂醉回家,然后告诉孩子:“你要努力学习,我已经老了,我可以不学了,我可以天天喝酒。”如果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孩子就会学习家长的生活方式。现在很多青少年,要不然暴饮暴食,要不然吃得太少。小学到中学,想看到几个身材标准的孩子已经不容易了。这些其实都是他们饮食不规律造成的。
第三,善于观察孩子。怎样发现孩子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除了筛查,其实人人都是心理学家,只要你用心观察孩子。看孩子的表情和状态,跟他同龄的孩子差距大不大。有一天一个爸爸跟我说,“我家儿子今年初三,状态还行,就是最近成绩又掉下来了,我有点着急。”我说:“他是不是谈恋爱了?”这个爸爸说:“怎么可能谈恋爱?他天天连头发都不梳,有时候连脸都不洗,如果他谈恋爱,他一定很注重形象。”说明这个爸爸是观察孩子的,他不轻易下结论。
第四,要学会分析。依据事实看看这个孩子现在的表现是否符合他的心理发展规律。高中三年每一年都要“跑着过”,高一时想在一个新环境当中崭露头角,高二有学业水平测试,又有了一些新科目,他的状态可能就会比较迷茫。
哪些线索能够发现孩子的心理危机?
有三条线索,人际交往,学习成绩,情绪状态。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线索。他有三条线:第一条线是他跟同学的关系,第二条线是他跟家长的关系,第三条线是他跟学校的任课老师的关系。这三条线就能看出这个孩子和同伴的关系,跟权威者的关系。
第二就是学习成绩。一般来说,学习成绩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不是讲家庭教育就不讲学习。只要是对学龄期的孩子讲家庭教育就一定要讲学习。因为学龄期的孩子主要角色是学生。学生的身份就是以学为主,但是不能以家长的控制为主。
接下来就是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一反常态就要关注。孩子会发出很多信号,孩子到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当中,他的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都存在挑战。所以在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要先确认孩子的适应性没问题,而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学习没问题。
如果孩子表现出以下迹象,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长期沉默寡言,对他人毫无兴趣。
没有同龄朋友,也没有融入同龄群体。
课外活动和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而且他不愿意让你结识新朋友)。
我行我素,避开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
老实、温顺,从不追求独立,从不发起活动。
在学校的行为(出勤情况或学业成绩)突然变得更糟。
经常离家出走或逃学。
经常打架和对他人施加身体虐待。
与许多同伴发生随意的性行为。
经常酗酒。
频繁甚至一直陷入焦虑或抑郁。
由于过分关注外表而导致体重处于不正常的边缘。
谈论或威胁说要自杀。
我国儿童自杀的主要原因
儿童自杀,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学习压力过重,占比45.5%。可能是因为家长给孩子定的学习目标过高,也可能是孩子已经很努力但实在学不好,原因很复杂。第二位是早恋,第三位是父母离异。
甚至有很多青少年跟我说:“王老师,你能不能帮我爸爸妈妈做咨询,让他们承认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家长需要好好问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第一点,多子女家庭当中,对于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爸爸妈妈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果不一碗水端平,觉得爸爸妈妈偏心的那个孩子,会不会心理上有落差?
第二点,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吗?优秀父母的孩子可能学习压力更大。我遇到过一个孩子,他爸爸是某一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妈妈也是某领域的领头人。一个是学思政的,一个是学网络科技的,他们的儿子最后选择了会计专业。我问他:“你为什么学会计?”他说:“因为我爸妈都不懂。”
第三点,生活在别的孩子阴影之下的孩子已经很惨了,如果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姐姐或者哥哥呢?孩子在生活中总是被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较,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家庭成员,受不到关注,那么可能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博取家人的关注。
青少年在心理上,要不已经走向分离个体化,要不就在走向分离个体化的路上……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们会刻意说出与父母或者老师不一样的观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万事强调自己做选择。
他们也会通过不同的症状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多的就是胃部不适,“我吃不好,我吃得不舒服,我感冒,我睡不着,我起不来……”这个时候家长要带着他去解决问题。有的极端的会自伤,严重的可能会以自杀威胁,甚至付诸实际行动。
当孩子发出这种声音,其实无论他怎么折腾,各位家长和各位老师一定得知道,孩子就是在向你表明:“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再听你们的了。”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无条件地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而是帮助孩子学会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
孩子在学习发出自己声音时会遇到困难。可能会有“代言人”围绕在孩子身边,比如父母或者其他人,总是想着帮助孩子表达,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可能已经发出声音了,但没有被听到,家长要多多关注孩子说的话并给予回应。如果孩子的观点被家长否定甚至被呵斥和惩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空间,没有表达自我的权利。
在青春期分离——个体化过程中,有两个关系很重要,一个是亲子关系,现在已经扩大到父母和自己的关系以及教师和自己的关系,如果老师和孩子走得足够近,那么就有可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另一个是同伴关系,指的是朋友关系和恋人关系。这两个关系理顺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就没有问题。
青少年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
从内部来说,青少年急于得到承认,自我价值需要展现,再加上青春期突然迸发的性激素让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从外部来说,家长过度内卷使得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身心健康问题。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作为父母,如何应对青少年波动的情绪?
不要反应过度。父母对青少年的情绪不可预测性的反应通常是苦恼与愤怒。父母面对青少年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他们试图让青少年摆脱困境却遭遇失败,因此感到愤怒;他们阻止青少年接触正在发生的重要事情。
不要刺探孩子。在某些情况下,父母是孩子最后一个倾诉烦恼的对象,尽量不要把青少年注重隐私当成他在针对你。青少年保护隐私并不一定意味着拒绝父母。父母应该尊重青少年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要坚守底线。父母没有理由容忍青少年的无礼和不尊重。对青少年来说,感到迷茫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你可以通过说出你的感受来回应孩子喜怒无常的情绪,而不是说教或批评孩子。
家长问题答疑
家长: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家女儿特别懂事。她自己爱吃的东西、爱看的书,永远都是先给别人,喜欢跟别人分享。我还发现她有点爱讨好别人。我不知道是我教育的问题,还是孩子本身个性就是这样。
王世民:谢谢你的提问。孩子爱讨好人,这是很多家长都会担心的问题。孩子特别特别乖巧懂事,但妈妈呢,又很担心孩子过度讨好。下次孩子再出现讨好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不鼓励、不点赞。也就是淡化他的讨好行为。有的时候,孩子先考虑到自己需求的行为,我们去鼓励和点赞。比如:“这是你最喜欢吃的东西,对吗?妈妈买给你。如果你最喜欢吃,自己留着就好。不用分给别人。你有自己的选择权。”一定要这么去强调,而不是再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