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
2023-05-23张鹏
张鹏
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它与太庙、孔庙合称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重要历史见证。2004年4月,历代帝王庙作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这说的就是历代帝王庙。历代帝王庙里不供佛,供的是什么呢?
早春的一天,笔者走进这个曾经的皇家禁地,去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明代的骨架,清朝的衣服”
从阜成门沿着阜成门内大街一路东行不到两公里,路北一座黑琉璃瓦绿剪边的古建筑,朱漆大门格外醒目,这里便是历代帝王庙。光是看这建筑用的琉璃瓦级别,便知此处非同一般。
初春暖阳里,占地1.8万平方米的历代帝王庙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处处彰显着皇家庙宇的气派与辉煌,为中国古典建筑精品。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封建王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一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进入景德门后,就来到了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它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巍峨庄严,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出“九五之尊”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
历代帝王庙中除了壁画、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其他主要建筑构件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专家称它为“明代的骨架,清朝的衣服”。
历代帝王排位勾勒中华脉络
景德崇圣殿取“景仰德政,崇尚圣贤”之意。殿内悬有乾隆的御联和匾额,供奉着188位历代帝王的牌位。
殿里共分7个神龛位,位居正中的是伏羲、炎帝、黄帝三皇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的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以及夏商、东西周、两汉大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牌位统一为赤底金书。
我国历史上共有460多位帝王,为什么这188位帝王能进入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举办的“回望·选择——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专题展给出了答案。
入祀帝王有标准,祭祀要义有明示。中华文明崇尚功德,尊崇三皇五帝为恩泽中华的治统之首,历代各族帝王崇祀有功德于民者,且以“法戒兼资,古可为鉴”为祭祀要义。清代康熙皇帝晚年明确提出,那些因暴虐无道、荒淫失德而被杀或亡国的昏暗之君,不得入祀。乾隆皇帝则明确指出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要义是“法戒论”,即对入祀帝王也不要盲目崇拜,因为在他们身上,值得效法的成功之道和引以为戒的失误教训都有,祭祀历代帝王的本意,就是在无形之中获得这种感悟和启示。
展览还展出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命廷臣更议历代帝王庙祀典谕》(复制品)。谕旨中,乾隆皇帝对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提出自己的主张,特别用“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之语,高度概括了中华治统一脉相传的特点,即中华治统从端绪开始就像一条完整线条,从未中断。据此准则,乾隆帝增加了东晋、南北朝、唐、五代、金等25位帝王,撤出了东汉的桓、灵二帝,终使入祀帝王达到188位。至此,明清皇帝共同构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代帝王祭祀体系。
在历代帝王庙入祀的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中,既有大量来自汉族的帝王,也有来自北魏拓跋鲜卑族、辽国契丹族、金国女真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帝王,来自满族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皆自觉融入中华统序之中,这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好的证明之一。
文臣武将荟萃,关羽独享“庙中庙”
参观完景德崇圣殿,东西配殿也值得一观,这里供奉从祀的是历代文臣武将。博物馆按朝代顺序设计制作了“功在社稷,德协股肱——历代帝王庙入祀名臣展”。
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姜子牙、周公旦、张良、萧何、诸葛亮、赵云、房玄龄、狄仁杰、郭子仪、范仲淹、岳飞、文天祥、徐达、常遇春等历史名臣。这些名臣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朝中期,是辅佐帝王实现文治武功的中坚力量。展览还在入祀的名臣下方设置了小屏幕,点击即可看到人物的介绍,内容包括这位官员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传说轶事,以及相关人物等。
这些历代名臣中,只有一人是单独建庙供奉的,那就是关羽。因为封建帝王无不提倡“忠孝”二字,于是把“忠义千秋”的关云长树为榜样,不断地给他加封号,清末时已经到了26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光绪所封)。地位如此之特殊,这位“关圣大帝”自然不能与其他的忠臣良将排在一起,从而拥有了独特的“庙中庙”。
千古帝王庙,悠远中华史。历代帝王庙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在这座博物馆里,既可一览朝代的兴亡更迭,亦可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辉煌。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