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5-23王皓
王皓
一、发展现状
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耕地面积85.73万hm2,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37.66万hm2,总产量923.7万t,其中,夏粮种植面积73.47万hm2、总产量554.05万t,秋粮种植面积64.19万hm2、总产量369.65万t,全市粮食总产量占全国1/30,占全省1/7,位居全省第一位。周口市依托粮食生产能力优势、区位及水运交通优势和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优势,持续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打造了集订单化种植、现代化仓储物流、精深化加工、多元化销售为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目前,周口市年加工转化粮食800万t,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6.6%,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18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19家,周口市重点龙头企业36家。周口市有中央储备粮周口直属库、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等一批大型国有粮库,国有粮食企业有效仓容量达到600万t。周口市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270亿元,其中,小麦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160亿元,玉米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70亿元。周口市已形成以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益海(周口)小麦工业有限公司、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省淮阳辉华面业有限公司、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小麦加工产业集群,以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普愛饲料股份有限公司、莲花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玉米加工产业集群。当前,周口市正积极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周口临港粮食产业园、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国家小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产业建设,促进粮食加工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粮食产业加工强市。
二、主要做法
(一)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1.压实领导责任。周口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自觉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市、县、乡三级均成立有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高规格领导组织,层层压实领导责任。
2.砸实生产责任。周口市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坚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市、县、乡三级逐级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到乡,确保全市各地粮食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连年超额完成河南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3.落实服务责任。周口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建设乡镇(区域)农技站103个,健全完善了“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粮食作物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95%,粮食单产高出全省平均单产25 kg以上,为农民“会种地、种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藏粮于地
1.选育优良品种。周口市以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为依托,强化种业科研,先后育成审定小麦新品种25个、大豆新品种24个,小麦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坚持“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的“四化”目标,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小麦、大豆等作物良种繁殖田常年稳定在3.33万hm2以上,年产良种25万t以上,成为河南省小麦种子生产输出的重要基地。
2.严守耕地红线。周口市持续巩固提升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护现有耕地资源,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创新开展“一网两长”,压实耕地保护政府主体责任,部门共同责任和县、乡、村直接责任,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84.05万hm2。
3.加强农田建设。周口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目前,全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63.13万hm2,2022年项目任务7.78万hm2。2019年以来,对商水县、郸城县、淮阳区集中连片打造每667 m2投资3000元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 333.33 hm2,达到了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护规范化,提供了“周口经验”。
(三)坚持精准管理,确保稳产高产
1.加强春季管理。周口市坚持保供给、备春耕、稳生产,积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引导农业社会化组织积极开展代耕代管服务,加强春季麦田管理,促苗转化升级,保苗稳健生长,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解决问题,确保农资产品市场供应充足。
2.抓住关键农时。每年春节过后,周口市坚持早宣传、早发动、早部署,及早组织开展苗情、墒情、病情、虫情调查,组织技术专家研究会商,制定下发技术指导方案,及早动员指导农民群众开展以中耕追肥、化除化控为主的麦田管理,同时,引导带动农民群防群治,全力打好本年粮食丰收首场硬仗。
3.做好防灾减灾。周口市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积极完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科学防范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灾害,督促指导各地加强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灾害损失,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四)推进转型发展,提升农业效益
1.推进规模经营。周口市坚持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探索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目前,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2.3万家,录入规模农业经营户及家庭农场3.5万家,土地流转面积21.91万hm2,托管面积20万hm2。
2.加快结构调整。周口市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2021年发展优质小麦15.31万hm2,优质花生13.35万hm2,优质芝麻3.35万hm2,优质林果1.2万hm2,优质畜草0.67万hm2,优质小麦订单种植面积占比达到85%,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3.促进三产融合。周口市坚持育龙头、建基地、树品牌,围绕主导产业,强化龙头带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0家。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1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7个、省级农业企业品牌10个、省级农产品品牌43个,一批高品质的“周农品牌”享誉全国。
三、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1.基础较为薄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相对于现实需求和历史欠账来说仍然不足。
2.缺少完整规划。新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但项目配套标准仍然偏低,制约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急需进行全面规划,确保发挥最大的配套效益。
3.管护急需加强。水利设施损毁较严重,大部分建筑带病运行或已不能使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急需维护或重建。
(二)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1.企业规模弱小、带动能力不强,与基地、农户之间关联度较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2.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工技术落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总体水平和附加值不高,且多数是以初加工产品为主,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3.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应在经营环境、基地建设、产业政策引导、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
(三)粮食品牌意识不强
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农產品生产经营者对产品品牌创建和认证的认识度不高,缺乏战略目光和长远谋划,品牌创建及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价值的巨大作用,创建品牌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此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未形成,农业品牌发展成本较高,品牌创建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企业难以承受品牌创立前期的高昂费用,后期市场保护不足,使农业企业对品牌积极性不高,存在品牌创建难度较大的情况。
(四)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为了解决地方国有粮企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必须立足农业大市实际,着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力政策红利,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营,进一步深化“农业立市、工业兴市、科技强市”的理念,去除“修修补补”的短视思想,加长短板,多块驱动,长远谋划,关联项目带动,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的目标。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以把周口市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为目标,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高粮食生产供给能力。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立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着力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路林电等配套、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持续高产稳产、生态安全环保的美丽田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提高一等级、二等级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基础地力稳步提升。持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商水县、沈丘县、郸城县农高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机高品质小麦。以有机为牵引、绿色为主导,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不断调整主导产业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产品结构,助推小麦生产提质升级。
(二)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围绕全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发展基础好、行业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带动能力足、发展势头好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打造规模大、实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中型粮食企业集团,形成以国家级、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格局。支持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链补链、提档升级,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向科研、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向“专、精、特、深”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落户郸城县农高区、粮食产业园区。根据国家政策调整情况,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完善全市优质小麦收储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承担优质粮食收储业务。持续增强大型粮食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三) 培育粮食产业知名品牌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研发推广,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探索粮食生产新模式,开展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依托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河南省淮阳辉华面业有限公司、河南普爱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作坊置换+联合发展”等模式,打造周口市一体化生产销售基地。支持主食品牌建设,保护并挖掘沈丘顾家馍、商水固墙手擀面等传统主食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加强主食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鼓励和支持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促进主食产业化。大力发展粮食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提升粮食加工企业整体竞争力,逐步取缔中小型作坊式企业。支持小麦、玉米加工企业,聚焦新品种研发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系列产品整体影响力、竞争力。引导绿色优质发展,加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建设,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发挥时庄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影响力,联合打造粮食文化区域品牌。
(四)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发挥各级财政奖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使用方向,各地政府获得的一次性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占比不低于65%。探索设立粮食产业发展市级专项资金,鼓励各地设立粮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示范县市区、示范园区、加工基地、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符合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法享受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各地财政资金、政府债券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要加大对粮食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提升信贷额度,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加大对粮食产业园区和粮食加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放宽粮食企业担保条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