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唐四家”中高适于思想性胜出

2023-05-23张丽锋

博览群书 2023年5期
关键词:诗歌

张丽锋

论唐诗者多以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为盛唐四家来相提并论。从诗歌的艺术成就而言,四者各有千秋,如以思想性而言,高适诗歌的思想性于今当更有借鉴意义。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少家贫,客于梁宋”,“我本渔樵孟诸野”讲的就是他为封丘蔚之前经历的“年过四十尚躬耕”与“以求丐取给”的交织生活。在躬耕田野、渔樵山河的农村生活中,他的眼光自然转向农民的生活,他的生活脉搏与农民相共振。同情底层的百姓生活,自然成了他思想中最为朴素的一种情感。高适在21岁西游长安失意之后被迫回梁、宋生活,其《别韦参军》一诗真实记载了他这段灰头土脸的生活。诗曰:

归来洛阳无负郭,

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

雁池垂钓心长苦。

他经历了雪、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农村生活造成的各种苦难,所以我们读他的《苦雪》《苦雨》等诗篇,均有如临其境的感同身受。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七“试共野人语,深觉农夫苦”,又如《东平路中遇大水》: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

这种为农则岁不登,垂钓则心长苦,遇水则稼穑随波澜的苦难,导致农民生活无依靠而沦落为以野菜为生的野人一流。

高适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停留在对黎庶苦难历程的书写,可贵之处在于他对百姓“曾是力井税,何为无斗储”的现实困境发出的终极追问。黎庶之所以勤劳而无斗储,高适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如山的赋税压迫造成的结果。如:

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何为无斗储?

(《苦雨寄房四昆季》)

罢人纷争讼,赋税如山崖。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高适惆怅,伤悲于里闾田农劳动致贫的原因在于“井税”“租税”“赋税”的层层盘剥。所谓“赋税如山崖”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开元盛唐时代民间百姓生活的真相和社会底层百姓痛苦的根源。可以说高适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是指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李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等讽喻一路的先行者。高适的这类诗歌明显地体现出高适关心民生的立场,他念念不忘的不是如班超一般“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抱负,而是“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情怀。正是“永愿拯刍荛”的情怀感召着他为官从政,生成了一种浓浓的宓子贱情结。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曾为单父宰而为当时及后世所推崇。宓子贱治理单父讲究“琴和人亦闲”的郡县状态,孔子称宓子贱“君子哉若人”。高适“常爱宓子贱”为的是以良政治理基层为从政向往。如《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同群公秋登琴台》《宋中十首》等作均为此种情怀之抒发。这些作品或属个人遥思“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或属携朋游览故地“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或以宓公来喻友“吾友吏兹邑,亦尝怀宓公”。可见高适情之所钟正在宓公一辈,诸作表达的是高适对宓子贱为政以德的肯定。明白此,我们就能明白高适在《苦雨寄房四昆季》中何以在发出“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的质问之后,转而表达自己“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其原因就是在当时的环境来看,“上书”是改变此种状况的唯一现实可行的办法,而自己孜孜以求的功名也只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

天宝中高适因“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新唐书·高适传》)。在封丘尉上,高适有《封丘作》诗曰: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是高适直抒胸臆的表白,是高适为官封丘尉的工作职责与自己内心的良心道德相悖离之痛的极度表达。不久高适即因不堪忍受此折磨而辞掉封丘尉,去长安另谋发展。对此举,有人以为是高适有更高的政治理想,我则以为是封丘尉这一岗位的职能带给高适的内心痛苦已经让诗人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这是与他为官崇尚宓子贱的治郡理念相违背的。此诗以“转忆陶潜归去来”作结,有以陶潜为异代知己以求安慰之意。陶潜在唐代的接受史上是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世所传颂的为其“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豪言。陶渊明的归隐是其不“违己”求“顺心”的结果,与高适相对恰是“拜迎官长心欲碎”的一面,而高适“鞭挞黎庶令人悲”的一面却为陶渊明所无。陶为彭泽令,高为封丘尉,同等级别工作类似,然其视野所在:陶关注的是自身,高则是自己与黎庶的双向兼顾。“心欲碎”是拜迎官长时的屈辱,“令人悲”是鞭挞黎庶时的煎熬。陶渊明辞官的直接原因是基于前者“不能事乡里小儿”,而在其全部的诗歌中鲜有对后者的书写。高适则把县尉一职中所处的上下关系的尴尬地位全部写出。高适将此岗位上的各种心酸“归来向家问妻子”时,却赢得“举家尽笑今如此”的嘲讽。“今如此”是多么令人心寒的现实呀,而诗人的古道热肠,圣贤向往却遭到“举家尽笑”的结果。“拜迎官长”与“鞭挞黎庶”是整个社会弥漫的价值认同,而这恰恰是对盛唐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真实的记载,也是最为直接、有力的声声批判。如果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一种独善其身的高洁,那么高适“鞭挞黎庶为人悲”表达的则是一种胸怀黎庶者的悲哀。在此意义上而言,高适较陶渊明在思想上更为深刻,更为进步,或说人民性上更为强烈。因此,左云霖在《高适传论》中说“高适是和人民呼吸相同的诗人”。高适诗歌中的人民性,在关心农民疾苦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同时人民的痛苦也牵连着高适的悲喜,这才是高适诗歌中最为动人之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身负“纵横才”有“顾盼安社稷”的抱负,在求仕无果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出塞以求功名。高适一生共有三次出塞经历:一是在开元二十年左右北游幽蓟,欲入信安王李祎幕;二是在天宝八年使清夷军送兵;三是天宝十二载受田良秋推荐入河西哥舒翰幕。三次的出塞经历使高适留下40余首边塞诗,这些诗篇在开元天宝年间已经传颂。这些边塞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俗风情的“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有书写个人怀抱的“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有表现个人抱负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有关心底层士兵的“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答侯少府》)。这些作品内容大多能表现出高适关心底层士兵生存状态,饱含着他同情战士不幸遭遇的淳朴感情。

高适《蓟门五首》为高适第一次北游幽蓟时所作。其一为: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这写的是久经沙场的蓟门老兵在头鬓白纷纷的年纪依旧一身伶仃地服役在边疆塞外的万千凄凉。

其二为: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这里用食糟糠的戍卒与饱衣食的降胡做了鲜明的对比,对朝廷的边地政策进行了激烈而形象的批判。其四“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和其五“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则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控诉,对征战在外奋不顾身的士兵予以无限的同情。士兵是什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高适在边塞看到的是什么?《答侯少府》中给出了令人沉痛的答案:“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高适出塞时关心的和触目所及的均是士兵的悲惨生活,高适本来是“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的边塞奔赴,换来的却是“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的失望寂寞,是“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的黯然无语,是“长歌增郁怏”“如何尚憔悴”的郁怏憔悴。

高适的《燕歌行》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世人传唱。开元二十六年,高适友人畅大璀自元戎出塞而还,“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燕歌行序》)。殷璠以为该篇“甚有奇句”,赵煦以为该篇是“(高)常侍第一大篇”,宋邦绥以为“此言主将不恤士卒”,岑仲勉以为“此刺张守珪也”。以上诸说或从艺术,或从主题而论皆有道理在。然此诗最值得关注点不在其奇句的艺术雕琢,而在其思想性的深刻表达。高适创作此诗时人在宋州,书写的是其六年前第一次出塞的观感印象。该诗的书写有实有虚,均为“感征戍之事”而思往事的见闻追忆。在追忆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场景重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为最让人愤慨的军中实况记录。一个“犹”字生动再现了边疆战士的生死在将军眼中根本是不屑一顾的。至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则是虚写,是诗人对战士内心情感世界的有情把握。“山川萧条极边土”的恶劣地理环境,“相看白刃血纷纷”的生死场面,“边庭飘飖那可度”的情人分离,“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无奈断肠。这一切都是在写“战士”的日常生活。唐汝询以为“此述征戍之苦也”(《唐诗解》)。征戍之苦牵扯着边疆荡子与闺中娥眉,高适在边塞诗中能穿越空间之广而以双向奔赴的思念使得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加倍。

如以高适的《燕歌行》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对比则更见高适诗歌思想性的特点。岑参聚焦在边疆的奇异风光,高适聚焦在边将表现、对外政策与士兵生活上。岑参在题材上开拓了边塞诗,高适的思想性使边塞诗更加深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只见将军不见兵,《燕歌行》是官、兵生活的双重对比。岑参聚焦的是边塞的奇景、奇寒,而不是军中最底层士兵的生活。当士兵在关注冷不冷的时候,岑参关注的却是美不美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高适较岑参更加关注社会底层。高适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对比中有了鲜明的立场、同情和批判。高适立言发意的立场是铁衣远戍死半生的战士,是夜啼玉箸欲断肠的城南少妇。他给普通的士兵以深切地同情,给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以严肃的批判,诗歌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结尾更强化了作者通过忆古以实现讽今的效果。将军帐下美人“犹歌舞”,沙场战士“犹忆李将军”,前后二“犹”的对比,好恶立见。该诗没有对功名的渴望书写,有的是同情与批判,此最见高适深情。可以说高适的思想中有着强烈的人民性,他是与士卒同呼吸共命运的。至此,我们看到了此诗已经超出了一般“和诗”的书写模式,俨然是高适一腔激情的喷薄而出。在所谓的开元盛世中,高适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东北边境军队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可以说,《燕歌行》是“安史之乱”在盛唐爆发的预言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其人依《旧唐书》说法是“以气质自高”。纵观高适一生,可见其所自高的气质是穷且益坚而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展现。这是高适能够在年过半百之时才从县尉做起而终于封侯的核心动力。这种昂扬的精神气质以其送别酬赠的诗篇最为代表。高适秉持“脱落身外事,交游天下才”的交友观。他交友甚广,如储光羲、綦毋潜、贺兰进明、王维、薛据、李颀、张旭、颜真卿、李白、杜甫、李邕、沈千运、王之涣、贾至、独孤及等开元天宝年一流人物多有诗文往来。高适交友重情,很多朋友之间的交往都在十年以上,如《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相思三十年,忆昨犹儿童”;《淇上别刘少府子英》“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宋中遇陈二》“离别十年外,飘飖千里来”。如高适与杜甫的交往即遵循“肝胆相照,始终不渝”的原则。自开元二十七年二人“汶上相逢年颇丰”(杜甫《奉寄高常侍》)开始,至永泰元年高适去世,二人的友谊长达二十五年,时间的久远是友情的凝聚,诗作的往来是情感的释放。

高适在与朋友的送别酬赠之中,无论自己身处落魄与发达,无论对方是落第、失势、落魄,其言语之中都能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欢喜。如《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以“龙钟还忝两千石,愧尔西东南北人”结尾。刘开扬译为“我以龙钟之人忝居刺史之职,有愧于尔(杜甫)栖栖遑遑志在君国也。”(《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言辞间推心置腹,有自己的伤感,也有对杜甫的肯定与敬佩。其他诸如“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效古赠崔二》),“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宋中遇刘书记有别》),“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东平留赠狄司马》)等慰勉性话语更是随处可见。高适慰勉性话语多是置于诗歌末尾,以达到彰显其志的效果。我们在读高适诗歌时不时感受到在他自叙生平时所表达出的浓浓的失意和不堪的落魄,然总能结尾处话锋突转而指出向上一路。如果我们把高适的《别董大》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做比最能见出高适赠别诗的此一特点。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把自己的全部深情融入这一杯离别酒中,“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一种临别依依和远行牵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给失意中的董大以希望,给北风吹、雪花飘的恶劣环境以壮士长啸。两诗送别情境类似,而意境迥别,就在于王维道出了离别时缠绵流连之情,高适给出了豪放悲壮一路。同样的盛唐,不同的书写。高适此诗给董庭兰以前行的信心和力量,用慰勉性话语来消减彼此伤别之痛。此诗奇绝,可谓是高适“多胸臆语,兼有风骨”的代表之作。高适的诗歌给人一种感觉,高适心底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使得高适总能在最为痛苦与失落的时候不至于沉沦和放弃,这份信念总有一根线在提着摇而不坠。高适在寂寞无助的岁月中能勃勃生气靠的是常怀振卓心。而这正恰恰是高适辗转社会底层五十年而终能奋起的核心力量,也是其思想内核。

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其志在功名,然“年过四十尚躬耕”的残酷现实造成了他长期处于有志难伸的困苦境况。这种不得意一方面是作为书生生活的艰难憔悴,一方面是有志难伸的压抑。《别韦参军》中他与韦参军讲述了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整个经历。他在京城看到的是“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的歌舞升平,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的人才选拔,这种残酷的现实“使我惆怅惊心神”。盛唐诗选家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说“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未知肝胆向谁是”之所以得殷璠深爱并吟讽不厌就在于高适所表达的这种失意、有志难伸是一切有志于功名的读书人的共同心声。即便如此,他依旧在诗歌的最后写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的慰勉性的话语。

高适的不得意常借用“愁”“苦”“酒”“泪”“知己”“不得意”等高频词汇来抒发。通过这些词汇我们看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有一个隐性的主题就是对“不得意”的书写。

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自蓟北归》)

飘飖未得意,感激与谁论。

(《酬司空璲》)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东平留赠狄司马》)

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

(《酬裴秀才》)

“不得意”是愁、苦、酒、知己等概念的核心主旨。高适的不得意,或用不得意联系自己与同样落魄友朋以产生心灵共鸣,或用不得意表达自身有志难伸的孤独寂寞宜,或以不得意的现状来激励友朋砥砺前进。所以高适的诗歌中有失意却没有失志。每每在失意之时,借助历史上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榜样以砥砺自己。如他以“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的历史典故来激励自己。高适同苏秦、司马相如一样“不事生业,家贫”,同样也和他们一样持有壮志,更希望能和他们一样能够成就功名事业。

高适的诗歌以思想取胜,是个思想型的诗人。他的诗,也成为我们研究高适其人其思想的重要文献。

(作者系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