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秸秆覆盖对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3-05-23张京社陈园园阎世江
张京社 陈园园 阎世江
摘要:秸秆覆盖是一项新兴的农田覆盖技术,与地膜覆盖相比较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减缓土壤温度随季节性变化产生变化的优势。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蔬菜产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设施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连续6年种植越冬茬蔬菜的日光温室,采用番茄—黄瓜轮作方式,设地膜覆盖(CK)、秸秆覆盖2个处理,调查土壤养分含量及蔬菜产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丰度(16S rDNA 基因拷贝数)、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主要功能种群的丰度在处理间的差异。结果发现,秸秆覆盖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EC值上升,使pH值趋于中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对蔬菜生长发育有利,进一步使蔬菜产量上升;采用塑料地膜覆盖处理,有机质含量基本不变,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上升缓慢,EC值下降,pH值上升。秸秆覆盖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的拷贝数达2 305个,地膜覆盖处理达1 985个,经α多样性分析发现,秸秆覆盖处理的Shannon指数达8.9,地膜处理达8.5。β多样性分析发现,地膜覆盖处理、秸秆覆盖处理后的微生物群落种类、丰度均不同,说明多年来的不同覆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两者出现分离。2个处理得到的土壤微生物主要有伽玛变形杆菌门、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分组 6门、红温病门、厌食线虫科、宝石单胞菌门及其他,与CK 相比,除厌食线虫科及其他微生物外,秸秆覆盖处理的8种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均较地膜覆盖处理的高。10 个丰度较高的功能种群中,发酵作用的丰度最高,2个处理分别达20.21%、25.24%;化能异养和固氮作用种群的丰度次之,为8.57%~11.00%;叶绿体固氮、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光养作用、亚硝酸盐氧化、光养作用的丰度在10%以下;另外有11%~24%的功能尚不明确。表明秸秆覆盖提高了土壤养分、蔬菜产量及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白色污染,降低成本,对蔬菜生长有利。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养分;产量;微生物;多样性;蔬菜;日光温室
中图分类号:S6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08-0217-06
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山西农业大学学术恢复科研专项(编号:2020xshf29)。
作者简介:张京社(1962—),男,山西临猗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设施蔬菜栽培及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研究。E-mail:jingshez@163.com。
通信作者:阎世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E-mail:syauyan@163.com。
农田覆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1-2],可以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用水效率及土壤养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2 000多年前就开始应用这项技术[3-5]。20世纪50年代,日本等国家开始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技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后进行试验,后在全国开始推广。近年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该技术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之后不易降解、对土壤环境有影响等。秸秆覆盖是一项新兴的农田覆盖技术,是指待作物成熟收获后,将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在土壤表面,以替代塑料地膜的方法,其作用有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减缓土壤温度随季节性变化产生变化等。因此,秸秆覆盖的研究逐步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周茂娟等研究认为,秸秆覆盖能改善辣椒品质[6];吴兴等研究认为,采用秸秆覆盖能增加结果期辣椒、番茄产量[7-8];阎世江等研究发现,秸秆覆盖使茄子、黄瓜的产量提高,并改善品质[9-10]。目前有关秸秆覆盖对作物的影响多集中在上述的几个方面,如对产量、品质的影响,对其深层次的如土壤养分机理的研究少见报道。
土壤存在的微生物较多,这类微生物本身既可以释放养分,同时又能促进作物吸收养分,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16]。长期采用秸秆覆盖的方法将形成特定的微生物群落[17]。因此探明不同地面覆盖方式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就能揭示秸秆覆盖对土壤环境乃至蔬菜生长影响的机理。而有关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少见报道。
本研究基于连续多年的蔬菜栽培试验,采用不同的覆盖方式,对土壤进行16S rDNA 扩增子测序分析,探究微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对不同的覆盖方式的响应差异,并结合蔬菜生长、产量、土壤养分,探讨微生物多样性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为蔬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蔬菜种植
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示范基地(112°40′E,37°59′N)35号日光温室(长46 m、跨度8 m)进行,土壤为褐土,从2015年10月开始种植越冬茬蔬菜,采用番茄—黄瓜轮作方式,种植安排详见表1。定植前施用腐熟羊粪6 m3,设地膜覆盖(CK)及秸秆覆盖2个处理,试验小区长7 m、宽 2 m,面积为14 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6个小区。地膜覆盖处理:地面采用聚乙烯塑料地膜(厚度0.01 mm)覆盖;秸秆覆盖:在小区地面上覆盖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厚度为5~10 cm,并适当压实,用量为300 kg/667 m2。待下茬蔬菜施基肥时一同翻入土壤。
1.2 土壤养分含量及产量测定
每茬蔬菜拉秧后(2016年8月31日、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11日、2019年8月31日、2020年8月31日、2021年8月22日)測定土壤养分含量,包含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电导率(EC值)、pH值(均采用吕贻忠等的方法[18]),并记录蔬菜小区产量,折算为公顷产量。
1.3 DNA 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于2021年8月31日,每个小区在耕层土壤采集5个样品,混合过20目网筛后分成4 份样品,用于DNA 提取及16S rDNA 扩增子测序分析。上述步骤由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分析,采用Excel 2010作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养分与蔬菜产量
由图1可以看出,采用秸秆覆盖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8.8 g/kg上升至31.9 g/kg,地膜覆盖处理上升的幅度较小,基本趋于直线,在2016年8月31日测定时达23.7 g/kg,在2021年8月22日测定时达24.9 g/kg。在整个观测期内,秸秆覆盖处理高于地膜覆盖处理。
由图2可以看出,秸秆覆盖处理的全氮含量在2016年8月31日测定时达0.150%,之后逐渐上升,在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11日、2019年8月31日、2020年8月31日测定时分别达0.184%、0.193%、0.215%、0.226%,2021年8月22日出现小幅度下降,达0.221%,在测定的几个阶段均高于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处理在2016年8月31日时仅为0.110%,在2019年8月31日上升至0.191%,之后出现下降,分别达0.181%、0.178%。
由图3、图4可以看出,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类似,2种覆盖方式下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秸秆覆盖处理后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在2016年8月31日、2017年9月1日测定时上升速度较慢,在2019年8月31日测定时出现快速上升,之后上升的速度减缓,而地膜覆盖处理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上升的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斜线,有效磷含量从29.2 mg/kg上升至51.8 mg/kg,速效钾含量从255 mg/kg上升至452 mg/kg。
秸秆覆盖处理后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上升,进一步提高土壤EC值。由图5可以看出,秸秆覆盖处理在2016年8月31日、2017年9月1日测定时EC值分别达769、806 μS/cm,与地膜覆盖处理的差异较小,之后明显高于地膜覆盖处理。在地膜覆盖条件下,EC值变化的幅度较小。
由图6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地膜覆盖处理pH值表现为缓慢上升的趋势,从7.27上升至7.45,在2020年8月31日出现小幅度的下降。而秸秆覆盖处理pH值逐步下降,在2016年8月31日测定时达7.22,之后下降至7.17,在2018年9月11日、2019年8月31日、2020年8月31日、2021年8月22日测定时在7.15~7.17小幅度波动。说明经过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呈现低pH值、高EC值型,表明土壤养分充足,但未过剩,有利于蔬菜生长。
由图7可以看出,在2015—2016年,地膜覆盖产量达103 905 kg/hm2,秸秆覆盖达105 180 kg/hm2,差异不显著。之后2种处理的产量差异较大,其中地膜覆盖处理分别达105 615、107 310、108 375、109 635、110 310 kg/hm2,秸秆覆盖处理达110 310、111 870、113 205、115 260、116 775 kg/hm2,秸秆覆盖均高于地膜覆盖,增幅分别达4.45%、4.25%、4.46%、5.13%、5.86%。
2.2 土壤微生物丰度
由图8可以看出,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拷贝数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地膜覆盖处理达1 985个,秸秆覆盖处理达2 305个。说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丰度。
2.3 α多样性
进一步进行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2)表明,秸秆覆盖处理中微生物丰富度指数最高,达8.9,地膜处理达8.5,多样性指数表现与丰富度指数相似,均匀度指数在2个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
2.4 β多样性
由图9可以看出,其中PCo1、PCo2 分别解释57.09%、17.22%的变异,共解释细菌群落变异的74.31%。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处理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分离,说明多年来的不同覆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两者出现分离。
2.5 微生物种类及丰度
经研究发现本试验中2个处理得到的土壤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主要分析丰度较高的几类,详见图10。总的来说,伽玛变形杆菌门、α变形菌门的丰度较高,2个处理均在14%以上,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分组 6门、红温病门、厌食线虫科、宝石单胞菌门及其他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较低,在10%以下。其中秸秆覆盖处理后,除厌食线虫科及其他微生物外,8种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均较地膜覆盖处理的高。说明采用秸秆覆盖后有效提高了微生物的丰度。
2.6 土壤微生物功能
本项研究采用FAPROTAX 的方法,对主要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注释共获得的功能种群进行分组(图11)。其中10 个丰度较高的功能种群中,发酵作用的相对丰度最高,2个处理分别达20.21%、25.24%;地膜覆盖处理中化能异养、固氮作用的丰度排在第2、3位,相对丰度分别为10.26%、8.57%;秸秆覆盖处理排在第2、3位的分别为固氮作用、化能异养,相对丰度分别为10.25%、10.24%。叶绿体固氮、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光养作用、亚硝酸盐氧化、光养作用的相对丰度在10%以下,另外有11%~24% 的功能尚不明确。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杜守宇等在多年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实践中发现,秸秆覆盖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19-21];刘玉含等研究发现,覆盖稻草、玉米秸秆后作物产量上升[22-27]。本研究的结论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秸秆覆盖后,秸稈在土壤中腐解,成为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同时产生热量,减缓了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流失,促进了蔬菜的生长。秸秆覆盖还可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又在其腐烂分解过程中释放出CO2气体,增强土壤通透能力;同时,还可改善农田环境,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对当季作物有显著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显著,对下茬作物有持续增产的作用。秸秆还田还有减少秸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收种进度等多方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2]。
3.2 不同覆盖方式对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
有关覆盖方式对设施蔬菜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的研究少见报道。肖健等对桑园进行多年的秸秆覆盖研究,发现秸秆覆盖桑园后土壤微生物丰度增加[28-29]。本研究发现,在连续多年的秸秆覆盖处理后,基因拷贝数达2 305个,与上述研究的结论类似。张红等研究证实,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生长,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0]。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微生物丰度、多样性越强,越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地膜覆盖使土壤碱化,不利于细菌多样性的维持,而秸秆覆盖使土壤趋于中性,也可提高微生物的多样性[31]。
长期不同覆盖方式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的β 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说明采用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处理后土壤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32-33]。本研究中2个不同处理的微生物优势类群相似,均在14%以上,放线菌门、酸性微生物门、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分组 6门、红温病门、厌食线虫科、宝石单胞菌门及其他的丰度较低在10%以下。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似[34-35]。但不同处理中优势类群的相对丰度各不相同,经过秸秆覆盖伽玛变形杆菌门、α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2个处理均在14%以上,放线菌门、酸性微生物门、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分组 6门、红温病门、宝石单胞菌门丰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秸秆覆盖为土壤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也间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36];在地膜覆盖处理中,酸杆菌门、厌食线虫科的相对丰度较高,地膜覆盖后土壤养分较低,酸杆菌门和厌食线虫科易富集在低肥力土壤中[37]。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2个处理中分别仍然有30.01%、24.77%的未知微生物,因此其具体种类及作用还需深入的研究。
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处理后的土壤微生物以发酵作用、化能异养、固氮作用为主,上述的作用均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并由大多数微生物执行[38],经过长期的秸秆覆盖,发酵作用、化能异养、固氮作用、叶绿体固氮作用均较强,表明秸秆覆盖使更多的微生物参与到土壤碳循环的过程中,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不仅提供大量碳源,而且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39],同时释放出更多作物可利用的无机养分,使作物产量提高。
综上,秸秆覆盖解决了生产上存在的很多问题,起到了增产、增温、增肥、增效、改善土壤质量的“四增一改”的作用,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白色污染,降低成本,对蔬菜生长有利。
参考文献:
[1]Jordán A,Zavala L M,Gil J. Effects of mulching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unoff under semi-arid conditions in southern Spain[J]. Catena,2010,81(1):77-85.
[2]王 妍.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真菌群落的影响[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3]刘永忠,张克强,王根全,等. 旱地农业覆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202-205.
[4]中国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全[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5]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 中国少耕免耕和覆盖技术研究[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周茂娟,梁银丽,陈甲瑞,等. 地表处理方式对日光温室辣椒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分布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393-1396.
[7]吴 兴,梁银丽,郝旺林,等. 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1):54-58.
[8]赵丽丽,刘爱群. 地面覆盖处理对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秋冬茬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6(10):41-44.
[9]阎世江,田如霞,柴文臣,等. 秸秆覆盖对越冬茬茄子生长发育、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2021,46(5):76-81.
[10]阎世江,张继宁,刘 洁. 不同覆盖方式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瓜菜,2021,34(11):74-79.
[11]张德奇,廖允成,賈志宽. 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1):208-213.
[12]Kadioglu A,Terzi R,Saruhan N,et al. Current advan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leaf rolling caused by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factors[J]. Plant Science,2012,182:42-48.
[13]胡洪涛,胡时友,周荣华,等.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增刊1):6-10.
[14]李红宇,王志君,范名宇,等. 秸秆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1,39(2):15-23.
[15]胡 蓉,郑 露,刘 浩,等. 秸秆还田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2020,47 (6):1261-1269.
[16]Kennedy A C,Smith K L.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oils[J]. Plant and Soil,1995,170(1):75-86.
[17]Mganga K Z,Razavi B S,Kuzyakov Y. Land use affects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in Mt.Kilimanjaro region[J]. Catena,2016,141:22-29.
[18]吕贻忠,李保国.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9]杜守宇,田恩平,温 敏,等.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12(2):88-94.
[20]卜玉山,苗果园,周乃健,等. 地膜和秸秆覆盖土壤肥力效应分析与比较[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1069-1075.
[21]肖继兵,杨久廷,辛宗绪. 辽西地区秸秆覆盖试验研究[J]. 节水灌溉,2008(2):8-10,13.
[22]刘玉含,张展羽,伊德里萨,等. 农田秸秆覆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水利经济,2007,25(2):53-56,83.
[23]周 翠,张月仙. 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1,52(2):264-266.
[24]吴卫华,林昌庭,何伟民,等.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2001,15(5):318-319.
[25]杜荣州.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冬种试验[J]. 中国马铃薯,2004,18(1):45-46.
[26]王福琪,肖光杰,王德明. 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物免耕栽培初报[J]. 耕作与栽培,2004(1):48-49.
[27]阎世江,田如霞,刘 洁,等. 设施蔬菜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0):1756-1759.
[28]肖 健,吴银秀,杨尚东,等. 秸秆覆盖还田对桑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21,34(12):2707-2713.
[29]林刚云,肖 健,吴银秀,等. 秸秆覆盖还田对桑园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0):2339-2347.
[30]张 红,曹莹菲,徐温新,等. 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J]. 土壤学报,2019,56(6):1482-1492.
[31]练金山,王慧颖,徐明岗,等. 长期施用有机肥潮土细菌的多样性及功能预测[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1,27(12):2073-2082.
[32]Zelenev V V,van Bruggen A H C,Semenov A M. Short-term wavelike dynamics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response to nutrient input from fresh plant residues[J]. Microbial Ecology,2005,49(1):83-93.
[33]王娟娟,胡珈玮,狄 霖,等.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21,37(6):1460-1470.
[34]孙瑞波,郭熙盛,王道中,等. 长期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0):2049-2057.
[35]Zhou J,Guan D W,Zhou B K,et al. Influence of 34-years of fertilization on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an intensively cultivated black soil in northeast China[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5,90:42-51.
[36]Shi Y,Delgado-Baquerizo M,Li Y T,et al. Abundance of kinless hubs within soil microbial network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functional potential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0,142:105869.
[37]Ai C,Zhang S Q,Zhang X,et al. Distinct responses of soi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to changes in fertilization regime and crop rotation[J]. Geoderma,2018,319:156-166.
[38]Rivett D W,Bell T. Abundance determine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bacterial phylotypes in complex communities[J]. Nature Microbiology,2018,3(7):767-772.
[39]徐明崗,于 荣,王伯仁.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J]. 土壤肥料,20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