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汉服文化 赓续传统血脉

2023-05-22曹喆

全国新书目 2023年4期
关键词:汉服样式潮流

◆文/曹喆

曹喆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古代服饰史专业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饰史、设计史论。著有《国外后现代服饰》《看得见的中国服装史》《片花落无声:演变中的古代时尚》《历代〈舆服志〉图释( 元史卷)》《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6:元蒙卷》等。

近些年,汉服正在通过时尚的方式“复活”,而在2010 年前后出现的“汉服运动”似乎是时尚流行的前奏。一些汉服爱好者开始在网上开设相关论坛、微博以及贴吧等,讨论和发布与汉服相关的知识,专业人士也开始发表与汉服相关的文章和专著,还有一些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在集体活动中穿着汉服。由此汉服的热度迅速上升,人们经常能见到电子产品的展会上有角色扮演者(coser)穿着中国古风元素的服饰,古装剧的热播也进一步引发了国人对汉服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穿着汉服。一旦潮流开始形成,市场就会做出反应:如果在网络销售平台搜索“汉服”,平台就会跳出来海量的商品图片,由此可见汉服的热度。

汉服时尚潮流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回归,这条回归之路我们已经走了100 多年,汉服潮流与国学热几乎同时发生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服饰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然而汉服潮流与其他潮流现象一样,有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有随之而来的问题。比如,一些汉服爱好者对汉服的相关文化、礼仪搭配等并不十分了解,在穿着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甚至闹出笑话;网络上关于汉服的文章涉及的大多只是某些方面,知识较为碎片化,而且以服饰史内容居多,现代汉服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在形式表现上是传统的,但已经融入了很多当代的时尚元素,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服饰史的范畴。鉴于此,出版一本全面介绍汉服文化的专著就显得颇为必要。而中华书局的编辑朱玲联系笔者着手《汉服》的写作工作时,不仅提出了以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宣传汉服文化,指导汉服爱好者进行汉服设计与搭配,介绍汉服与文学、艺术的关联知识等,还希望以汉服为媒介,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同时,为了避免与已经出版的相关著述以及网络上的汉服内容产生雷同,并且能够较为全面地涵盖汉服各方面的知识,笔者在《汉服》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异于其他相关专著的视角。

第一,本书在介绍过往汉族服饰时,更着重于风格,而非历史之变迁。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服装史的内容,但相关章节的目的并不是要介绍服装史,而是要让汉服使用者了解所穿着汉服的风格。因此,笔者在书中对最重要的汉服样式也就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那些汉服样式,如汉代样式、唐代样式、宋代样式、明代样式等,都进行了精要介绍。

第二,揭示了汉服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虽说衣、食、住、行中的“衣”排在第一位,但大部分人并不太了解服装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本书通过典故讲述了古代涉及名人与服装的一些事件,说明服饰在古代的社会意义。

第三,阐明了汉服和其他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文学的关系。书中展开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汉服是什么样的,通过了解诗、词、歌、赋中所描写的服饰,读者可以体会到汉服不仅具备“衣”的属性,还可以有着诗的浪漫意境。

第四,介绍了汉服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中国古代的服饰具有很强的意指作用,例如中国古代官员按照品级穿着不同的颜色、使用不同的图案。书中解析了汉服上各种装饰的含义,如以蝙蝠纹代表“福”,以仙鹤纹代表“长寿”等。

第五,彰显了汉服的格调。说到汉服的美感,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潇洒飘逸,但对古人来说可没这么简单,汉服有着多样的逸趣,如冲淡、纤秾、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豪放、疏野、清奇、超诣、旷达等,本书对其中一些格调亦做了充分阐释。

此外,《汉服》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很多图片是独家手绘,与其他出版物绝无雷同。书中还涵盖了汉服的搭配,包括颜色的搭配、品类的搭配以及穿着场合等,当然还有与传统礼仪的关系等。

总之,《汉服》一书通过220 幅精美图片展示了古今汉服之魅力,赏衣的同时亦在品画,大量图片提供了一目了然的直观知识,即便是缺乏知识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不会感觉吃力;同时,力求以平实易读的语言传递信息,以最易理解的方式叙事,以最易品读的方式传播文化,希望如此呈现的《汉服》可以让读者惬意地度过阅读时光。

猜你喜欢

汉服样式潮流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汉服新“江湖”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上台说汉服
潮流
潮流
潮流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