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2023-05-22聂梦翌范小雪
聂梦翌,范小雪,彭 欢
(宜春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江西宜春 336000)
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机体免疫力、抵抗力较差,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害。新生儿医院感染包含分娩过程、产后因医护工作者操作不当、来访者和环境引起的医院感染,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生儿感染预防技术不断完善,可提高危重儿、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水平[2]。目前,临床工作者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预防新生儿病房出现感染[3]。行动研究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 Lewin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后于90年代由护理专家逐步代入至护理研究[4]。通过螺旋式的动态循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4个步骤将行动研究循环推进[5]。本研究主要探讨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0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男521例、女479例,胎龄(32.58±3.21)周;体重(2001.34±88)g;早产儿501例,足月儿499例。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新生儿1000例作为观察组,男643例、女357例,胎龄(32.84±3.01)周;体重(2032.14±62)g;早产儿437例,足月儿56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医院感染管理。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小组成员负责监管本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督导全科医务人员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制度、操作规程。每月进行院感自查及追踪,并做好相关记录。质控科每月需对新生儿病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反馈问题,向科室提出整改措施。但因监督过程不连续,整改措施未及时落实到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具体策略如下。
1.2.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共6名,1名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院感监控医生1名、护士1名,护理专干3名。组长负责设计、指导、组织、质量协调及督导行动研究的各项工作,其他成员则负责收集行动研究相关资料等工作。
1.2.2 提出并确定问题 回顾统计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期间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行动研究小组组织全科室人员集体讨论,并对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主要存在问题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薄弱、执行率低,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不熟悉执行力差,无菌技术未规范执行,手卫生未全面规范落实,环境物品清洁消毒流程不规范,医疗垃圾分类不正确。
1.2.3 制订计划并实施
1.2.3.1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行动研究小组查阅相关文献,请教院感及护理专家指导意见,建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及相关核心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传染性疾病与多重耐药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配奶制度、探视制度、母乳接收与储存制度、家庭式参与护理管理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标准流程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经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遵照执行,不定期完善、修订各项制度,观察并记录其落实情况及其中发现的问题,后续制订整改措施,确保其落实到位。
1.2.3.2 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培训与考核 ①医务人员每个月定期开展1次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通过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并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以及试卷考核。②对新进规培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生等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不少于3个学时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则上岗,若不合格则再次学习后考核直至合格。同时重视技能培训,将手卫生消毒技术、无菌技术、新生儿常规护理操作等临床常用技能操作进行培训并人人考核,确保人人过关且操作熟练。③对知识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2名护理人员及1名保洁员进行单独培训,通过相关知识讲解,问答方式,操作示范等方式,确保掌握重点信息,做好个人防护、病房环境清洁、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责任护士进行监督。
1.2.3.3 规范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 ①病房管理。优化新生儿病房结构,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标识醒目,新生儿病房分为三区:早产儿室、足月儿室、康复室;各区都有单独门,区与区之间有门隔开;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增设独立观察室、隔离室;隔离室配有专用消毒隔离及洗澡配套设施。设立员工、患者、医疗垃圾专用通道,做到洁污分离。处置室、清洗池分类管理,拖把、抹布等卫生工具专室专用,按颜色标识分区、分类放置,标识清晰,专人管理。卫生员每天对病房物体表面和地面清洁消毒,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对使用频率高的治疗车、护理车、门把手、开关、水龙头、水池等,用1000~2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物体表面、地面有血渍、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污染,先用一次性消毒湿巾去除污染,再用2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后的抹布覆盖30 min,再擦拭消毒。每周进1次彻底大扫除,避免卫生死角。②配奶间管理。配奶间由专人负责管理,奶具由消毒供应中心每天统一配送,按10S管理要求放置储物柜。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对物体表面、地面擦拭2次,操作台每班1次,随时清洁发现的污染。每班定时开启空气消毒机消毒1 h。工作人员配奶时严格遵守配奶间工作制度及配奶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使用完的奶瓶禁止入配奶间,避免交叉感染。③沐浴间管理。增强沐浴间感染管理工作,间断传播途径,降低新生儿感染率。沐浴间配备恒温沐浴池、拆包台、打包台、称重台;工作人员进入沐浴间须穿戴整齐,沐浴前后在流动水下洗手;以淋浴方式进行新生儿沐浴,严格执行“一人一垫一消毒”原则,根据患儿病情及疾病种类分开沐浴;隔离室病人视病人情况在隔离间沐浴间进行沐浴。每次沐浴完毕,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拆包台、打包台、称重台及地面;沐浴池、沐浴床用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1.2.3.4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分为仪器设备消毒、诊疗物品消毒及空气消毒。每班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30 min;规定每天下午定时将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开启消毒,且设置交接班本,每2 h消毒1次,每次2 h,在隔离室特殊患者可手动增加消毒频次或24 h持续循环。诊疗用物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一人一用一废弃;对于雾化器、电子体温计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可重复使用的诊疗用品、抢救用物,如压脉带、听诊器、复苏囊、面罩、喉镜一人一用一消毒。仪器设备以500~1000 mg/L含氯消毒液将可拆卸的器械部件进行浸泡消毒30 min,擦拭消毒无法拆卸部位,清水擦拭。 设置非隔离区、隔离区分开早产儿与足月儿、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的病区,做到病室隔离、床旁隔离。需将同种疾病患儿置于一室或单间隔离,而特殊易感儿给予保护性隔离。严格规范病室探视制度,医务人员每年体检1次建立健康档案,进入病房前需做好手卫生,戴口罩、帽子、更换工作服,要求每2 d更换1次,污染及时更换;控制来访者进入病房,如检查、会诊等要求穿戴帽子、口罩、鞋套、隔离衣,隔离衣每天更换;工作人员外出时,须穿外出鞋服,外出服每天更换。
1.2.3.5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护士长组织全科人员院感培训手卫生方法及指征、洗手流程,并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科室所有洗手池上方张贴洗手流程图、5个关键时刻;每间病房内设有1~2个洗手池,病区进出口、每个床单位、治疗车、护理车、操作台等配有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工作人员洗手;院感质控员不定时抽查、提问、观察、指导,督促大家养成好的习惯,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2.3.6 合理应用抗生素 规范护理操作在临床工作中密切关注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及疾病症状变化,强调根据药敏试验和细菌流行趋势,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控制耐药、防止滥用抗生素,保证医院感染疗效最有效的措施。在应用各种侵入性治疗和检査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并加强对侵入装置的维护,缩短留置时间,降低感染率。
1.2.4 观察实施效果 各级医务人员严格按照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要求,做好各项工作;院感质控员每天重点督查病房消隔离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穿戴正确,手卫生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病房环境清洁消毒,仪器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每周将自查督导结果进行反馈;每个月对病房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护理员、卫生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每个月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相关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反馈院感科。
1.2.5 反思、修订计划与实施 行动研究小组成员开会讨论,总结行动研究开展情况和改进效果,并找出在实施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及新发现的问题;组织全科室人员召开讨论会,针对改进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查阅文献资料,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重新修订计划和落实改进措施进入下个循环。
1.3 观察指标 ①新生儿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情况,两组均行60次卫生检查,包括空气检查、奶瓶检查、奶嘴检查、灭菌物品检查、消毒液检查、医护人员手卫生检查合格情况。②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包括败血症、肺炎、腹胀、其他。③对两组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200名,包括医院感染知识知晓、手卫生知识知晓、手卫生依从性、洗手正确、隔离患者措施执行、医疗垃圾分类正确的合格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情况比较[次(%)]
2.2 两组新生儿感染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感染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医务人员相关情况合格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医务人员相关情况合格率比较[名(%)]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危重新生儿诊疗水平飞速发展,各种侵袭性手术也在增加[6]。对于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为高危地区,因新生儿免疫功能差、发育不全、抵抗力差等因素,易出现医院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延缓康复[7]。因此,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定、消毒隔离制度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8]。目前,新生儿护理重点是控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9]。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手术有效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10]。每月针对医护工作者手卫生情况进行定期抽查,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制订解决方案[11]。部分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意识不足,院感员单独指导,着重连续性监督,确保手卫生[12]。对于侵入性操作,必须确保动作温柔,防止黏膜、皮肤损伤。对静脉注射营养液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儿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13]。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病房内的各种物品中均可能存在细菌,如新生儿对其存在接触情况,亦可能会发生医院感染[14]。因此,各部门要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不能忽视病房内的各个环节,才能对新生儿的健康进行最大程度保护[15]。
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是指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过程,使医护人员从被动转为主动,边行动边思考,构建合理的防控策略[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病房内物品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可提升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率。分析其原因为: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实施过程中,按规定对新生儿病房内物品等进行监测,根据数据分析,保存监测结果。对可能存在医院感染患儿,取样送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及病原学监测,帮助医护人员发现问题,并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流程操作,从而提高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能够有效控制新生儿感染情况。分析其原因为:当爆发医院感染,行动研究策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展开,分析最具成效的控制措施,科室全员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工作。护理质控组增加消毒隔离于质检标准,致使监管人员可检测病房培养箱、空气及物品的情况,尽快发现和解决医院感染问题。总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感染的源头,并不断改进,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新生儿病房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7]。根据可能导致出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应采取下列相关措施来预防并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首先,防止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对新生儿脐部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时,应强化环境护理,加强新生儿诊疗环境的消毒以及清洁,使新生儿工作室的清洁度有所提高,并应成立隔离室,来预防交叉感染。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观察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隔离患者措施执行、医院感染知识知晓、洗手正确、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垃圾分类正确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能够有效改善医务人员相关合格情况。分析其原因为: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实施过程中,帮助医务人员熟悉消毒隔离知识,指导和督促本科室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病例采取隔离措施,做好规范预防工作,能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18]。通过增加培训医护工作者的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提高其新生儿医院感染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病房中采用行动研究法制订下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