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模式”护理方案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023-05-22尹梅英王喜东
尹梅英,王喜东,陈 燕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属于急危重症,起病急骤,病情复杂且发展快速,若不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有较高的致死率。有数据显示,有50%~60%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发病几小时内死亡,有45%~60%的患者在病变累及升主动脉24 h内死亡[1]。早期诊断,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对降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常规急诊模式不能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且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但急诊工作效率及抢救成功率相对较低,再加上诊疗时间过长,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医疗纠纷。因此,缩短诊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抢救工作十分重要。“3P模式”能够使抢救设备、护理技能、抢救预案都处于最佳状态,在急救中取得满意效果[2]。但目前很少“3P模式”应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抢救中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3P模式”护理方案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我院急诊抢救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且均为初次发病者;②发病时间<48 h者。排除标准:①慢性或复发性主动脉夹层者;②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源性休克者;③假性胸痛者;④有手术史或胸部外伤史者;⑤意识障碍、精神功能障碍等影响本研究者。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男38例(77.55%)、女11例(22.45%),年龄(56.43±12.43)岁;DeBakey分型:Ⅰ型22例(44.90%),Ⅱ型15例(30.61%),Ⅲ型12例(24.49%);高血压42例(85.71%);居住地:城镇16例(32.65%),农村33例(67.35%);受教育程度:专科及以上7例(14.29%),初、高中18例(36.73%),小学及以下24例(48.98%);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疗保险7例(14.29%),新农合28例(57.14%),城镇医保11例(22.45%),自费3例(6.12%)。研究组男41例(80.39%)、女10例(19.61%),年龄(55.64±12.05)岁;DeBakey分型:Ⅰ型26例(50.98%),Ⅱ型14例(27.45%),Ⅲ型11例(21.57%);高血压46例(90.20%);居住地:城镇22例(43.14%),农村29例(56.86%);受教育程度:专科及以上9例(17.62%),初、高中24例(47.06%),小学及以下18例(35.29%);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疗保险12例(23.53%),新农合27例(52.94%),城镇医保10例(19.61%),自费2例(3.9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按照患者的症状进行心电监护、病情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做好相关检查,并按照医嘱进行给药,控制患者的心理和血压。研究组给予“3P模式”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抢救设备为最佳状态:急诊室必须配备血氧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常规仪器作为急救设备,并集中放置抢救必需的特殊仪器,以缩短拿取抢救物品的时间,避免因抢救慌乱而造成拿取错误。抢救的药品、设备需要专人进行保管,并定期进行检查,及时进行维修,使药品和设备都处在备用的最佳状态。②护理技能为最佳发挥:采用视频讲座、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在思想上重视护理过程,采用严格的培训检验常规处理方法,让护理人员到其他科室轮转、交流,全面提高综合抢救技能。③抢救预案为最佳应用:成立专家组,反复讨论后,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制订最佳的抢救预案,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演练预案,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抢救预案技能,且能够胜任演练预案中的任何一个功能岗位,使急救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提升。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效率:包括接诊时间、采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总抢救时间。②预后临床效果:包括病死率、致残率、误诊率、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③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为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药物外渗、管道脱落。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2.2 两组预后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临床效果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主动脉作为主干血管,其作用主要为符合心脏跳动时的压力,主动脉夹层是由于主动脉破裂,血液流入动脉内膜后积聚,使血管壁发生分层,剥离状态的内膜片形成真假两腔主动脉[3]。主动脉夹层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出现撕裂样的疼痛,且通常伴有腹痛,可能会出现休克,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发病数小时至发病数天内患者会死亡[4]。因此,早期诊断,给予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在遇到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协助医生及早诊断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抢救多为急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凶险,采用常规急诊模式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安排、缺乏,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3P模式” 以医院作为支撑而建立的使抢救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以专项培训使护理技能达到最佳发挥,并且由专家组经过多番讨论而形成最佳的抢救预案[5]。抢救治疗多数需要借助抢救仪器,当抢救仪器所处状态为最佳时,救治的有效性、准确性及速度就会得到提升,定期对呼吸肌、心电监护仪等设备进行保养和清理,使抢救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并将抢救需要的特殊器械及专用药物进行集中放置,能够避免因慌乱而出现差错,缩短拿取抢救物品的时间,从而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的有效性。护理技能是护理人员抢救的基础,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多项检测方法、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等技能,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若抢救过程中职责不明,会对抢救成功率造成影响,当抢救预案处于最佳状态,急救人员的整体战斗力得到提升,抢救的效率及成功率也会相应得到提升,在抢救过程中明确各医护人员的具体职责,可以保证其工作能力的最佳发挥,从而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接诊时间、采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总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可见“3P模式”应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抢救中,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提示“3P模式”能够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分析原因:“3P模式”中设备均为定期维修、检查,且状态良好,能够及时用于诊断和治疗,因而能够节省接诊的分流时间,缩短治疗时间,熟练演练经专家组多番讨论制订的抢救方案,为接诊、处理等步骤节省了较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护理人员通过轮岗、交流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护理技能得到提升,使患者残疾率下降,提高抢救成功率[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3P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3P模式”使护理人员的技能得到提升,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缩短抢救时间,让患者和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因而其满意度也得到提升[8]。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3P模式”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分析原因:“3P模式”通过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及医护团队整体的合作能力,节省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